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起佛教造像,很多人都會馬上想到我們國家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這些都是佛教造像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很多人對于佛教的認識大多是停留在一項由佛、菩薩、僧侶和信眾組成的一個信仰體系,這一體系由信眾虔誠的愿望、對未來的憧憬以及一系列的宗教儀式組成。其實,佛教作為一個流傳的文化現象或者是文化樣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知識體系。但是,佛教能發展這么久,絕對不僅僅靠的是那些虔誠的信眾和神圣的祈禱,更多的時候靠的是佛教造像,通過前人對于佛教造像的塑造與保存,被后人所知曉的佛教文化的具體化的展現。佛教正是靠這樣的方式達到對信眾傳達信息的目的,以此來達到普度眾生的目的,從而使教化更深入人心。在現代佛教發展的時代,很多大學生對于佛教的了解并不多。作為大學老師,認為佛教作為一種流傳千年的文化,其中很多東西還是很值得我們當代的大學生去學習的。要想佛教流傳得更久遠,對于大學生的佛教造像方面的知識傳授還是很必要的。
關鍵詞:佛教造像;大學教育;傳承與創新
在中國流傳了2500年的佛教,至今仍然興盛不衰,在于其“重要理論基礎是因緣和合的世界觀,其頑強的生命力就是平等的價值觀,其蓬勃的鮮活力就是慈悲濟世的道德觀,其弘法的感召力就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觀”。佛教在我國這么久的歷史,依靠的也更多的是寺廟里面的對于一些佛的具體化。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精神文明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中共中央對于這些方面更是指出要全力處理好民族跟宗教等一切涉及國家工作的重大事件,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佛教也擔負起了時代賦予它的神圣使命。佛法中弘揚的慈悲、智慧、平等的觀念與我們現實中的和諧、和平、和睦更是有著很大的關聯。佛教造像作為佛教文化的一種實體化,是弘揚佛教文化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在我們當代的大學教育中,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很重要的。佛法文化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還是有很多的借鑒作用,所以對于佛教造像的傳承就是必不可少的。傳承就意味著我們要在這個東西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更好的傳播與創新。下面就我個人對于在大學教育中對于學生佛教造像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一些歸納以及我個人的意見。
一、關于佛教造像的內容
佛教造像指宗教寺廟中的造像,題材與石窟造像一致,以佛教內容為主,所使用的材料為木、泥、石和青銅等。寺廟造像產生的年代與石窟造像相當,在南北朝石窟造像勃然興起的時候,寺廟造像亦相應產生并有著興盛的發展。由于寺廟一般為木構建筑,不像石窟那樣具有存留的恒久性,所以早期寺廟造像的遺物極少。唐代以后被保留下來的寺廟造像逐漸增多。至明清時代石窟造像衰落的時候,寺廟造像仍有著大量的塑造。對于我們一般所見的佛教造像來說,有以下四個特點:
1.佛像頭部為束發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且有分組狀發紋。
2.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3.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梁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
4.佛像臺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
佛教造像更多的是佛教思想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們的原型都是依據佛教經典來進行創作的,從而為佛教信眾提供修行與做功德的服務。我們參觀過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大足石刻,都為之震撼。為的不僅僅是其中精湛的技術,更是為他們的內涵所折服。
二、對于佛教造像的傳承以及重要性分析
(一)佛教造像的藝術性
當我們在觀看某一個藝術品的時候,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于傳承的因素以及自我的創作,我們看到一幅畫、一個雕塑的時候,就能夠看出這個藝術家是師承哪個流派,畫的哪種風格。同時,佛教造像也是包括這兩個方面,唐代是佛教造像的巔峰時期,后來的很多佛教雕塑都離不開唐代流傳的固有樣式。佛教造像的內涵以及美感是很多藝術作品都不能超越的,那些作家都對于自己的作品傾注了很多的心血,并且依照佛經精確刻化,達到禮拜者觀之,游覽者瞻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佛教造像很大程度上都是對于佛教經典的藝術再現,這種美感很值得我們現代的大學生去欣賞。
(二)佛教造像所表達的思想理念
因為我們現在的競爭太激烈,這就導致了我們很多大學生不能夠靜下心來去面對自己所處的世界,其實佛教一直以來都是在宣揚人們能夠放下,放下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教導我們在這個世界中能夠以一個平常的心態去活得更灑脫、更富有自己的思維。做人就要學習佛家的放下,這樣才能使得自己在現代激烈的競爭中能夠放下一些羈絆。在我們的大學生的教育中,就需要讓他們深刻認識到對于佛教的理解,更多了解自己需要的,了解自己需要去放下的東西,這樣才能在這個世界中過得更加的有原則、有選擇性知道自己當下的狀況。
(三)佛教造像的平民化
當我們去到一個佛寺的時候,很少見到周身涂金的,因為佛教的創始人本來就是釋迦牟尼,當他跟他的弟子們在山中修行的時候,很多情況下穿的都是眾多碎布縫制起來的衣服,持著陶制的飯缽去乞食。佛教產生的時候,就是勞苦大眾都能夠接觸到的東西,更加具有平民化。佛教造像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值得我們當代的大學生去學習的,并不是說要他們都不注重功名利祿,而是想讓他們去追尋自己內心的解脫,這才是讓他們對于佛教造像進行傳承的精髓所在。
