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澤 李旭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著作權保護體系得到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但出版領域因濫用“合理使用”導致的侵權案件仍頻有發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化企業創新發展。文章用典型案例論述了侵權糾紛的成因及對策,并提出立法和司法建議,期望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制度更加完善,著作權的司法保護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關鍵詞:合理使用 侵權案例 規避侵權 司法保護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使用作品和獲得知識的需要,各國著作權和國際著作權公約的立法,皆建立了“合理使用”這一重要的著作權限制機制。“合理使用”除強調對作者正當權益保護外,都規定了一些無需作者同意且無需向其支付報酬,但需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享有的其他權利的例外情況。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合理使用”情形就有“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等12種之多。可見,法律承認一定限度內使用作品的行為屬于“合理使用”,若超越此限度使用即構成侵權。
一、出版單位之間濫用“合理使用”的現狀及成因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不僅適用于著作權人,且適用于與著作權有關的鄰接權權利人。鄰接權是指作品的傳播過程中所付出的創造性勞動和資金投入而享有的權利。如,出版單位通過與作者簽訂圖書出版合同的方式享有在一定期限內獨占出版他人作品的權利——專有出版權,或在作品傳播過程中所付出創造性勞動和資金投入而享有的權利——版式設計權等。這些鄰接權與著作權密切相關,所以著作權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制度也適用于鄰接權。
目前,侵犯出版單位擁有鄰接權的行為時有發生。這些侵權行為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引用未公開發表的作品,二是違背《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立意,三是侵犯相關權利人的版式設計權等權利。針對目前濫用“合理使用”侵犯出版單位合法擁有的鄰接權現狀,現用典型案例逐個剖析了其成因。
1.引用未公開發表的作品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一)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都強調“合理使用”必須是以作者已經發表的作品為前提。
侵權案例:A出版社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撰寫一部紀實性科普作品《精神的地獄》,授予A出版社在為期10年的合同有效期內擁有該書稿的專有出版權,使用方式包括以圖書、期刊等傳統出版形式登載作品的部分或全部內容。為了宣傳推介該作品,作者還授權A出版社在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無償使用不超過該作品長度20%的摘錄與片斷。C期刊社通過網絡看到新書宣傳預告,得知此書稿作者是一位我國醫藥工程領域的專家,坦露其患病治療期間的親歷實錄,既有患者身心痛苦的訴說,也有切實可行的防治意見,覺得是本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識的好書。于是在作者書稿尚未正式出版前,便以在C期刊社的期刊上刊登“書評”的形式宣傳新書為由,想方設法獲得了作者原稿做參考,于C期刊社的期刊上登載了作品的很多精彩章節,并吸引了大量讀者。
點評:書評,應該是作者以社會道德為準則,站在公正的立場,參考原書稿內容對所評述圖書進行客觀評價,即以評論介紹書刊方式來充分表述自己的思想觀點。但事實上,C期刊社刊登的文章并不是以評論介紹書刊的方式“合理使用”原作,“書評”作者完全忽視了自己應有的思想觀點表述,大篇幅地過度引用了作者授權給A出版社尚未出版的書稿,無疑會給該書稿出版后的價值及其市場銷售帶來較多不利因素。根據《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一)規定,C期刊社“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侵犯了A出版社享有的專有出版權以及作者的發表權、復制權、發行權等合法權益。
規避侵權對策:“已經發表的作品”是指作者公之于眾的作品。A出版社獲得授權的書稿《精神的地獄》未出版前,是處于“未公之于眾”狀態,那么,C期刊社使用的書稿實質是“引用未公開發表的作品”。若C期刊社使用A出版社已出版的圖書撰寫書評登載,只需注意遵循《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使用時根本無需取得作者授權許可,也無需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編輯在出版工作中尤其要注意,緊貼市場需求,用敏銳的觸角捕捉焦點、熱點信息的敬業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審稿時,若發現以“合理使用”為由而大量使用他人作品的侵權稿件,要果斷退稿,否則出版社將會因此承擔連帶侵權責任。
