吳培華
各行各業都有一個人才的問題,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人才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可以這樣說,誰擁有了高端人才,誰就搶得了發展的先機,獲得了發展的后勁。因此,重視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成了每個領域、每條戰線、每個部門、每個企業的重中之重,科技研究領域自然更是如此,教育、醫療、文化各個領域都在新技術時代展開了不見硝煙的人才大戰。出版領域同樣不例外,面對各種新媒體,傳統出版需要轉型,需要進行脫胎換骨的變革,人才是驅動力,人才隊伍是發展的原動力,就各種媒體上出現的各類招聘啟事,就可見各個出版企業已經把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招聘引進是一回事,培養使用又是一回事。長期在出版領域工作的筆者發現,我們重視人才引進,重視隊伍建設,可是很少從管理的角度,對自己企業的人才隊伍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從崗位的要求和適應性的角度,對自己家當中的核心成分——隊伍——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也許因為這將涉及出版企業各個層面的崗位,是編輯的自然不敢對社領導崗位說三道四,是社領導的往往又只從宏觀角度去述說,都未能對不同的崗位有一個客觀的分析;而學院派的研究者因其對出版實務和出版規律的真切了解不夠,因此也很難說到點子上。筆者作為一名老出版人,在已經退隱江湖的前提下,拉開一些距離,拓展一些視線,或許看得更為清楚一些,以也許并不中聽的言語貢獻于我所鐘情的出版領域,也算發揮“余熱”吧。
本文將從出版企業高管、企業中層、編輯人員三個層面進行闡述。
一、社領導需要迅速由外行轉變為內行
筆者在15年前,曾提出過一個觀點,由于出版雙重屬性的特點,一個新出版人沒有三年的全身心投入是沒有發言權的,這個觀點在業內獲得了廣泛的贊同。其實,筆者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必須盡快熟悉了解出版的規律和發展大勢,由外行迅速轉變為內行。即便是由本企業或者本行業提拔起來的,也應該盡快完成角色的轉換,成為企業全局管理的專門化人才。實踐告訴我們,并不是因為你到了這個崗位,你就自然成了這個崗位的行家里手,突然什么都懂了、明白了。作為出版企業的高管,也只有自己熟悉了解了出版行業的基本規律、行業規范、職業標準以及崗位要求以后,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的發展規劃、選擇的發展路徑才可能符合出版業的特定規律,才可能適合自己出版社發展的實際。外行也許是能夠領導內行,但是要領導好內行,就必須讓自己變成內行。在今天互聯網時代,專業化成了傳統出版社發展戰略的重要衡量指標,這同樣對出版社的高管層提出了專業化的要求,應該由專門化的人才從事專業化的管理,這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
作為出版企業,自然有著各自不同的實際狀況,有大型出版企業和中小型出版企業之分,因此對高管層也就有著不同的要求,雖然相同的崗位,但是卻有著不同的崗位要求。因此,根據規模不同,出版社的主要高管有著不同的職責要求和工作重點。
作為一家大型出版企業,規模大、員工多、業務涉及面廣,企業的主要高管就應該跳出具體的業務操作層面,側重在出版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和戰略規劃,正確制定自己企業的近期、中期、遠期發展方向與規劃,對每個出版業務發展方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達到什么樣的規模和要求,應該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及時制定并不斷完善。
根據本企業的發展歷史與發展現狀,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如何處理好做強、做大的關系,作為一個大社的領導層必須了然于胸。對于選題不同的發展方向要具體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采用不同的發展模式,強勢板塊或者自己的優勢所在,就應該著力去打造品牌產品群,以精品去擴大影響力。對于自己未成氣候的弱勢板塊,則應該加大力度,在圖書市場上去爭取自己的份額,從而取得立足之地作為自己近期中期的著力重點。
要確保戰略規劃和發展模式的實施,就必須狠抓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應該成為大型企業主要高管的又一著力點。保障機制、激勵機制、考核機制,應該及早出臺并不斷加以完善,要做到以制度去治理企業,也就是與我們對社會提出的要法治而不是人治的要求一樣。同時,作為企業高管層,又要明確認識到,制度總是滯后的,要根據企業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不斷對制度修訂完善。
而人才隊伍的建設則應該成為企業主要高管始終關注的重點工作。在新技術時代,人更是成為了生產的第一要素,人才隊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應該加大投入,抓好隊伍建設,招聘引進人才。應該明白,今天的時代,人力成本、智力投入應該是企業最首要的問題,因為人力成本的投入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再好的戰略規劃和發展模式,是要靠人去實施的。
