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漢史學家司馬遷列為“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與《書經》(尚書)、《詩經》《禮經》《春秋經》合稱為“五經”的《周易》,是我國古代—部指導人們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典籍,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其中《易傳·系辭下》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為一個聲譽卓著的人,不干壞事就不會成為毀滅自己的人。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多年來雖身居高位,但母親的角色在她的生命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她的兩個十分優秀的兒子都體會到了“孩子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心田”的母愛。林鄭月娥認為,孩子年幼時,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談到這點,她說:
“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過一個工人,煮飯什么事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在歷史上,許多倫理學家對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對道德的利他特質、道德行為以社會公利為目標多有論述。他們的論述是一脈相承的,并且經過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道德以社會公利為目標的樸素的道德原理。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律師,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孟德斯鳩在《波斯人信札》中講:
“個人利益永遠包括在公共利益之中,要想和公共利益分離,等于自取滅亡。”
福州市霍口中心小學五年級雷蘭心同學在學校的慈善文化教育中漸漸認識并體會到“孝心、恭敬心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這個道理,在德智體諸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她在一篇征文中寫道:
“記得上個暑假,媽媽患闌尾炎住院,開了刀之后全身發軟不能動彈,我就坐在病床旁邊,握著媽媽的手,喂她喝粥。媽媽由于疼痛難忍,憋出了很多汗,我就用毛巾給媽媽擦身。兩天后,媽媽能下床了,我端來一盆熱水給她洗腳。后來,媽媽提起這件事流著淚說,女兒長大了,越來越有智慧和責任感了。”
2006年至2016年任福州市慈善總會會長的方慶云,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勤于寫作,他曾把捐贈者、慈善機構、受助者三者的關系概括為“水源(捐贈者)—渠道(慈善機構)—灌溉(受助者)”的關系。他經常形象地比喻:
“捐贈是水源,慈善機構是水渠,水源只有豐富,水渠只有暢通,還得保證沒有絲毫的跑冒滴漏,干枯貧瘠的土地才能得到充足的灌溉。沒有水源,慈善機構是空的,弱勢群體得不到愛的滋潤。”
冰心,是寫過《寄小讀者》這部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的我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永遠的愛心”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學創作,洋溢在她七百萬字的作品的字里行間。她的一句名言,也是她一生堅持的信念是: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