2.違背《著作權法》“適當引用”立意
《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一)規定“‘適當引用指作者在一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的片斷。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兩千五百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長篇非詩詞類作品,總字數不得超過一萬字;引用詩詞類作品不得超過四十行或全詩的四分之一,但古體詩詞除外。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總量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但專題評論文章和古體詩詞除外。”
侵權案例:A出版社擁有一部由護理管理領域一線的著名醫護專家教授傾心撰寫的書稿《現代護理管理流程操作規范》,且獲該書稿作者的專有出版權、修改權等授權,合同有效期為10年。該書稿出版發行后,很快贏得廣大醫護工作者好評,且銷量不錯。B出版社發現這本圖書是本開創護理教育和管理新模式的規范教材和工具書,有著廣泛的市場前景,便向該社作者約稿,并囑咐作者參考這本圖書組織相關內容。B出版社如期獲得該社作者撰寫的書稿后,以《現代臨床護理規范化管理手冊》為書名,在A出版社《現代護理管理流程操作規范》出版發行后的第三個月出版。A出版社責任編輯在書店做市場研究時,發現B出版社的《現代臨床護理規范化管理手冊》也比較暢銷,便購買一本鑒賞學習,閱讀后竟發現該書實質就是《現代護理管理流程操作規范》壓縮版,所壓縮內容的表述順序均無變化,只在每章節壓縮內容的開頭和結尾處增加了少許相呼應的內容。
點評:編輯貼近大眾需求、跟隨市場潮流以“跟風”的形式進行選題策劃是一種常見現象。圖書市場上也出現過不少“跟風”的圖書深受讀者喜愛,像《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圖冊》《經絡穴位精解圖冊》等大眾保健圖書,皆立足原創,從不同的側重點滿足了讀者需求,一經上市便成為熱銷圖書并獲讀者紛紛好評。然而,B出版社的圖書實質是取自A出版社圖書內容所得,雖然以“大同小異”身份亮相后比較暢銷,但卻給A出版社的圖書責任編輯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傷害,更對A出版社品牌鑄造和市場銷售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根據《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一)及《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五)規定, B出版社已嚴重違背著作權法“適當引用”立意,且構成“剽竊他人作品”,侵犯了A出版社的專有出版權以及作者的修改權、復制權、發行權等合法權利。
規避侵權對策:“合理使用”者必須懂得:著作權法所保護的客體,是作者以獨創性勞動所形成作品的客觀表述方式,如,思想觀點的表達、體例結構的編排、版式設計的創意等獨創性智力成果,而不是作品中所表述的客觀事實。那么,若B出版社的作者參考并引用A出版社的《現代護理管理流程操作規范》一書里醫療臨床護理工作的客觀事實,再依據自身的臨床經驗和科研實踐,融入新思想、新方法,升華為新的理論體系,也許會是一部合法的暢銷出版物。
由此可見,針對“跟風”選題的書稿,編輯在出版工作中務必重點審查,尤其要關注“適當引用”部分。不僅要看引用數量的問題,即“引用量占被引用作品總量的比例”,更要著重看書稿引用的兩個關鍵條件:一是引用目的,即是否僅限于“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二是引用“度”,即不能光看引用量,而且還要看所引用的內容是否構成被引用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雖然,現針對期刊的投稿,有論文檢測系統可以迅速檢測出文章引用量的占比;但是,針對書稿,除了查看引用量的占比,更要注意拿選題的名稱與出版物市場上書名或標題名相似或相同的書刊做比對,一旦發現引用的內容為其他出版物實質部分,應立即退稿,可有效規避侵權風險。否則,一旦疏于合理審查義務,則很可能會讓一些“跟風”的侵權作品蒙混過關,那么,等待出版單位的無疑是連帶侵權責任。
3.侵犯相關權利人的版式設計權
《著作權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出版者有權許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十年,截止于使用該版式設計的圖書、期刊首次出版后第十年的12月31日”。
侵權案例:A出版社為國內知名科技大社,為滿足“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批考生復習迎考需求,A出版社組織了國內高等護理院校資歷較深的教授和著名醫院的護理科專家編寫了《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模擬試卷及解析》,作者將該書稿的專有出版權等權利授予A出版社,有效期為10年。該書稿內容按考試大綱設置的“基礎知識”“相關專業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等4個科目配備了相應4份模擬試卷及解析出版發行后,為了加強該書的宣傳力度,A出版社市場宣傳人員即進校園宣傳推廣,得知該校應屆畢業班720名學生均已購買了C出版社校園直銷的同名復習資料。A出版社經查對發現,C出版社試卷袋的4份模擬試卷及解析中“基礎知識”竟然是一字不落地取自A出版社的同書名復習資料復制而成。A出版社認為C出版社的行為嚴重損害了該社的經濟利益,遂訴諸法院。C出版社申辯,A出版社《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模擬試卷及解析》中“基礎知識”實質是護理專業學生日常學習中最基礎知識的要點匯總,也是考生應該能耳聞則誦的內容,其行為是“合理使用”。