而對于中小型出版社的高管來說,一方面也必須根據自己企業的發展現狀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選擇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和經營模式,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中小型出版社必須走專業化道路,在某些領域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產品群,以“不可替代”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還必須親自抓重點項目建設,把社里賴以生存或者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項目抓在手里,親自操刀,這樣一方面能夠及時了解掌握并保證這些重點項目的進展,同時因為這些項目在手,你在社里說話的底氣與影響力就不一樣,你的領導力也就更具有權威性。
一個企業,尤其是出版這樣的具有雙重屬性的文化企業,發展得好不好,發展得快不快,除了上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外,其實主要在于出版社高管層,尤其是主要領導。領導班子不穩定,走馬燈似的換人,主要領導不安心、沒有思想的,這個出版企業一定發展不好,這已經為多少實例所證明了。
二、分社長、主任也要學會彈鋼琴
一個出版社,總是由幾個編輯室(部)組成,大型出版社還建立分社(中心),作為出版社的中層管理者的主任、分社長,應該制定和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自己工作的主要著力點,社部應該相應地對中層制定符合實際而又切實可行的考核激勵機制,這樣有助于激發中層管理者的創造力和潛能。
作為主任、分社長這樣的中層編輯業務管理者,首先他一定是個好編輯,是個能干的編輯,沒有這樣的基礎,他的管理既無法到位,也不能服眾。但是,僅僅具有這一點,他還只是個好編輯。作為一個中層管理者,他必須學會彈鋼琴,各個手指放到合適的琴鍵上,善于團結一班人,帶領團隊協同作戰,這才是一個合格的中層管理者。我們有的中層管理者,對于選題策劃乃至于編輯加工都是佼佼者,但就是缺乏組織能力和帶領團隊活動的能力與氣度,所屬部門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形不成合力,因此很難組織實施一些重大項目,大家都在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忙乎,這種局面的形成,就是這個團隊帶頭人不稱職的表現。
作為編輯業務中層管理者,必須具備帶領團隊作戰的能力,這是因為一個發展較快的室(部)、分社,一定有著幾個重點板塊和品牌產品群,而重點板塊的發展和品牌產品群的形成,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而依靠編輯的單槍匹馬,是無法打造出重點板塊和品牌產品群的。所以,抓重點板塊和品牌產品群,既是考核一個編輯業務中層管理者是否具有帶領團隊作戰的能力的標準,又是中層管理者工作重心所在,他必須有一定的戰略頭腦,必須有想法有點子。譬如,筆者在清華大學出版社,針對社里選題的強勢板塊,對中層業務管理者提出了要 “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東張西望)”的創新開發理念。因為計算機圖書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飽和狀態,如何拓寬開發新的市場確實有一定的難度,筆者提出的“上看下看”,“上看”就是要抓最新最前沿的,要關注和研究發展動態和最新進展,把最前沿的成果物化出版,即便是小眾讀物,也許要賠本,那也得做;“下看”就是要關注實際應用、實際操作的,這個是大眾,必須關注,去創新,去參與競爭;“左看右看”,也就是東張西望,要關注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今天的時代,學科在發展,多學科交叉發展、融合發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已經成為規律,我們必須去關注,去研究,才能拓寬視野,開闊思路。只有這樣,強勢品牌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才能鞏固它在這個領域的地位。這就對中層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實踐中,有相當部分的中層管理者,往往不是缺乏團隊協作協調的能力,就是缺乏創新能力,視野不寬、思維不活躍,出版社的領導總感覺到執行不力、缺乏活力,所以,一個出版社要想快速實現制定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積極培養骨干編輯,建立干部梯隊,選拔具備活力能力、具有氣度思想的編輯業務中層管理者應該成為高管層在抓人才隊伍建設中的主要工作。
三、編輯要有職業理想與基本功
一個優秀編輯的思想境界,就是要具備出版理想,那就是要把出版作為自己的事業,作為自己終身的追求。當你有了終身追求的理想后,你就會熱愛你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只有你熱愛上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你就會盡心盡力、想方設法去做好你的工作,出版人尤其如此。一個不愛書的編輯,一個對編輯工作沒有激情的出版人,是無法打造出精品力作的。
