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 江蘇 210023)
現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詬病甚多,思想政治教育在現時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析大眾傳媒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就成為了一個必須關注的課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有必要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體責任進行細致地反思、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實現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之外,還必須要重視人與人的全面發展。然而當下媒體中的很多影視作品與節目,非但沒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良性作用,反而極大地敗壞或抵消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應。
專制(autocracy)大致的內涵是:1.(君主)獨自掌握政權;2.憑自己的意志獨斷獨行,操縱一切。最高統治者獨自掌握政權的統治制度。君主有無限的權力,實行專橫統治。專制一詞現代也泛指一種思想作風:由君王獨掌國家政權的政體或統治方式。中國的封建社會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解讀,都繞不開“專制”二字。在中國的封建專制社會結束一個世紀的今天,一大批影視作品卻開起了歷史的倒車,也許劇作家或影視導演們的本意并非如此,但他們的很多作品卻或多或少,或明顯或潛在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專制主義思想,為專制主義高唱了一曲凱歌。在這些作品中,無處不體現了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體現了皇權的獨斷,無處不體現了對臣子或百姓的輕視,甚至嘲笑臣民的無知與懦弱。
如果說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在政治上導致個人或家族壟斷權力的思想沉淀已久,那么封建統治給中國普通人民最深的影響可以說就是封建禮教。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充滿了濃厚的封建禮教色彩,為早已經被我們拋棄的封建宗法制度擂鼓吶喊。作品中經常可以看見所謂的祖宗家法,看見對女性的藐視,看見對“三從四德”的忠實維護,看見對三綱倫常的辯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
崇拜權威,畏懼強權,壓制人性,這種個性特質是不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大任務,就應當把這種深植于人內心的劣根拔去。當下的部分影視作品,非但沒有看到這一任務,反而在潛移默化中將國人的這種劣根放大甚至歌頌。部分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傾軋,特別是在一些所謂歷史劇中更是明顯,將人性的丑惡與人格分裂充分表達。
民主與法治是密切相連的,一個民主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法治國家,法治也是民主的必要配套制度。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相對而言已經比較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就更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治理制度。很多的影視作品非但沒有在內容與內涵上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反而隱現出對法治的不屑和對人治的歌頌。“朕即國家”之類的或類似的思想常常在作品中有意識無意識地呈現。將中國社會的“潛規則”進行到底。
如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經是人們的共識,然而意識到科技的巨大力量并不代表領悟到了科學精神和本質。對廣大的青年學子來說,社會生活中他們時刻面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沖突,他們除了需要科學知識的教育外,更需要樹立科學的人生觀、道德觀、消費觀等等。現代社會無孔不入媒體,早已經成為了廣大青年思想教育的第二課堂,當代思想政治的課堂教育影響力甚至遠遜于媒體。遺憾的是,當下部分媒體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思想傳播中的巨大力量,卻將反科學精神的節目不斷推出,對世界觀還未定型的青年學子戕害甚深,極大地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當下很多的影視作品、訪談節目與部分出版物,為了博得觀眾的眼球,不惜將原有的歷史事件或經典作品進行重新的詮釋,名為“與時俱進”,實際上是完全缺乏科學依據的胡思亂想斷章取義。有的歷史劇甚至是徹頭徹尾的缺乏歷史依據的杜撰。這樣的一些所謂的創作實際上在無形中將經典作品中的科學歷史觀進行了徹底的“顛覆”。對歷史與經典作品重新認知完全可以,有新的理解角度也很正常,但是在沒有經過仔細的考證與學術論證后就忙于向大眾推出,而且明顯可以看到這些新作品中粗制濫造,胡吹海侃的痕跡,實際上這是對廣大觀眾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例如,某些歷史劇中,歷史上早有定論的荒淫帝王搖身一變成為了勞動模范,某些臣子與宮廷后妃談起了三角戀愛,歷史上很多荼毒百姓、貽害國家的昏君惡吏變成了長袖善舞精通人情的“關系學”專家,更有甚者,一些帝王名臣成為了武藝高強,愛滿天下的大俠,飛天入水,刀槍劍戟,打仗破案,談情說愛,無所不能。
銀屏上除了一些上文批判的影視作品以外,最近幾年娛樂節目也發展迅猛。娛樂節目的本來初衷應該是為了豐富廣大人民的業余生活,給大家提供一些放松閑暇的機會,而現在為了收視率的需要,各大電視臺紛紛推出各種類型的娛樂節目,并且越來越偏離我們的傳統價值觀,以離奇、荒誕、無聊為賣點,提倡“娛樂至死”,完全淪為了捉弄搞笑的滑稽戲,對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來說,這樣的娛樂節目就是一味精神搖頭丸。此類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將中國優秀的傳統價值觀當作嬉笑嘲諷的對象,不僅加劇了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的價值迷茫,而且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混亂了他們判斷正誤的標準。很多人認為90后青年中普遍存在責任感缺失,道德觀混亂,自我意識過度膨脹,一切追求快樂與感官刺激等諸多不良的價值取向,不能不說這一類的娛樂節目做出了“杰出貢獻”。
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是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創新是科學精神最重要的要素。反對創新精神就是反對科學。影響力最大的影視媒體,理應在作品的內涵上提倡創新精神,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些影視媒體本身卻成為了只有推陳而不會出新的最好教材。近十年以來,影視劇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了一種作品——翻拍劇。不僅當下的電視電影充斥了翻拍劇,從歷史的故紙堆里尋找素材,從前人的成果里尋求所謂突破,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翻拍劇都難逃收視低迷、惡評如潮的命運,其原因仍歸咎于缺乏創新,嚴格地說,這類影視劇完全違背了創新的本質。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提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如今泛濫的翻拍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反創新的,對于培養青少年的創新型思維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有人可能要質疑本文的觀點,認為本文可能有“上綱上線”或者“泛倫理主義”之嫌,筆者不反對媒體適當做一些僅為博得觀眾飯后一笑的作品,但媒體不能沉溺于低級趣味。我們的媒體更應當將目光更多地投向現實生活中的廣大人民群眾,投向我們國家與社會生活中變化的點點滴滴,投向人民真正關心的社會問題,成為觀眾喜愛的精神食糧,成為在欣賞完畢以后能夠引起受眾思考的作品,然而現在這樣主題的作品幾乎難覓其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最近明確提出,各級行政部門和播出機構要充分認識抵制低俗之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維護廣播電視公信力和影響力。要正確看待收聽收視率,不能片面追求收聽收視率,更不能唯收聽收視率論。要靠提高節目質量和創新節目形式,以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優秀作品吸引人,不能靠低俗、庸俗迎合少數人的低級趣味而使低俗之風蔓延。要加強創新,抓住重點,切實解決低俗傾向。要不斷學習、汲取別人之長,了解群眾需求,不斷推出群眾歡迎的新節目、新樣式,努力推出精品;要緊緊抓住綜藝娛樂節目,切實解決廣播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問題。反對“低俗化”與“泛娛樂化”是必要的也是表面的,用“民主與科學”的思維來改善電視電影作品,則更符合時代潮流,更有深遠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