點評:C出版社全盤復制A出版社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模擬試卷及解析》中“基礎知識”的行為不符合“合理使用”規定,根據《著作權法》第第三十一條、三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五)、(九)及第四十九條規定,對C出版社“未經A出版社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版式設計”“剽竊他人作品”等行為,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還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規避侵權對策:A出版社《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模擬試卷及解析》中“基礎知識”是一本可獨立成冊的試卷,它雖然源于護理專業學生日常學習中最基礎知識,卻匯聚了作者獨特思路下的創造性勞動,且它的版式設計也融入了該書技術編輯的獨創性智力成果,著作權法是給予保護的。
因此,編輯在出版工作中遇類似問題時,審稿尤其要謹慎,不僅要用掌握的專業知識及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從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等方面進行評估,而且要重點對稿件的獨創性嚴格把關,否則,一旦疏于把關責任,無論出版合同中羅列的歸責條款再多、再嚴格,皆擺脫不了連帶侵權責任。
二、建議完善“合理使用”相關條款
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商君書》有言:“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其強調自覺遵法、守法和自律意識。良好的社會秩序,需用較為完善的法律制度來制約,方可引導全民逐漸形成遵法、守法的高度自覺,那么,違法侵權行為則會逐步得到遏制。就目前出版業存在的濫用“合理使用”現象來看,我國《著作權法》“合理使用”條款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尚有待完善。筆者建議做兩個方面嘗試:
1.建立守法用“文”的著作權“合理使用”信用體系
自2014年國家有關部門和企業宣布會簽了《“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以來,納入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的人,被限制乘坐飛機、高鐵、高消費等,有不少被執行人懾于信用懲戒的威力而自動履行了義務,目前取得了良好效果。出版業亦可完全效仿建立相應的機制,把不守法的侵權者納入失信人“黑名單”,限制其在一定的年限內不得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出版圖書。那么,想打著“合理使用”旗號的使用者則會三思而后“寫”,文字作品濫用“合理使用”行為也會因此而逐步收斂。
2.規范“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封閉式立法模式未設定“合理使用”侵權判斷標準,導致法官在自由裁量權之下,因不同的判斷標準導致審判結果難以預測。目前《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正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合理使用”雖然在《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圖書、期刊版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中的相關條款中進行了制約,但我們認為“合理使用”的立法模式仍然是我國著作權法修訂需要完善的問題,這也是我國《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始終不斷研究探討的問題,這個專業問題留待“合理使用”專家學者細述。在此,我們期待司法、出版等各界專家學者為完善目前正在修訂的《著作權法》積極建言獻策。
三、結語
濫用“合理使用”導致出版單位之間侵權糾紛,一直是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難題,也是著作權“合理使用”賠償理論中的重要問題之一。雖然本文用出版工作中的典型侵權案例警示我們編輯工作中要謹慎履行合理注意義務,但我們仍迫切期待國家針對著作權“合理使用”條款建立“合理使用”侵權判斷標準。這不僅可保護著作權人及相關權利人的財產權利,而且有利于維護著作權人和編輯的精神權利。
參考文獻:
1.賴方忠. 學術期刊引文行為的版權保護及措施[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38(3).
2.賴方忠. 從法律角度審視學術論著的引文行為——以社會科學研究為基點[J]. 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0(3).
3.戚紅娟. 編輯工作中應注意的作品著作權幾點模糊之處[J]. 傳播與版權, 2015(5).
(作者單位系軍事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