有了出版理想,作為一個合格的編輯就必須強調責任感、使命感。盡管今天的社會浮躁、拜金主義盛行,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好編輯,成為一個有理想追求的出版人,就必須要去考慮如何盡自己的能力去編好書、出好書。編輯的責任意識其實質就是思想上的基本功。因此,我們抓隊伍建設,抓隊伍的基本功建設,首先要強化編輯的責任意識。作為一個編輯,尤其是策劃編輯,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個效益的關系,力求兩個效益的統一,抵制唯利是圖、片面追求轟動效應與經濟效益的思想和行為,為提升中國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凈化中國的圖書市場貢獻自己的力量。編輯工作是一項道德感極其強烈的工作,我們要自覺堅持恪守出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以職業道德準則來要求和約束自己,勤于探索創新,為多策劃好的選題,多出精品而努力。編輯個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責任感將在圖書出版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尤其是體現在選題的策劃上,從政治導向、思想傾向、價值觀的層面去衡量選題的價值,傳遞正能量、傳承優秀文化、傳播科學知識。這也應該成為編輯出版人的基本功。
編輯出版是內容產業,強調創新。出版的改革,日新月異,進入互聯網時代,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轉型,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今天出版的主題詞,這就得學習,不斷地去學習,我們的知識、理念、思維方式一直到操作的手段,都得緊跟形勢的發展而更新、改變。可以這樣說,新人入行必須要有相當長時間的全身心投入學習研究,而熟手一旦脫離出版第一線的崗位,就將會很快失去說話的資格,我想這應該是符合出版發展的現實的。
同時編輯出版又是一種技術、一種技能、一種技藝,技術、技能、技藝是需要人去掌握的,因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熟練規范的基本技能構成了編輯出版人的基本素質。精品工程的打造,精品力作的面世,是出版人在長期的積累、精心的制作、精雕細刻的打磨中產生的。所以,增強編輯的素質,提倡工匠精神,強化編輯基本功,提高編輯基本技能就成了打造精品工程的瓶頸。在互聯網時代,在融合發展的時代潮流面前,我們要打造精品工程,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就必須狠抓編輯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訓練。
要提高編輯的基本素質、夯實編輯的基本功,職業教育、繼續培訓是必要的。編輯出版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的行業,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到頭來才知道自己沒學好的行業,尤其是在新技術時代,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數字出版帶來的不僅僅是沖擊和蠶食,新技術的運用,也同時給我們傳統出版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這就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掌握新的技術,在這個問題上,年輕的編輯需要熟悉、需要學習,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編輯同樣需要學習,去研究新技術,研究新問題。出版機構的領導必須注意要創造條件培訓現有人才,對企業現有的員工不僅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把他們放到最能發揮自身才能的崗位上去,而且要注重對他們的再培訓,通過繼續學習培訓,讓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崗位和新的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是一條極其經濟的人才培養的途徑。所以培訓教育應該納入隊伍建設的規劃中去。
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除了體現在對語言文字、出版規范熟練正確掌握的基本功上外,每個編輯還應該強調和重視專業知識范疇的基本功。盡管編輯是分別隸屬于某個領域的碩士博士,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以后,還是不能忽視自己本專業的基本功,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了解自己本專業的最新進展,最新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對于一個編輯來說,在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去做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才有可能做出高質量的產品,才有可能做出精品、形成特色,這其實就是一個專業化的問題,也就是專業的基本功問題。
我們都是出版業歷史長河中的過客,都是一個出版社發展史上的匆匆過客,作為一個過客,需要思考應該為自己、為出版業留下些什么?筆者以為,那就是思想,一種出版精神;那就是隊伍,一支能戰善戰的隊伍,效益、業績那只能說明過去,只有精神、隊伍是代表未來。這是一個合格的出版企業領導人所必須考慮的。
(作者系清華大學出版社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