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擁華 何光倫 李兵
冬日蓉城,云低霧濃。
一個周日的上午,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一支科普小分隊驅車數十公里,來到位于龍泉山深處的新民村,向村民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傳授災害自救互救技能。
發放科普書籍,講解救護知識,贈送急救包,傳授救急逃生技能……隊員們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宣教工作。很快,村民們好奇地圍上來,接受宣教培訓,聽得津津有味,學得興致勃勃。
一月份以來,該館已三次派出小分隊,深入學校、社區和鄉村,面對面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教。
該館館長吳勇征告訴我們,傳播減災文化,推進“減災興川”,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科普下鄉,只是這項系統工程的小小舉措。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讓我們透過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這個窗口,探視“減災興川”行動初露崢嶸的壯美畫卷,領略減災文化浸潤巴山蜀水帶來的清新畫風。
傳承減災文化 滋潤巴蜀大地
減災文化,源遠流長。
一部中華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與自然災害不斷抗爭的歷史。
后弈射日、大禹治水……這些神話傳說,其實是華夏祖先同旱災和洪災等自然災害斗爭的經歷。
至今屹立在岷江中游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乃是先秦時期,李冰父子率領蜀地先民治理河患的巨制杰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無情的自然災害,奪去的生命不計其數。但是,人類與災害作斗爭的英雄壯舉,表現出的勇敢堅韌氣概,探索創造的防災減災知識技能,卻以不同形式傳承下來,形成了獨具價值的減災文化。減災文化的形成,是以人類的生命和傷痛換來的。因此,保護生命安全,是減災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8年 ,“5 · 12”汶川特大地震奪走了近十萬鮮活的生命。痛定思痛,災后重建中,四川省把減災文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建設一座防災減災教育館,推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構筑一道文化屏障,就是其中一項舉措。
歷經7年規劃建設,2015年5月12日,一座占地17多畝、展區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教育館建成開館。
這座綜合性科普教育場館,運用多媒體結合聲光電的現代展示手段,綜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感受,以互動體驗為主,多角度全方位宣傳普及自然災害知識,幫助人們提升防災減災技能。
正式運行后,教育館瞄準“國際先進、國內一流、四川特色”的建設目標,切實加強場館運行管理各項工作,不斷完善和拓展功能體系建設,最大限度發揮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訓作用,努力成為防災減災“信息傳播的窗口、技能實踐的基地、科技交流的平臺”。
2016年,習總書記視察唐山時,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將“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努力方向之一。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引發教育館領導深深的思考:怎樣充分發揮教育館的作用,全面挖掘它的功能?怎樣立足場館,實現減災文化的輻射傳播,在更大范圍內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幫助群眾樹立防災減災觀念、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一個宏大的目標在他們心中漸漸清晰:把成都建成減災之都,把四川盆地打造成減災文化高地,讓“減災興川”成為巴蜀兒女的共同愿景和自覺行動。
植入減災基因 形成社會自覺
一個小小的教育館,做得了這么大的事嗎?目標提出之初,有人表示懷疑。
教育館的領導認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高遠的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點一滴、踏踏實實地行動。
兩年來,為將減災基因植入四川文化血脈,讓防災減災成為全社會的自覺,教育館精心籌劃,大膽創新,全員行動,打出一套科普宣傳“組合拳”。
——立足場館搞科普。他們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形式,以“防災減災”為展示主題,不斷創新宣教手段,走出被動式教學、說教式灌輸的模式,增加互動環節,運用多媒體,結合聲光電,讓參觀見學者身臨其境,在“震撼”的觀影與趣味的“演練”中感受災害、認識災害。喜聞樂見的宣教方式,吸引更多群眾慕名而來。截至去年年底,該館共接待參觀團隊871個,共72713人次。自發前來參觀的群眾達到5000人次。
