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祥
黨的十九大多處提到社會組織、慈善事業和志愿服務,強調要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在第八部分第3條“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特別強調“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慈善事業系列論述,進一步賦予了我們慈善組織在攻堅脫貧、全面小康和基本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光榮使命,為我們慈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不僅使我們明確了慈善事業步入新時代需要凝聚的慈善新共識新思想,而且明確了新時代慈善事業新征程需要期待的慈善新責任新擔當,更重要明確了新時代慈善事業新使命需要呼喚的慈善新作為新氣象。這是新時代慈善事業在社會救助中,有效發揮“補短板”“掃盲區”“拾遺闕”“救急難”“兜底線”重要補充作用的戰略指引;是突出扶貧濟困重點,托住民生保障底線,充分發揮慈善公益職能作用,編密織牢社會生活安全網的根本遵循;是“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動綱領。在當前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熱潮中,我們慈善人應該如何進一步推動慈善事業適應新時代、肩負新使命、譜寫慈善事業精準扶貧新篇章?長治市、縣兩級慈善組織在總結經驗、創新作為、開創“善”時代上,邁出了新步伐,在全市范圍內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廣振東集團“愛心傳承”活動經驗,認真推動慈善扶貧與扶志扶智、物質救助與人文關愛有機相結合深入開展,取得多贏效果,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山西振東集團,20多年來,各種慈善公益活動,累計資助善款善物超3億元,受助人數達上萬人次。伴隨著慈善扶貧情況的變化,集團領導認為,扶貧不能僅僅依靠物質手段,還必須兩條腿走路和兩手抓,特別是扶志扶智,解“靠”除“愚”,把物質扶貧和扶志扶智有機結合起來,把“愛心傳承”作為重要課題。李安平總裁告訴大家,“沒有愛心的人,不要來振東;沒有愛心的人,得不到重用。” 已成為振東集團一條不成文的制度,成為振東集團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從這個角度看,振東集團今天所做的一切意義非凡,振東集團的大愛精神至高無價,振東集團的愛心正能量將傳承延續下去。
激情慈善在長治古城涌動,愛心接力在上黨大地傳承。振東集團慈善扶貧,精準攻堅,不僅注重生態產業扶貧,還注重基礎建設扶貧,更注重興教助教扶貧。“扶貧一個寒門學子,救助一戶困難家庭,平安一方百姓民眾”。從建設振東小學到建設振東中學,再到每年寒門學子救助。如2007年捐資23.65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87人;2009年捐資62.4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217人;2011年捐資382.3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943人;2012年捐資416.8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1165人;2014年捐資526萬元,資助1024人;2016年捐資723.63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1588人;2017年捐資853.8萬元,資助1628名貧困碩博研究生及大學生,創歷史新高。李安平總裁莊嚴承諾:“扶貧濟困是振東集團放不下的責任”“只要山西振東集團存在一天,就會將扶貧濟困助學行動永遠堅持下去!” 這就是振東人大愛情懷的傳承;這就是振東人崇德向善的展示;這就是振東人人生價值的體現。
2014年振東集團第17屆“扶貧濟困日”助學大會上,35名受振東集團資助學成歸來的學子,將自己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個月工資,合計3.1萬元現金,現場捐給了振東集團“仁愛天使基金”。35名寒門學子及受助的困難大學生,他(她)們都生長在一個貧窮家庭,都有一串串苦難情,都是享受振東集團3000~10000元的資助,有的資助4年,有的資助7年。屈曉林是長治縣東和鄉屈家山村人,父親因病去世,母親腰椎頸椎突出嚴重,家中僅有一畝薄田維持生活,弟弟屈曉宇在廊坊師范學院讀書,本人考入太原師范學院,振東集團4年資助2.3萬元,弟弟也是振東集團救助對象。屈曉林現在為振東大家庭中的一員,她捐出第一份工資后,表示:“爭做愛心傳承者,盡自已綿薄之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困難人群。”
2017年振東集團第19屆“扶貧濟困日”助學大會上,來自長治市武鄉縣的李雪,將自己參加工作后,首月工資2130元,投進了捐款箱,捐給了振東集團“仁愛天使基金”。這正是振東集團“愛心傳承”活動的一個縮影。兩年前,媒體以《父母以死相逼,寒門兄妹學子跪別父母返校》為題,報道了李超李雪兄妹的故事。如今,哥哥李超大學畢業后備戰考研,妹妹李雪大學畢業后成了一名重點中學老師。在當天的大會上,李雪動情地說:“因為貧窮,我和哥哥曾經也和大家一樣感到無奈,以致絕望。是振東集團的助學措施,改變了我們兄妹的命運,給了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振東集團的扶貧措施也改變了我們家鄉的貧困,使我們家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來,讓我們學業有成,走向社會。我們也要盡最大努力,去幫助社會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今天我將我第一個月工資用于愛心助學,就是為了將振東集團的愛心正能量傳承延續下去。”
2014年8月,以受助振東集團的寒門學子為主體,自覺籌建成立了一個“愛心協會”組織,協會的宗旨是愛心傳承;原則是自愿、奉獻、敬業、守紀;任務是通過組織慈善公益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慈善真諦、了解振東文化,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并將振東集團的慈心善舉發揚光大。“愛心協會”號召:受助的同學在校要努力學習,勤儉節約,將省下來的錢捐給振東“中華仁愛天使基金”;在社會上要爭當愛心傳承者,用你我他的愛心匯成大海,譜寫一曲大愛之歌;他們的誓言是:貧窮不是退縮的理由,艱難不是懦弱的借口,做一根奉獻的火柴,去點燃、去感染更多的人,讓愛的火炬搖曳生輝。他們還發出“愛心傳承”倡儀書。
習總書記曾指出:“慈善是道德的積累。”受振東集團資助的一個個寒門學子,他們傳承愛心接力,踐行積善成德,弘揚傳統文化真善美,彰顯慈心善舉正能量。他們不僅捐出參加工作和打工后的第一份工資,而且積極響應振東集團“愛心傳承”的號召,籌建成立“愛心協會”,讓愛心永駐和發揚光大。他們的善德善舉和向善向上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他們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擁有一種感激之情,擁有一份感動之愛。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說過:“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體味真情;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 知恩、感恩、報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性善的反映,是立身做人的根本,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當然也是一種處世哲學、一種人生境界、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健康心態。從“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到“銜環結草、以謝恩澤”,再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都飽含著深厚的感恩文化傳統,也深深地滋養著一代代人。長治市、縣兩級慈善組織和慈善工作者表示,通過推動和推廣振東集團“愛心傳承”活動經驗,使大愛感恩基因,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網絡。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世界;因為感恩,才會有世間真摯的感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因為感恩,才能激勵以精準扶貧為中心的慈善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認真學習和積極推廣振東集團“愛心傳承”活動經驗,不僅是簡單的資助困難學子,深入開展教育扶貧的舉措,更是呼喚一片社會友善的真情,倡導一種道德積累的文明,推行一顆向善向上大愛之心的傳承,更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彩的注釋。目前,長治市、縣兩級慈善組織和廣大慈善工作者,深深懂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要實現承諾,要“一諾千斤”,就要“不馳于空想,不驁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就要把學習“愛心傳承”活動的使命記在心上;就要把擔當“愛心傳承”活動的責任扛在肩上;就要把推廣“愛心傳承”活動的惠民舉措,實實在在落在困難群眾身上,點燃新希望,開啟新征程,不斷激發社會各界的慈善熱情和活力,將推動長治市以精準扶貧為中心的慈善事業健康快速發展,讓人民群眾生話更加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