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夢婧
新聞傳播的審美特征,有其獨有的表現形態,主要有審美的組合性、審美的交流性、審美的折射性和審美的多變性。
新聞傳播的審美組合性。新聞傳播的審美組合性,在藝術形式上體現為綜合性質,在內容分類和結構布局上呈現為組合性質,兩者表現為一種共同特質。這種新聞傳播的審美組合性,表現為靈活機巧、新穎善變、風格各異的傳播藝術,往往以不同的網站、版面、欄目、專題,依據各自媒體的宗旨、內容的歸類,進行組合變幻,宛如活潑清澈的春水,不定型、不凝滯、自然流淌,隨物賦形,給人一種充滿真實生命力、永恒搏動、常生常新的組合美的感受。這種按照新聞傳播的審美組合性進行新聞傳播,往往會自然質樸、原生態、少雕飾、無過多斧鑿雕琢的痕跡,讀來清新流暢、聽來悅耳怡心、觀者賞心悅目,洋溢著造物主賦予它的原生態的美。同時,從審美角度講,新聞傳播審美組合性的完美和諧往往是人們刻意追求的目標,它一半來自天成(客觀的新聞事實),一半來自人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采編及傳播成效)??陀^的新聞事實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采編及傳播成效提供依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采編及傳播成效為客觀的新聞事實著彩潤色。
新聞傳播的審美交流性。新聞傳播的審美交流性,是新聞傳播由單向性灌輸傳播轉化為雙向性交流傳播,這是新聞傳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新聞傳播的審美特征所決定的。它像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受眾的審美心扉,受眾從被動為主動,從消極為積極,從一個束手旁觀者為參與過程的當事人。媒體同受眾,兩者都在原來的位置上不斷發生角色轉換,媒體再也不是居高臨下的訓導者,而是生活在受眾之間的貼心朋友,解疑釋惑、打開心結、愉悅情懷,散發出醉人的生活芳香;受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者,可以在傳播交流中表現出思想、情感和喜惡,成了傳播鏈條中的一個重要元素。當兩者的審美趨向和審美追求達到高度吻合默契時,就會彼此呼應、水乳交融、把審美意趣推向極至。媒體因而受到人們極大青睞,受眾充分展現了自我。
新聞傳播的審美折射性。在廣闊的大自然界中,盡管太陽陽光燦爛而強烈,但如果沒有受光物體的折射,就會給大地留下許多黑暗和陰影。同樣,在新聞傳播的世界中,如果沒有信息折射,也會在審美情趣和審美深度上造成許多淺顯或空白,使審美的涵蓋率無法遞增到它的最高指數。傳統新聞傳播最大的缺陷在于無法顧及受眾心理以及受眾對傳播的心理反映,影響了新聞傳播質量;新媒體的產生則打破了這種僵局,這種具有審美折射性特征的新聞傳播則在受眾心理產生的功能是一個折射形式。這個折射形式,就是受眾會產生傳播共鳴。因此,具有審美折射性特征的新聞傳播,具有典型化、個性化和人性化,整個傳播都會站在受眾的立場進行新聞取舍、新聞排序和新聞傳送,包括方法和風格都會讓受眾喜聞樂見。
新聞傳播的審美多變性。“樹無常態,流水無形”,以此喻意當今時代的新聞傳播應該很貼切。新聞傳播沒有固定的且也不應有凝固的模式,它是多變的、多樣的、無形的。審美的多變性,在于它的屬性、秉賦、規律。新聞傳播的內在內容是不確定的、多變的,其外在形式也是變化的、豐富多樣的,依其內容而附其神韻。新聞傳播多變性的依據,既決定于多變性的外部世界,也取決于自身的綜合規律,它的空間背景屬無限大,大到囊括兩極無限延伸的茫茫宇宙,內容無限廣,廣到包容整個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可流入筆端,百態萬象亦可寫真。它時而傳播優揚秀婉、浪漫人生的美好真情;時而謳歌甘于奉獻、揮灑豪情的時代先鋒;時而揭露人間丑惡。所以,新聞傳播常變常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要把握好新聞傳播的審美特征,還要把握好傳播的審美對象。從美學角度來看,若沒有審美對象,就不可能有新聞傳播藝術的誕生和繁榮;若沒有審美對象,新聞作品就將凋零、甚至不復存在;審美對象,是新聞傳播所獨具審美特征的客體依據。審美對象作為新聞傳播藝術存在和發展的外部依托及客觀依據,打開了新聞傳播藝術審美特征的探求之路,剖析和研討審美對象的心理要素,將進一步探明新聞傳播審美特征和審美對象及審美心理特征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審美對象審美心理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的結果,而是在社會存在和社會實踐之中,經歷著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有時甚至超越了幾代人。此間,盡管個體、群體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就其本質而言,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這種相對穩定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時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其穩定是暫時的,可變才是永恒的。所以,審美對象的審美心理具有三性,即相對的穩定性、絕對的可變性、衍化中的差異性。在新聞傳播中,我們要把握審美對象的審美心理,把這些審美因素納入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新聞作品中的總體構思、題材確定、形式選擇、風格體現、語言運用等各個環節,對應審美對象的審美心理,讓人們從我們的新聞作品之中產生最大的心理愉悅,實現新聞傳播審美特征和審美對象的審美心理特征兩者之間的高度吻合。我們在網上看到一些新聞照片時,為什么對一些跨越時空的同一地點的對比照片會產生強烈的震撼力,原因就在于新聞照片對應了我們的審美心理—人們長期積淀形成的比對心理,因而我們從這類新聞照片中產生了最大的心理愉悅,實現了新聞傳播審美特征和審美對象的審美心理特征兩者之間的高度吻合。
審美對象的審美心境,是人們心情的一種特殊處境;與審美心理相比,其時空跨度要小得多,可以表現在一定時期、或一段時間、或更長一點的歲月。審美對象的審美心境對新聞傳播的反映大致表現在三方面,即和諧、沖突、深化。和諧,體現著審美對象的審美心境與新聞傳播的統一,是新聞工作者竭力追求的目標;沖突,顯示著審美對象的審美心境與新聞傳播的矛盾,是新聞工作者必須杜絕的;深化,標志著審美對象對新聞傳播的超越,是新聞工作者最終達到的目標。比如,一個城市正籠罩在自然疾病的恐慌中,審美對象的審美心境就會發生巨大改變,新聞的傳播,其鏡頭焦點不是渲染人們此時的恐慌心境,而是真實科學地報道事情原委,以及如何面對和已采取的措施等,才能真正體現新聞傳播的價值,我國“非典”的報道,之所以受到世人廣泛稱贊,其原因就在于此。反之,就會產生沖突,新聞傳播就會受到人們的批評,不僅沒有“幫上忙”反而“添了亂”,喪失了媒體的威信。如果我們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盲目發稿披露,就會錯誤地引導審美對象的審美心境,最后使審美對象的審美心境與新聞傳播產生矛盾,產生本來不應產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