——走向社會做宣傳。開門迎客終覺少,走出場館天地寬。為擴大宣傳覆蓋面,他們主動出擊,與學校、機關、鄉鎮等聯系,精心準備科普資料,組建若干科普小分隊,走進社區學校,深入企業鄉村,把減災知識送上門,把減災技能傳到家。一年來,他們先后組織12場“防災減災進社區、進學校”等“七進五聯”宣傳教育活動,受教群眾超過萬余人,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突出主題搞活動。大型活動有聲勢,社會反響強,在機關工作多年的吳館長深諳其詣。為此,他們先后圍繞“4 · 22世界地球日”“5 · 12 全國防災減災日”“6 · 3世界環境日”等10余個重要紀念日策劃主題活動。“5 · 12”主題宣傳周,他們先后邀請10余家協辦單位、23家參展單位,共同策劃組織了大型校園安全主題展、“你來我館特訓營”“ 你來我講分享會”等活動。火災體驗、地震逃生、緊急救援等內容均與群眾息息相關,深受群眾歡迎。10月,他們舉辦首屆“減災興川文化月”,采取“展覽+論壇+講座+培訓+專題活動+戰略合作”形式,圍繞11個主題,開展20余場次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70余個團隊萬余人到館參觀,20000多人次通過網絡平臺、校園活動和社區項目主動參加學習,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打造品牌出效應。名人有影響,品牌效應大。他們順應時代潮流,強化精品意識,著力打造減災文化品牌項目,擴大防災減災影響力。自5月起,全省首個防災減災親子活動品牌——“普洛特(Protect)計劃防災減災宣教志愿者服務項目”正式啟動。活動中,他們集思廣益,創新組織機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各社會組織、企業志愿者隊伍也積極響應,2000名志愿者主動注冊參與。“萌寶火災大逃生”“地震來了怎么辦”“我心中的九寨藍”等創新活動陸續展開,受到家長、小朋友追捧。2017年年底,該項目作為民政系統唯一的救災類公益項目榮獲“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務項目”。
統籌各方資源 推進減災行動
信息時代,注重開放合作,講究共享共贏。教育館的同志深深知道:普及減災文化,推進減災興川行動,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系統工程,僅靠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整合社會資源,科學協調各方力量,聚集釋放最大的場效應。
防災減災教育,技能才能救命,實訓才是根本。基于這一理念,他們以”牽頭整合、帶頭聚力、領頭前行”為己任,以推進用型自救互救技能培訓為方向,積極探索領域內多方合作。他們攜手國際環保組織開展“喚醒夢中人,實現環保夢”公益教育活動。與省委黨校共同建立“MPA研究生現場教學實踐基地”,與省人民醫院、成都天廷救援隊合作成立專業救援志愿者隊。省煤田地質局、成都市機關工委、川大災院、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等10余家單位成為他們的戰略合作伙伴。他們充分整合這些資源,定期舉辦研討會、座談會,和合作單位一起,走進社區、學校、企業,聯合開展實用型自救互救技能培訓。
減災文化,不僅僅是觀念意識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形成, 更是實實在在的備災行動。2017年4月,教育館受領“加快構建全省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任務。他們采取超常舉措,推進工作進度。經過5個月蹄疾步穩的調研考察、走訪座談,終于完成相關專題調研報告和實施意見的修訂。9月,“四川省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統籌中心”正式成立,并很快完成機構設置工作。
榮譽是責任,責任促動力。為實現高效協調、有序指導防災救災,他們出臺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相關工作機制,已與綿陽市民政局簽訂試點工作合作備忘錄,并聯合市、縣兩級開展機制創建,逐步建立米字形、網格化、聯動式區域協調體系。他們還與熟悉當地自然環境、長期投入公益事業、救災資源經驗豐富的社會組織合作,建立屬地協調站,推進工作創新,探索政社協同互補互益的災害管理新路子。截至去年年底,他們已與成都、綿陽、南充、宜賓、巴中、攀枝花、西昌等7個市州的社會組織和應急救援隊簽約成立協調站,全省21個市州在地協調站建設工作正在進一步快速推進中。
兩年的辛勤汗水,在巴蜀大地澆開了“減災文化”的花蕾。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的付出和成績,也獲得了眾多機構的肯定。前不久,該館扛回了“四川省科博協會工作先進集體”“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務項目” “成都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等多塊獎牌。
一塊塊獎牌,一項項榮譽,是對他們傳播減災文化的肯定和褒獎,也為他們繼續推進 “減災興川”行動注入了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