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悅 左 泰
近年來,網絡自制節目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的發展動能。2012-2015年,網絡自制視聽節目數量年平均增長率達48.9%,創作生產非常活躍。騰訊視頻與笑果文化傳媒于2017年1月8日聯合出品的喜劇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以下簡稱《吐槽》)第一季播出,首期節目的播放量就達2.1億次,并以播放量總和超過14.5億次收官。現在《吐槽》第二季也于2018年2月11日完成播出。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的播放量成績依然可觀。2007年由搜狐視頻出品的中國首檔網絡自制脫口秀節目——《大鵬嘚吧嘚》的上線,掀起了國內脫口秀節目的創作熱潮,隨后《麻辣書生》《微言大義》《微播江湖》《騰訊微播爐》等脫口秀類節目應運而生。而從2012年優酷網出品的人文知識類脫口秀節目《曉說》以其知識性與趣味性網羅大批網民開始,網絡自制脫口秀節目自此呈現井噴式發展。比如《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鴻觀》《袁游》《陸琪來了》《關愛八卦成長協會》《天天逗文濤》等,內容涉及財經知識、歷史知識、八卦娛樂、新聞時事等各個領域,在滿足受眾不同需求的同時,受眾的廣泛性與異質性又促進網絡視頻脫口秀呈現多元化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這些脫口秀節目逐漸呈現疲軟之勢與同質化,使得受眾出現審美疲勞,此時《吐槽》以一種新的喜劇脫口秀模式“吐槽”適宜地出現在了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迎來了它發展的機遇。本文結合《吐槽》目前播出的前兩季節目分別就話題內容、表演形式、觀眾做一分析。
《吐槽》并不是原創節目,而是模仿美國《Roast》喜劇中心吐槽大會,《Roast》喜劇中心吐槽大會這檔節目尺度非常大,因所請話題名人自帶很多槽點,嘉賓與主持人圍繞這些槽點無下限吐槽,不過節目在開始就聲明:不適合17歲以下的人看。而國內《吐槽》的首期節目沒有很好地完成本土化改造,節目剛上線播出就因為尺度過大而慘遭下架,第一期節目雖然達到了一定的節目效果,但卻傳遞著低俗的氣息。而片面迎合觀眾只會使節目曇花一現,不是長久之計。在被叫停之后的《吐槽》經過整改后,重現上線,節目內容不再涉及敏感話題,而是利用邏輯的巧妙和更高級的手段進行表演,重新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在第二季中這種吐槽的高級幽默更加明顯,比如第八期節目中,肖驍吐槽《吐槽》沒有《奇葩說》文化含量高,王建國幽默吐槽“《奇葩說》出來的人可以去《吐槽》,《吐槽》出來的人不去《奇葩說》”,以古語“人往高處走”做出回應。可見喜劇脫口秀不是嘩眾取寵,當它越軌、跨過底線的時候會被叫停,而當它傳遞積極健康正能量的價值觀時,就能舞出最美的姿態。
秉承著“吐槽是門手藝,笑對需要勇氣”的節目宗旨,《吐槽》顯現了高質量吐槽和正能量的生活態度,比如張雨綺用“其實結不結婚不重要,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心,我現在覺得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兒,人生那么長,不知道之后還會經歷什么,有什么困難呢,其實也沒關系,誰的人生沒有幾個大坑呢,跨過去就是成長”這樣一段話回應她的婚姻,表達樂觀的生活態度。節目沒有運用低俗惡搞的方式同樣爭得了大批的觀眾,節目的冠名商和贊助商也隨著節目的播出紛至沓來。可見只有堅守內容創作的原則和底線,才能使節目長久健康的生存下去。
