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蕾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媒介即訊息”的觀點表明新技術媒介之下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遠遠大于其技術使用本身。這就說明了媒介可視為具有能動作用的傳播主題,其主體性意義遠超過技術本身。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媒介技術的進步,媒介技術的改革和創新又改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用戶不再單一地滿足于扮演傳播過程的受眾角色,反而成為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并以此來引領新的人際交往方式。微博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互動和表達平臺,不僅使獨立的個體有了發聲的機會,還可以用最快速的方式來接收信息和意見。這股“微博力”帶動的輿論效應讓人們不得不刮目相看。
6月22日發生的“杭州保姆縱火殺人案”就很好地證明了上述觀點。自案發至8月份,該事件幾乎每天都在微博熱搜榜。哪怕目前熱度不可避免地因為時間的推移而受到影響,但是在這次事件中,公眾意見的表達在微博傳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6月22日,“杭州保姆縱火案”在微博上引發巨大反響,區區數小時后,便在微博熱搜榜上登頂。由于時代的發展和公民意識的漸漸覺醒,這類事件就發生在尋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在遭遇與切身利益關系相關的事件時更容易引發討論,再加上事件的“公共性”在微博的傳播下被放大了,所以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輿論效果,而事件本身也就成為公眾表達自身意見和利益訴求的方式。
直到6月27日正式批捕縱火嫌疑人莫煥晶,綠城集團發布的一組無關痛癢的聲明并沒有得到網民的認同,而且林生斌本人也十分不滿綠城模糊重點、交代不清的回應,頻頻在微博平臺發聲,捍衛自己的權利,要求徹查火情的相關真相。
在這件事情之中,“傳播賦權”體現得淋漓盡致。微博為公眾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平臺,公眾可以參與信息的建構。網友之所以對該事件的關注程度如此之高,主要是因為對林生斌的經歷產生的悲憫情懷和自身的不安全感。而微博互動的過程又充分調動了參與者的情感表達,比如林生斌在微博上發文表達對家人的哀思無疑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而網友之所以不認同綠城集團發表的聲明很重要的一點也是因為其內容缺乏應有的關懷和作為大企業該承擔的責任。所以,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排山倒海的輿論匯聚在一起便有了集體的力量,微博因此成為民意發聲最快速、最方便的一個平臺,在這里,公共事件及其輿論都會得到快速的傳播和發展。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特定的時間或階段之內對某個事件或者公共問題的突出報道會引起公眾的普遍重視,從而變成輿論中心引發討論?!白h程設置”理論視傳播者為中心,認為在大眾傳播中雖然不能決定民眾對某一事件的具體看法或者意見,但是可以通過提供相關的議題來影響人們關注的事實和談論時間的前后順序,強調傳媒議程對大眾的影響,認為這些大眾媒介決定了民眾能看到什么。
在微博這個平臺上,政府權力機構與網絡媒體、傳統媒體沒有什么差別,都是通過傳播相關的專題報道來制造議題,形成輿論。但是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之中,微博的議程設置功能并不是如此簡單。微博獨有的140字模式代表了這是個開放的草根平臺,人人可以發聲,多元化的信息傳播也徹底推翻了傳統的“議程設置模式”,民眾根據自身喜好和興趣來選取想要看到的信息并進行傳播,普通公眾也被給予了議程設置的權利。
正如英國語言學家諾曼·費爾克拉夫所說:“話語,指的是對主題或者目標的談論方式,包括口語、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話語根源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慣,但同時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保?]如今這個“輿論狂歡”的時代,人人都是自己的發言人,在網絡上發布觀點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網民更肆無忌憚地宣泄個人情緒,往往容易形成一些非理性的表達。在該事件中出現的一些“陰謀論”、惡意造謠“林生斌與縱火保姆的關系”等,都是開放的網絡言論不理性的表現,輿論不注重事實,完全靠傳播者的臆想和情緒化表達。歸根到底是網絡對言論把關不嚴,只顧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管觀點的真實性。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這也是社會倫理失范的一種體現。造成這起悲劇的根源是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將縱火嫌疑人莫煥晶的行為視為弱勢群體的一種反擊。長久以來,“富人”與“窮人”的階級關系,貧富仇恨觀念加劇便是經濟快速增長背后不可忽視的社會倫理失范的表現。
這些言論和涉及的問題無一不是源自微博,并映射在現實社會中,傳統媒體參與其中。學者喻國明認為,微博不再是傳統的議程設置,還給政治生態的力量對比帶來了變化:“根據人民網、人大輿論研究所的監測,近年來中國老百姓關心的社會熱點議題中有34%是由草根、網絡加以推動的,普通老百姓通過網絡的聚集效益來形成一種社會關注的熱點從而成為議程設置的一種新主體?!保?]微博就像鏡子一般不加修飾完全真實地反映公眾的意見和看法。從該案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微博從內容的產生到傳播直到形成輿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微博的影響力并不局限于網絡世界。這是一個可以收集海量信息的平臺,個體行為得以凝結成群體行為,并達到高度統一的節奏共振,民意有了一個很好的表達平臺,從而形成一股社會影響力。
