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臺灣地區的電視媒體起步較早,形式多種多樣,其中,美食節目是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受臺灣地區多元文化的影響,臺灣美食類節目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有的對烹飪技法進行講解,如《美食好簡單》《世界我做煮》等;有的采取擂臺對戰式,如《型男大主廚》;還有的將美食與游戲相結合,如《食尚玩家》《臺灣尚青》等節目。正是由于臺灣美食類節目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將飲食文化與生活緊密結合,適應了現代人追求更高物質、精神文明的心理需求,受到了廣大受眾青睞。目前,臺灣美食類節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成為臺灣電視節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食尚玩家》節目開播于2007年,每周在TVBS歡樂臺首播四期,由莎莎、2moro等一批新生代主持人擔任主持。節目秉承“在游玩中享受美食、在美食中盡情游玩”的主旨,每期都會選擇不同的城市為背景,同時設置一個主題,如浪漫游、相親游、溫暖游、省錢游等來進行節目編排。節目會選擇當地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觀、自然風景或頗受好評的餐廳等,通過主持人的游歷及介紹,讓觀眾了解該地區獨特的美食、自然風景和人文習俗。節目同時還會推薦一些優質、特色的小吃、酒店及景點等,為觀眾的出行提供建議。節目中透露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向觀眾傳達著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語言作為向觀眾傳達信息的載體,在節目風格體現、受眾定位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美食節目中,觀眾無法直接品嘗美食,必須借助主持人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細微的表情演繹向觀眾傳遞食物的美味。在《食尚玩家》節目中,主持人本土化語言特色的表達凸顯了節目的本土化特色。臺灣地區長期處于閩南話、客家話、吳語、粵語等方言的包圍中,受其影響形成了獨有的語言習慣,不論從語法、詞匯的運用,還是普通話發聲,都極具地方特色。例如,主持人經常會用“很、超、太”等程度副詞直接修飾名詞,使名詞的指稱性狀化,如“吃得很慣的口味”“太大男人了”等等。再如,習慣于使用豐富且略帶夸張的語氣詞做后綴,以表達情緒,并起到引起聽眾注意的效果,如“天氣好熱,快暈了啦”“真的耶”等等。吐字發音方面,臺灣節目主持人力求發音飽滿,不使用輕聲及“兒化音”,如“東西”“主角”等詞匯,與大陸發音習慣有所不同。本土化的語言特色已然成為臺灣地區節目的標簽,通過本土化語言特色的運用,增強了節目的親和力與互動性,明確了臺灣當地人民的受眾角色定位,同時有益于外地人民了解臺灣風土人情。
與模式單一、風格嚴謹的傳統美食節目不同,臺灣美食節目非常注重節目的娛樂性。無論是介紹烹飪技法的《美食好簡單》,還是擂臺對戰式的《型男大主廚》等,都以輕松的氛圍和愉悅的方式進行節目錄制,巧妙避免了刻板的說教和緊張壓抑的氣氛。臺灣美食節目的娛樂風格,符合電視“在交流互動中還原最初始的人性化娛樂狀態”的本質要求,使受眾在愉悅中受到啟迪,在歡樂中學到知識。
主持人的幽默表現完美契合了臺灣美食節目的娛樂風格。林語堂在《論讀書,論幽默》中曾說道:“最上層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觀眾時常看到的主持人夸張的、豐富的表情,殊不知那是主持人為追求“笑果”而進行的演繹。當然,幽默感絕不僅僅體現在肢體語言等演繹手法上,更體現在語言特色中。如《桃源早鳥美食》一期中,主持人納豆采訪一名來吃早餐的年輕觀眾:
納豆:吃多久了?
觀眾:從小吃到大。
納豆:哦,那六十幾年了耶!(瞬間爆笑全場)
詼諧幽默的談吐反映了主持人對全場節奏、氛圍的把控,是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正是由于對受眾心理的把控,才使得臺灣美食節目蓬勃發展。
節目在制作內容和形式上也別具一格。首先,節目內容制作上,充分利用了臺灣本土資源,結合本土文化,發掘優勢。臺灣素有“寶島”之稱,其優美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極具特色的民俗慶典、盛行的廟宇文化、原住各族人民的傳統祭祀文化,以及八家將、宋江陣等民俗表演等,都充滿著獨特的魅力和別樣的風情。在“介紹美食”這個單一的命題下,創新地將特色美食與本土風情、臺灣文化完美結合,在美食中介紹臺灣文化,在文化中尋找美食,使節目的文化底蘊更加濃厚,節目的內涵更加豐富。
其次,節目在制作和表現形式上進行了創新。以“尋找美食”為主線,拓展出兩個節目主題:“來去住一晚”和“就要醬玩”。前者側重于介紹游玩地點、提供住宿和旅游路線的建議;后者側重于景點介紹、典故訴說和特色風情講解。節目延展了傳統美食節目的制作形式,更注重節目的實用性,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求側重點,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地”即“當地”,用來形容世代居住在臺灣的當地人。“在地”一詞在節目中經常使用,不僅凸顯了節目本土語言特色,也增強了親切感。《食尚玩家》節目一改其他美食節目選用明星做嘉賓的習慣,將鏡頭對準了當地群眾,邀請了解當地美食的或廚藝非凡的美食達人作嘉賓,為大家推介心目中的美食。同時,主持人時常隨機對現場觀眾、路人進行采訪,主持人幽默談吐和路人自然大方的反應使節目妙趣橫生。“在地”嘉賓的參與和路人的互動環節,打破了“主持人唱獨角戲、受眾單方面接收信息”的原有固定模式,大大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和真實感。
《食尚玩家》注重節目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以本土文化為依托,以歡快幽默的表達方式和貼近生活的展現手法,讓受眾在得到娛樂和享受的同時也收獲了實用價值,符合當今媒體發展的大趨勢。節目最大的優勢在于:充分結合了地域優勢,創造本土化特色美食節目。如今在整齊劃一的連鎖品牌、千篇一律的城市風貌的格局下,文化發展越來越趨于一元化,過多的相同失去了自己的韻味。地方化特色成為與全球化、一元化對抗的一把利器,它的發展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背景的影響,更多體現了本土的獨特魅力。它不是文化沖突的利器,相反它充分表達了多元化的文化發展格局。所以,未來美食節目應從小眾化做起,將地方特色美食推向大眾視野。
目前,美食類節目面臨著過渡娛樂化、低俗化現象,追根溯源是偏離了做節目的初衷。美食節目雖以美食為主線,但并非是簡單的“吃喝玩樂”。《食尚玩家》之所以綠樹常青,根本原因是不忘初衷,即讓更多人了解臺灣美食。臺灣美食節目與臺灣文化相結合,賦予了節目一定的審美效應,為觀眾打造富有豐富情趣內涵、文化底蘊、美學價值的節目。鑒于此,大陸的電視節目也可以采用這種方式,時刻謹記做節目的宗旨,不偏離主線,打造有文化品牌的美食節目。
[1]曾光.淺析飲食類節目存在的問題[J].戲劇之家,2013(9):243-244.
[2]杜芮薇.臺灣各娛樂節目的收視率研究分析[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