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傳統媒體自誕生之日起,概念一直在不斷演變,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包含報刊、廣播、電視等。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流變后,傳統媒體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擁有新興傳播媒介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
相比新媒體天然的即時性傳播優勢,傳統媒體雖不能在時效性上與之抗衡,但其不可低估的內容原創性卻是新媒體無法企及的。新媒體的發展稀釋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但細心觀察會發現,新媒體的大部分信息資源都來自于傳統媒體的首發。尼爾森曾對美國社會媒體站點發布的信息內容進行了統計,在一項名為《在線讀者行為報告》中指出,新聞站點發布的信息有80%都來自于美國老牌的傳統媒體公司,而站點內容的原創比率只占據14%左右;新媒體發布的熱門新聞約67%左右也來自于傳統媒體。由此可見,即使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其新聞原創比例也非常有限,仍然依賴傳統媒體。
再者,傳統媒體還具有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品牌優勢與權威知名度,在經歷漫長的經營與不斷調整后,傳統媒體擁有許多歷史悠久、口碑過硬的好品牌,例如,英國BBC的王牌時事節目《全景》,美國CBS的《60分鐘時事雜志》以及我國CCTV的新聞節目《今日說法》等,這些都是傳統媒體在無數次的總結與調整后建立的品牌優勢。
首先,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差是顯而易見的,上文提出傳統媒體的新聞原創力要優于新媒體,而這一優勢的保證就是信息采編的一整套流程。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則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發布最新新聞動態,獲得受眾反饋,其快捷的發布程序是傳統媒體目前所達不到的。
其次,受眾流失,傳播信息中心化的領導地位遭遇瓦解是傳統媒體面臨的又一大困境。新媒體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元,移動終端的推廣稀釋了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傳播優勢,迅速快捷的傳播形式讓受眾的新聞資訊幾乎與新聞事件同步進行。
再次,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媒體的人才構成太過單一,大數據一詞最早由麥肯錫提出,是指以多元形式,通過海量搜集龐大數據組進行市場細化分析的新型數字技術。大數據更多依賴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用戶數據等各項信息。
新舊媒體最直觀的區別在于傳播技術與傳播載體上,相比傳統媒體對無線電與印刷術的應用,新媒體的主要陣營是互聯網技術。
首先,新媒體最大程度體現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地球村的理念越發顯著,世界范圍內各國信息資源交流頻繁。如今,用戶獲取信息的途徑越發多元,任何一次突發性事件都能在最短時間內通過互聯網傳遞出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微信、微博的廣泛使用也使用戶在信息接受者與信息發布者之間自由切換,這一點是傳統媒體所無法企及的。
其次,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與傳播載體也是新媒體的一大優勢,大數據的云搜集為新媒體提供了海量資源,新媒體的有效傳播打破了空間限制,用戶能夠隨時隨地通過各類客戶端閱讀到最新的新聞資訊,開辟了受眾接觸信息的新途徑。
再次,新媒體強大的互動性也是吸引受眾的一大優勢,相比傳統媒體的交流滯后現象,新媒體擁有最大范圍與最及時的交流互動環節,這不僅有利于受眾發出聲音,還有利于新媒體終端及時做出新聞調整與更新。
低門檻的參與性是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缺陷,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降低了新聞業的從業門檻。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令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新聞發布者,沒有經歷正規學習,甚至不具備新聞職業道德的發布人將會帶來怎樣的信息資源,這令媒體人深感擔憂。此外,新媒體行業競爭激烈,更新換代過快,激烈的市場競爭催生了新媒體的出現,同時,超標準的競爭也會摧垮一些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媒介。
傳統媒體在幾百年的演變與發展過程中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和困境。早期的紙媒、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在遭遇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傳播形式的沖擊下,必須擺正位置,及時給出相應策略。
新媒體的媒介優勢,上文已給予詳細分析,概括起來無外乎兩大方面,即互動性與即時性。針對這兩點,傳統媒體開始審視并開拓新的傳播方式。廣播電視機構相繼推出讀報節目,以適應讀者快節奏的生活和碎片化的閱讀特征;與此同時,報紙內容越來越豐富,出現雜志化傾向。但更明顯的是,新媒體的形式開始滲透到傳統媒體的傳播中。
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媒體的負面影響。作為以獲取點擊量為生存資源的新媒體,為了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往往在表現形式上大做文章,由此催生的“標題黨”現象極為明顯。惡性標題黨在浪費關注資源的同時也會淪為“狼來了”的悲劇,傳統媒體在此方面的借鑒與跟風,導致了許多名不副實、以偏概全的報道,令受眾深感失望。
新媒體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個性化互動是其顯著特點,故傳統新聞媒體也應建立“互聯網+”的傳播思維。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需積極尋求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合作,轉變傳統思維模式,注重向移動設備轉移,設計與其匹配的APP,實現傳輸單位的融合。
在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閱讀習慣發生了改變,利用閑散時間獲取碎片化信息成為重要趨勢,在此情況下,新媒體應與傳統網絡進行融合,通過新技術實現上下游優勢資源的連接和利用,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鏈條。
新媒體之所以為“新”,主要依賴于技術上的創新,傳統媒體中的廣播、電視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區別于紙媒而存在的新興傳播媒介,但當互聯網技術、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到來后,其媒介優勢已不復存在。故在融合的基礎上,堅持研究新媒體應用軟件的開發必不可少。新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善于將各類傳統媒體元素進行有效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創新,這雖在形式上實現了技術化需求,但實際內容卻并非如此。因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想獲得有效且長足的發展,必須通力合作,優勢互補,在內容與形式上實現質的提高。
[1]張艷萍.淺析中國新媒體發展及趨勢[J].安徽文學,2013(22):125-127.
[2]石義彬.批判視野下的西方傳播思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廖綱平.網絡新聞傳播中多媒體信息呈現方式的傳播探討[J].新聞傳播,2017(4).
[4]覃有論.新媒體信息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路徑[J].新媒體研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