“吐槽”一詞,來源于對日本漫才(日本的一種站臺喜劇,類似相聲)“ツッコミ”的漢語翻譯,是指從對方的言行中找到切入點,進行帶有調侃意味的感慨或質疑,類似中國的對口相聲。本節目中,筆者認為主持人張紹剛與策劃人李誕的相互配合將節目的贊助商廣告植入到節目中,是對“漫才”這種表演形式的衍生,張紹剛負責擔任較嚴肅的找茬角色,李誕負責較滑稽的裝傻角色。比如在節目第一季第十期中李誕吐槽結束后,與主嘉賓擁抱完畢回他座位之前,要加一段廣告,主持人配合地嫌棄他說廣告,李誕在話筒前要走不走的表演,滑稽幽默地將這段廣告插入,而主持人之后對李誕的這種行為進行吐槽,卻在最后神反轉,“不要臉,你說你一個堂堂策劃人,為了點兒錢,怎么連尊嚴都不要了,對不對,我看到你這種行為,我就忍不住要說,《吐槽》第二季正在火熱招商中”,使得觀眾在哈哈大笑中接受這種廣告形式。
除此之外,每次上臺吐槽的嘉賓在吐槽過程中,說到誰,鏡頭會切到被吐槽者,觀眾可以看到他被吐槽時的面部表情,或是對自己被吐槽的無奈,或是對吐槽嘉賓吐槽功底的驚嘆,搭配以肢體動作,更增加了節目的喜劇效果。這種通過臉部表情及適當的手勢和吐槽的話語相呼應,充分展現了幽默喜劇藝術的魅力。
節目錄制現場設置有觀眾,現場觀眾的出現一方面可以增強現實感,營造現實的脫口秀氛圍,比如每次嘉賓吐槽之前,都會介紹自己,現場觀眾給予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現場觀眾的參與可以起到拾遺補闕、調節氣氛的作用。比如李誕在吐槽歌手信時,“但你得理解,藝人,在觀眾不熟悉你的時候,名字前面加上幾個字,觀眾才能有印象,飛飛,誰認識啊,《奇葩說》飛飛、池子,《吐槽》池子、信、阿信”,現場觀眾一下明白這個梗,現場笑聲不斷、掌聲不斷。現場觀眾的出現,提高了節目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使屏幕前的觀眾產生參與感與認同感,有助于提高傳播效果。
新媒體不斷發展,彈幕這種視頻網站的在線交流方式使得受眾可以在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感受,并有可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其他觀眾的反饋。節目制作團隊也會觀看節目的彈幕,了解觀眾在看到某段節目時的感受與吐槽,以便在之后的節目中改善網友提出的問題。比如,筆者在觀看第一季某一期節目時,輪到某嘉賓吐槽,看到彈幕說嘉某賓老看提詞器。除此之外,還有彈幕提出嘉賓表演不流暢、背稿等問題,節目組后來針對這些細節問題進行了改善。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有時也會與屏幕前的觀眾互動“彈幕走起來”,或者將彈幕中吐槽主持人的梗繼續在節目中作為吐槽內容。很好地利用彈幕這種新型評論形式。盡管在彈幕中也有高質量的評論,但多數是網友無厘頭的吐槽,對于這個問題本文不在贅述。
除《吐槽》之外,其他網絡自制節目也在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倡導及推動下,在傳統影視行業與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機構的共同努力下,節目整體品質不斷提升,網絡自制內容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網絡自制脫口秀節目的發展并不能僅僅滿足于現在的繁榮,必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懂得更好的發展在前方,堅持與時俱進的同時,不忘著眼未來。
[1]史可揚.電視欄目與頻道辨析[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2]劉曉萍."存在"的訴求與"吐槽"的狂歡——彈幕電影的受眾心理分析[J].當代電影,2018(1):151-154.
[3]陳杉杉.淺析喜劇脫口秀的內容創業——以《吐槽大會》為例[J].視聽,2018(1):81-82.
[4]周揚.喧囂與失語—網絡視頻脫口秀節目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5]張少惠.關于中國網絡自制脫口秀節目熱現象探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