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露
(山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日益受到損害和破壞,有的瀕臨失傳甚至已經失傳。各種藝術形式不斷發展,人們對傳統的藝術形式關注比較少,導致“非遺”市場萎縮,進而產生傳承人短缺等一系列問題。本文重點對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出現的問題及策略兩個方面進行探析,以期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提供參考。
山東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特別是西周時期齊、魯等國建立以后,齊魯文化得以空前興盛。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6月,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共有153項入選國家級名錄,位居全國第二位,省級名錄555項,市級名錄1957項,縣級名錄7019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莒縣過門箋、定陶皮影戲、濟南皮影戲、泰安皮影戲、高密剪紙、諸城派古琴、煙臺剪紙、濱州剪紙8個項目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統戲劇方面,山東的戲曲藝術品類繁多,歷史悠久。例如,“東柳”是四大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山東流行500多年的“柳子戲”。據報道,山東地區曾流行的戲曲劇種39個,目前只剩24個,有專業藝術院團的只有14個,正常開展排演的院團只占30%,而其中一些劇種已經沒有傳承人,到了要絕跡的地步。舞蹈方面,山東的膠州秧歌、海陽秧歌、鼓子秧歌統稱為“山東三大秧歌”。民間美術方面,山東有被稱為中國三大民間年畫之一的濰縣楊家埠木版年畫。以上這些都有著濃厚的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直譯為“無形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以實物展現在人們面前,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無形的非物質狀態存在,不存在實物,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都是人們難以看到和觸摸到的,即使受到損壞也難以立馬察覺,搶救和保護工作極具難度和復雜性。
朱以清認為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征。[1]傳承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被人類以個體、集體或群體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繼承或發展的性質,經過我們祖祖輩輩的積累和改進傳承下來。傳承形式主要是言傳身教、口傳心授,很少有書面傳承。因為有口傳心授傳承,傳承人的綜合領悟、接受素質不一樣,所以是可以改變的,是“活態”的,可以稱之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可塑性強,而可塑性體現在傳承人在傳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變革、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地域環境、生活條件、民俗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具有明顯的區域獨特性,同一區域特定群體具有相同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由這些區域發展起來的文化具有不可被模仿、無法被復制的獨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因無法替代的獨特性變得更為珍貴。
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目前傳承人面臨許多問題。首先是傳承人的生存問題?,F代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化與生產方式的流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沖擊比較大,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文化土壤,破壞了文化生態環境,“非遺”的傳承與接受及傳承人都被邊緣化,大眾文化取代了全國差異性文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價值觀念發生轉變,審美觀與娛樂方式逐漸轉變,轉向電視、電影、網絡娛樂等消費中,大部分“非遺”項目沒有市場需求,傳承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傳承千年的技藝。其次,傳承人老齡化嚴重。很多“非遺”民間藝人都年事已高,年輕人對傳統手藝也不大感興趣,不愿傳承。并且民間藝術都是獨門絕技,靠口頭和行為傳承,后繼乏人,傳承人在技藝在,傳承人亡技藝亡,傳承方式不靈活,“非遺”逐漸衰弱,隨時可能失傳。最后,對傳承人保護不足。未及時對一般傳承人給予關注和保護,盡管審核通過認定代表性傳承人,但這種保護方式范圍比較狹窄,一般傳承人沒有受到保護,并且傳承人受社會尊重和保護意識淡薄,時有侵權現象發生。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很好的市場,人們的保護意識薄弱,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山東省于2015年9月出臺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為“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2]但還缺少相關保護機構對其落實,沒有形成完備的政策法規,對傳承人基本權益保護不夠,沒有政策扶持、地方政府支持,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同時,人們對“非遺”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主動參與到保護“非遺”的隊伍中,社會各界的“非遺”保護意識薄弱。
投入“非遺”保護的資金缺乏,經費遠遠難以滿足保護工作的要求。沒有資金補貼,傳承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學習培訓機會很少。民間“非遺”普查、保護、研究、開發效果甚微,需要大量經費支持。政府雖然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但很少落實到基層。[3]沒有經費的支持,對“非遺”的搶救保護還能走多遠?僅憑老藝人及民間愛好者的執著、守護,“非遺”保護工作很難延續下去。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遺”生存環境不容樂觀,傳承斷代問題嚴重,有些已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應該與教育相結合,從小培養孩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意識?!胺沁z”進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編寫具有“非遺”特色的兒歌、童謠,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習制作“非遺”產品,培養學生對“非遺”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構建基礎教育階段“非遺”教材體系,加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理論學習?!胺沁z”進高校,聘用代表性傳承人到高校任教員,開設“非遺”選修課程、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例如,山東高校圖書館與當地文化部門或檔案館相結合建立了實踐基地。高校教育與“非遺”傳承相結合是當下傳承“非遺”的有效方式,2017年10月29日至11月18日,由山東省文化廳、山東省教育廳主辦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木版年畫研習培訓班在山東管理學院舉辦,可以充分發揮院校優勢,普及推廣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廣泛參與的熱情,對傳承“非遺”、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非遺”宣傳推廣工作不只是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全民都應該參與才能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支持企業或團體對“非遺”進行展示宣傳。第一,可以在當地通過文字、圖片、作品、影視等形式開設“非遺”展覽館,吸引人們參觀學習,激發人們對“非遺”保護的興趣,爭取從孩子做起。展覽館作品琳瑯滿目、稀奇古怪,平時家長帶孩子參觀展覽館,不僅能使孩子大開眼界,而且還可以豐富孩子的課外知識。第二,在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以及文化遺產保護日、民俗活動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宣傳,豐富節日活動,活躍節日氣氛。第三,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可以開通微博微信、建設手機APP,為人們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推送活動信息;利用互聯網建立“非遺”網站,通過影像、文字、圖片、展品、虛擬現實推廣展示,利用現代技術把“非遺”成果做成虛擬網絡產品在互聯網上傳播,讓“非遺”真正融入人們的數字化生活中,保證“非遺”宣傳效果。
“非遺”數字化保護是利用數字化采集、存儲、處理、展示、傳播技術,對“非遺”進行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形態,借助互聯網、手持終端、電視等打破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資源傳播,最大限度地傳播共享、傳承“非遺”數字資源,對“非遺”起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作用。建立“非遺”數字化保護體系,首先要建立數字化“非遺”數據庫。采用數字化采集與存儲技術、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建立適合多種類型數字化“非遺”數據庫,包括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資料,便于存儲、保護、檢索、復制、共享。此外,應加強數字技術人才培養。數字技術人才除了具備研究所要求的扎實的專業科學素養、實踐操作技能外,還要有跨學科的知識技能。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關鍵。應定期組織人員培訓、出國交流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非遺”保護經驗,培養一支懂文化、通管理、精技術的數字技術復合人才隊伍。
[1] 朱以青.基于民眾日常生活需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以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J].民俗研究,2013(1):19-24.
[2] 高培新.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2):18.
[3] 李旭,羅建倫,鄧獻輝.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對策[J].安順學院學報,2017(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