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常瑤
【摘 要】我國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需要建立標準并進行分類監管。國家陸續出臺的多項對網絡商品交易及網絡信用體系創新有優勢的政策意見,隨著國家信用信息體系和產業的完善,企業信用信息逐步規范完善,個人信用服務形成產業化發展,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對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提供更大空間。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面臨認知以及新技術應用的挑戰,應充分利用各領域資源,不斷進行網絡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以驅動網絡商品交易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信用評價體系;網絡商品交易
中圖分類號: F724.6;F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32-014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2.068
【Abstract】China needs to establish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standard and classified supervision for network commodity transaction. With the advent of many policies conducive to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commodity transaction and network credit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ndustry, enterprise credit information is gradually standardized and perfected, personal credit services become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industry are more conducive to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commodity transaction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 challenge of cognition and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for the innovation of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network commodity transaction, various resources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and th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to innovate continuously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odity transaction.
【Key words】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Network commodity transaction
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是建立在政府或行業管理部門建立的監督、管理與保障等信用活動規范的基礎之上,由信用法律制度、信用機構、網絡商品交易征信系統、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標準和運行機制五部分構成。我國網絡商品交易規模持續增長,網絡購物、網絡外賣、網上服務預訂和網絡理財等領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網民上網中遇到的安全問題較2017年末有提升,個人信息泄漏、賬號密碼被盜比例提高,各級網絡舉報部門受理的有效舉報增長較快。
1 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的優勢
1.1 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的政策優勢
隨著網絡商品交易規模的不斷放大,信用信息對網絡交易市場的影響已經越來越不容忽視。2014年1月國家工商行政總局公布《網絡交易管理辦法》,自2014年3月15日起開始實施。該管理辦法中規定了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的監督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信用檔案的建立,日常監督檢查結果的記錄和違法情況的查處,尤其針對信用信息需要建立標準和進行分類監管做出明確指示。
2015年,國家陸續出臺的多項政策意見都涉及到了網絡商品交易及網絡信用,如3月1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6月11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務院9月18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等。并且,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組織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的通知》中也提出,在信用體系等領域,推動社會企業有關數據的匯聚整合和關聯分析是大數據示范應用的重點方向。
201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正式實施,規定網絡經營者不得利用技術手段,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服務正常運行。2018年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2018年5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正式實施。
1.2 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的產業優勢
2015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告數據互聯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加快整合各類政府信息平臺,避免重復建設和數據“打架”。隨著國家信用信息體系和產業的完善,信用評價體系的發展與創新成為建設信息化社會的關鍵工作之一。
1.2.1 企業信用信息逐步規范完善
由于各信息數據庫之間沒有融合,目前政府各部門正致力推動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公開,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并實施了信用分類監管,已建成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各地區、 各部門、 各單位的信用信息還將進一步整合,逐漸形成全社會征信系統。央行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以銀行信貸信息為核心,包括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信息,而且接入機構還在不斷增加。
1.2.2 個人信用服務形成產業化發展
目前在國家征信機構的指導下,以個人網絡信用信息為主的大數據征信公司的相繼成立運行,這些公司業務多數集中在個人金融和生活服務領域,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中心等。這些公司基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建立互聯網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提供個人信用評分服務,對國家征信體系形成有益補充。大量網絡交易投訴牽涉到企業和個人,現有條件下監管部門難以及時的同時獲取幾方面的信息數據,大數據征信公司的信息數據來源往往深植于行業領域,即使不盡完善,但時效性好,與之合作能夠提升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
1.2.3 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助力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
網絡商品交易的參與者眾多,面對海量數據,對各類數據處理的需求極大,交易監管通過云計算保障海量信息的處理將成為大勢所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創新將帶動網絡商品交易和信用評價體系的創新發展。
我國發展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國信通院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企業應用云計算的比例上升到54.7%,云計算應用已經由互聯網領域擴散至政府、金融、電信、交通等諸多傳統企業。云計算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使得全面云化成為趨勢,運維人員將從大量枯燥的重復性手動任務中解放出來,重新規劃多維網絡商品交易評價體系,將能夠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2 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面臨挑戰
我國多數地區網絡商品交易領域依然存在總體上規模不大、發展不夠平衡的問題。在所有發展的制約因素中,信用信息產業的發展無疑成為最明顯的制約因素之一。
2.1 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創新認知面臨挑戰
國家工商總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信用分類監管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加強工商行政管理不同業務系統間企業監管信息的內聯應用,大力推進監管方式集成創新,加強政府部門間企業監管信息的外聯應用,積極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根據調研數據發現,無論企業還是個人對現有的網絡商品交易信用評價體系的了解處于初步認知的階段,離創新的距離還很遠。但無論是應用還是創新,足夠的人員和資源投入和參與都是必然的發展階段。數據顯示,被訪者認可網絡交易信用平臺信息的比例正在上升中,但依然沒有超過50%,尤其在認可網絡維權作用的比例還很低,不到20%。
目前各信用平臺的不融合導致了使用者受到的干擾因素太多,不利于企業和個人進行獨立性判斷,增加了決策風險。但另一方面,多樣的信用工具和服務機構提供了豐富的認知環境,當企業和個人的體驗從量變達到質變后,才能獲得更加完善的認知。因此,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網絡交易的規模上,所有參與網絡商品交易的實體都要經歷不斷挑戰。
2.2 網絡商品交易監管面臨信用評價新技術應用的挑戰
全球信息數據量將迅猛增長,國際調研機構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國際數據公司)預測,未來全球數據總量年增長率將維持在50%左右,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40ZB(澤字節,十萬億億字節),其中,我國數據量將達到8.6ZB,占全球的21%左右。工信部統計顯示,去年全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超過400萬TB(太字節,1TB=1024GB),同比增長了103%。
網絡交易數據的產生與用戶量成正比,用戶越多數據量越大。而據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02億,網民中手機上網人群占比從2017年末增加4.7%。其中參與網絡商品交易的用戶數量很多,根據阿里巴巴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9月,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年度活躍買家已達6.66億戶。微信和WeChat(海外版微信)合并月活躍賬戶數突破10億。這些海量的用戶不停的產生各種數據,包括評論、圖片、視頻、日志等,給網絡交易帶來無限商機的同時,也為如何存儲、分析、整理、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帶來了新的挑戰。目前網絡商品交易大量借助社交網絡和技術,所產生的這些復雜的、碎片化的、非結構化的數據遠遠大于結構化的數據,從數據收集、清洗、分析到結果篩選,要求實時化和可擴展,對監管工作提出艱巨的挑戰。
美國電信網絡解決方案提供商思科發布里了全球年度云指數報告顯示,隨著全球企業快速將業務重心轉移到云平臺架構,到2020年,全球進行云計算的數據總量將達到網絡數據總量的92%。隨著大型數據中心的虛擬化,各種針對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云計算服務也變得多樣和靈活,總體上將使云操作變得比以前更高效。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數據庫將成為云計算領域在未來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認為大數據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政府部門充分利用云計算技術,通過大數據平臺可以了解各地區的網絡交易發展情況、監控網絡資源,從各個方面實施高效和精細化管理,從而提升行政效率、科學決策、財政合理透明、提升國家和地方整體實力和競爭優勢。
3 啟示
網絡交易信用問題的根源在于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買賣雙方、交易平臺和政府的信息中介環節斷裂,形成惡性循環,提高了交易成本和風險,從而阻礙網絡商品交易的健康發展。信用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創新是打通各方信息不對稱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日顯突出的失信困境的重要途徑。“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網絡交易信用評價體系的不斷創新將驅動網絡商品交易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
[2]楊興壽.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信用和信任機制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