因為一些自媒體的質疑和關注,整起案件的輿論一直沒有平息,熱度反而持續上升。他們利用自身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推動事件的發展,繼續輿論攻勢。數量龐大的網民在一些網絡大V和輿論領袖的感召下積極響應各種呼吁。在他們的指引下,網民自發地組織獻花、買一些防中暑藥品和礦泉水等行為來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對林生斌的鼓勵。
還有網友實時發布藍色錢江小區內的現場情況,與其他網友交流和互動,使事情的后續以一個更全面和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傳播的方向更固定和清晰,這樣既滿足了用戶對社會交往的動機需求和集體認同感。同時引發了網民感同身受的同情之心和正義感,使內容被廣泛傳播,而公眾有了更多知情權,直至自發地組織了一些線下行動。
公眾的個人地位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位。社交媒體平臺讓人們可以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為自己的個體利益發聲,最大程度賦予個體各抒己見的權利。普通公民通過微博在該案件之中自發地進行愛的信息傳播,在傳播互動中,民眾也成為公共事件的參與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加入林生斌向綠城維權的行列中,除了同情林生斌的遭遇外,輿論漩渦的核心便是這起案件帶來的強烈不安全感。綠城如此大的企業并沒有表現出與其地位相匹配的責任感和擔當,于是引發民眾的憤怒和業主的恐慌情緒。
網民頻頻發聲,導致輿論熱度居高不下,不僅是為了滿足公眾內心對于正義的捍衛,也體現出公民公共意識的成熟。微博也在逐步增強通過信息改變公共事件進程的能力。
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元,微博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影響力的優勢日漸凸顯,強大而草根性的信息傳播能力也使民意放大,人人都有自己的話語權。
微博不是全能的,運行到今天,一些問題也日益明顯。
首先,微博傳播的個性化和開放性導致信息傳播混亂。發布消息時所受約束較少,一些個體的新聞素養也不高,新聞的真實性有待考究。140字的碎片化傳播決定了傳播信息內容的簡易化,單靠這種零散的言說方式很難詳細報道出公共事件的各個方面,更難以深入了解,這幾乎是一直都跟隨微博發展軌跡的一個痛點。畢竟在傳播中,“內容為王”,處于核心地位的一定是傳播內容,無論是技術、制度還是受眾的接受程度,都是以傳播的內容為紐帶。
其次,微博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將新聞帶入了公共領域,給予公民話語權和知情權。但微博的管理機制仍有缺陷,沒有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統,因此有的微博用戶為了博取大眾的關注,傾向于發布一些嘩眾取寵的低俗消息甚至假消息。隨之又被其他微博用戶大量轉發,制造出大量毫無意義的垃圾消息,既阻礙信息的傳播,又制約微博的健康發展。因此,微博也要制定相關的制度來管理信息、篩選信息,對信息流進行引導和疏通。這樣基于人際傳播的微博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文關懷,這也是微博在諸如“杭州保姆縱火案”的社會公共事件傳播中最獨特的功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為弱勢群體發聲,是社會現實的映射。
同時,網民自身也要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面對微博上海量的信息,應當拋棄傳統被動接收消息的方式,而以自主和批判性的眼光去看新聞,要對微博信息主動質疑,去偽存真。在發布微博消息的同時,也應當考慮發表言論的后果,從而優化整個微博的大環境。
現在,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主流生活,雖然作為一個新興的傳播媒介遠遠無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微博來參與信息的傳播,讓草根階層和弱勢群體進入話語圈,造成了話語沖突,并擴展到媒介空間之外,造成社會生態環境的波動。讓人們更加理性地去深入事態的發展,而不是在淺嘗即止中變得浮躁。畢竟,在這個平臺上,信息的自由傳遞使信息更公開和透明,話語結構更加多元。擁有媒介話語權的社會階層越來越多,話語范圍也越來越寬,越能越能反映這個社會的互動關系。
[1] 諾曼·費爾克拉夫.話語與社會的變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69.
[2] 陳娟.微博暗戰與政治趨向[J].人民論壇,2010(34):36-37.
[3] 古斯塔夫·勒龐(法).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3-169.
[4] 保羅·萊文森(美).萊文森精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48.
[5] 埃米爾·涂爾干(法).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24-99.
[6] 麥奎爾(英).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5-335.
[7] 安德魯·查德威克(英).互聯網政治學:國家、公民與新傳播技術[M].華夏出版社,2010:1-35.
[8] 喻國明,等.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55.
[9] 李開復.微博:改變一切[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1-279.
[10] 陸揚.文化研究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114.
[11] 段京肅.傳播學基礎理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245.
[12] 田中陽.大眾傳播理論[M].岳麓書社,2002:1-109.
[13] 蔣原倫,張檸.媒介批評[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