三、對于佛教造像在當代教育中進行的創新
(一)合理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
因為我們現在各種新興工具的出現,這就給我們課堂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很多學生對于佛教都不感興趣,其實佛教的很多東西對于我們都是有很大的學習意義的。就比如在課堂上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收集各種有關佛教造像的圖片,可以給他們看看一些有關佛教造像的視頻。就比如有一次佛教造像展示的現場,就有人對于以前佛教造像與現代佛教造像進行了對比,在古代,它的藝術性是與開放性相結合起來的,展示的更多的是異域風格;在現代,佛教造像更多的是與現代藝術交相輝映,融入了更多的現代風格,而現代雕塑作品也吸收了以往作品的優良方面。佛教藝術正是不斷豐富,不斷適應社會的需要。這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啟發,我們現在的很多事并不是要墨守成規的,我們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里站穩自己的腳跟,就需要我們能夠勇于吸收傳統的優良的東西,并且能夠融入現代的東西,形成自己的風格。endprint
(二)結合現代元素風格對于佛教造像進行創造
因為我們現在的一些佛教造像都進行了一些改變,但是不變的還是佛像本來的意味,即便在我們現在的風格中糅合了新的元素,但是這對于佛教造像的意味還是不變的。在課堂上我們身為老師也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用一些東西畫或者用橡皮泥進行佛教造像的自行創作。在創作中概括的且富有原始泥感的造型,與頭部精致而且耐人尋味地相結合并相互對比,以此方式,讓學生們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更好地體會佛像的內涵以及造型的嚴謹。其實,在大學教育中對于佛教造像的傳承與創新能夠讓人們達到對于自身客觀真實的反映,幫助自己凈化自身,從而健康面對人生。當代對于佛教造像的作品形式雖然有些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都是最終落實到對于精神層面的反映。“求新求變”越來越成為當代創新的首要課題,所以相信在以后我們在大學生的課堂教育中對于佛教造像的傳承與創新一定會落實得更好。
(三)賦予佛教造像新的內涵
現在的大學生在學習關于佛教造像的內容的時候并沒有達到真正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做到去了解,這是因為他們有很多人對于佛教造像的一些文化因素都不了解,即便知道一點也并不想真正去了解,這就不利于佛教造像在他們學習中的合理運用。其實,因為佛教造像作為佛教文化的一個具體體現,這是離不開人們對于佛教經典的研究的。在新時期的社會中,佛教造像都進行了一些改動,那么對于佛教造像的解釋也應該隨著這個而進行一些變化,增加一些現代文化的風格,增加一些能夠為現在很多大學生接受的解釋,這樣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了解的時候也相對有更高的興趣去了解。在對于佛教造像進行新的時代的詮釋的時候,要做到真正的與時俱進,適應社會中對于佛教造像的了解,達到對于大學生授課的成效更加明顯,讓他能意識到對于佛教造像進行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四、結語
中國的佛教歷史源遠流長,有著長久而且豐富意蘊的發展體系。作為大學老師,在對學生講授中國的佛教造像的時候,進行必要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是很重要的。中國的佛教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佛教的慈悲、濟世這些都是我們當代人需要學習的東西。佛教造像作為佛教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我們國家文化的一種,是我們國家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過去的佛教造像發展孕育的過程中,在傳承和創新方面的工作也進行了很多。佛教造像作為佛教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作原則與審美主流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我們國家,佛教造像擁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并不會因為對于佛像傳承而出現的佛像“平民化”,其依然是處于受人敬仰的地位。時代性就是作品的新形式,就是對于作品在新時代下的新的表達。作為大學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更多的是培養他們的能力,引導他們在傳承與創新方面采取正確的方式去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同時也能學會佛法弘揚的對于人生的態度。在對于佛教造像教育進行傳承的過程中,希望他們能夠更多地領會其中蘊含的深刻的哲理性;在能夠吸收到這種成果的同時,進行一些創新。希望在往后的教育中,學生們能夠真正做到對于佛教造像的傳承與創新,參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參考文獻:
[1]貢保索南.淺析在藏傳佛教寺院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傳承和管理方面的特點[J].甘肅民族研究,2006,(03):66-73.
[2]卓尕措.試論藏傳佛教寺院文獻典籍的傳承和保護[D].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46-148.
[3]索南草.淺談藏文典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時代教育,2014,(13):116-117.
[4]羅茜.淺析佛教文化傳承中具象事物的寓意——從佛教造像、佛家建筑格局及佛教節日來解析其中的寓意及作用[J].華夏地理,2015,(05).
[5]余聰聰.佛教藝術的當代價值研究[D].江西師范科技大學,2015.
作者簡介:
何雷,西南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雕塑,紀念碑方向,中國佛教雕塑,解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