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健 凌莉
【摘 要】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應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不同類型的專業也有不同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本課題針對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實際,認為地方大學的區域特征要求其應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并對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和實現的基本途徑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
【關鍵詞】地方高校;管理類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C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3-009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3.043
【Abstract】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different types of talent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pecialties also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specifications. In view of the reality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universities require they should mainly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And then the subject group makes a thorough study on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 in cultivating the applied talents in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hope of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better.
【Key words】Local university managemnt; Undergraduate management majors; Applied talents
1 地方高校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
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研究型人才而言的,二者只是類型的差異,不是層次的差異。前者強調應用性知識,后者強調理論性知識;前者強調技術應用,后者強調科學研究;前者強調專精實用,后者強調寬口徑、厚基礎。事實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創新人才,還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有技術、有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非常關鍵的因素,因為很多最終的效益往往是在生產實踐中產生的,而不全是在實驗室里產生的;很多產品的質量問題不是理論問題,而是技術水平問題。所以,應用型人才不應是低層次人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也不應是低層次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今天,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了焦點,由于自身辦學資源的限制,地方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時與部屬高校相比明顯缺乏競爭力,許多畢業生不得不在基層組織就業,處在生產、服務的第一線。與此同時,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既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一些地區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和事業單位需要能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希望在很短時間內充分發揮人才效益。這些都對地方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兩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傳統的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地方高校也是如此。由于缺乏對人才培養的系統思考,導致人才定位不合理。當前許多地方高校仍然沒有脫離傳統高等教育的思路,人才培養目標上定位“高大上”,如定位為高級復合型的人才、一流的大學一流的人才等等。各級各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沒有多大區別,從而導致各類畢業生共性趨同、特色優勢不足、人才培養類型單一。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市場需求,地方高校應考慮如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一方面, 地方大學與地方的聯合,需要為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因自身辦學資源的限制,地方大學必須通過與政府、企業、團體、民眾的交流與合作等手段,吸引和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源,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辦學條件。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地方大學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充分考慮地方的實際需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實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學生主要來自本地區,畢業后也主要就業于本區域。學生的素質如何,對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地方大學的區域性特征要求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許多用人單位負責人提出當前大學畢業生沒有實際應用能力,進入用人單位后不能馬上上崗,對高校的培養模式提出質疑,甚至認為本科生四年所學基本無用,不少人認為所謂應用型人才應該畢業后即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側重于技能和素質,認為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就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而對知識的要求卻很低,甚至認為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無用。其實,大學教育并不等同于職業教育。前者是提高綜合素質、訓練思維能力、擴展眼界的地方,后者才是專門培訓一個崗位具體的從業技能的地方。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歷史學雙博士凱瑟說:“大學教育給你的東西遠遠超過一個崗位的從業技能,所以不要只是為了想找工作而選專業。” 麥克利蘭提出的冰山理論認為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是他的潛能,即水面以下的難以測量的部分,而知識恰恰是潛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厚重的知識積累,學生將來在工作中才可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有可能創新、創業。就管理類本科專業來說,筆者認為管理類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應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協調統一。在知識上,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廣度,即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有過硬的應用性知識;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從 “夠用”和“實用”的要求向“基礎扎實、增強后勁”的要求轉變。
2 地方高校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建議和措施
2.1 完善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比重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就是做好實踐教學,而這也正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當前我國地方高校在課程安排上普遍存在以下缺陷:(1)課程體系設計前沒有經過市場調研,仍承襲以往舊的體系,或者存在因人設課的現象,導致學生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2)應用型課程比重較低。當前課程的開設主要偏重理論課程,并且對于一些當前用人單位所需的課程沒有開設。特別是缺乏應用型課程。另外許多應用型課程仍然是講授理論知識,沒有開設實驗課,或者實驗課明顯太少。
地方高校應適當縮減理論課時,增加實訓、實踐課時,優化和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建立課程實驗、課程見習、野外實習、專業綜合實習(頂崗實習)等多位一體的學生實踐實訓工作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方案設計、實施指導和結果驗收或評價,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2 豐富教學方法和多樣化考核方式
與實踐教學相配套的是教師應探索多種教學方法的整體化和綜合化運用,同時建立科學的課程考核和成績評定方法體系,如此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效率和積極性。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提倡教師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但是教師本身對多種教學方法的使用卻不太熱心,究其原因在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需要事前充分的準備,而這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如果缺少課堂駕馭能力很可能招致學生的反感。因此,許多教師在這方面往往敷衍行事,一般僅限于在案例教學方面做一些工作,根本談不上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對于考核方式,目前考核方式由學校規定,教師無權決定考核方式,所以許多高校所謂的考核方式改革也是空談。
面對這種情況,地方高校應反思目前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學,從機制入手,適當放權,并有效激發教師從事實踐教學的熱情。
2.3 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對于管理類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當前教師本身素質值得懷疑,連續幾年的擴招,使得許多地方高校嚴重缺乏教師,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普通高校生師比為17.68:1。而2013年這一數字是17.53:1,2012年的數據是17.52:1,2011年是17.42:1,2010年是17.33:1,2009年則是17.27:1。很顯然,近幾年來,普通高校的生師比一直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許多學校大量引入年輕教師,這些教師相當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既缺乏教學經驗,也缺乏實踐經驗和經歷,遠遠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當務之急需要建設一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地方高校應通過各種方式來打造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例如制定雙師型教師培育計劃,引入地方企事業單位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員參與教學活動等。
2.4 積極探索校地合作育人模式
首先,地方高校可通過吸收地方企事業單位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人員參與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科學地確定地方性大學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使專業課程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需要,培養具有合理知識結構的應用型管理人才,為企業量身打造所需要的人才。
其次,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實習實踐基地,通過與實習單位溝通,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以及對畢業生的看法并作為培養方案的修訂依據之一。
再次,鼓勵在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到專業相關單位勤工儉學,既使學生拓寬眼界,培養應用能力,同時也可緩解地方企事業單位用人緊張的局面。
此外,還可采取企業在高校設立助學金、獎學金的形式與當地企業合作育人,既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對于貧困大學生也能減輕經濟壓力。
2.5 通過學科競賽提升實踐能力
通過學科競賽活動,學生可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并增強應用能力。目前管理類學科競賽很多,國家級競賽就有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高校市場營銷大賽、全國電子商務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10余項,省級競賽亦多種多樣,地方高校應積極組織在校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并將其作為實踐教學的一部分,納入培養計劃。而且,地方高校應聯合當地企業共同舉辦學科競賽,以賽促學,達到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2.6 產學研合作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有的人認為做科研是研究生做到事情,本科生主要學好專業理論知識,還不應涉及科研問題。事實上本科生進老師的科研團隊做科研,這在國外大學很普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報道了悉尼大學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工程量子系統研究中心主任David Reilly教授談本科生做科研的利弊。他說:“讓本科生加入科研迫使我解釋并闡明我在做什么——每次我這樣做,我都會學到一些東西。”他認為高級研究人員經常這樣做尤其是必要的。國外越來越多的大學正在讓科研成為本科生培養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倫敦大學學院2014年聲稱,它的所有本科生將有機會參與老師們的研究,并將此作為其2016-2021教育戰略的一部分。悉尼大學將擴大本科生參與科研的規模,從2018年秋開始,它將提供一種新的四年制高級研究學士學位,其中最后一年將主要修“高級課程”和專注于現實世界、產業和學術研究挑戰的跨學科項目,這意味著更多的本科生將與科研人員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