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東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00)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新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查看新聞、了解時事熱點等。所以互聯網對新聞產生的影響既是宏觀的也是微觀的。在之前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曾以業余的形式進入新聞生產與傳播當中。但是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專業媒體數量的增加,使得新媒體類型越來越多,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為產業核心的新聞產業的發展,使得一些新聞生產環節有了全新的重大變革,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說到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就不得不提傳感器。傳感器的產生和應用使得信息數據在多媒體發展方面有了更大的表現空間。新聞源是對社會學概念的一種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獲取信息。之前媒體在獲取信息方面最主要的力量為人工收集和人為的感知,這在信息的豐富性和科學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1]但互聯網促使新聞源發生了變化,并且這種變化是非常明顯的,使新聞源不再需要利用人工的主觀意識獲取,最大限度地讓人們突破自身的極限,提升了信息的處理量以及信息的解讀量、準確性。此外,對傳感器的應用更加豐富和多元,其中與大數據、衛星、GPS、云計算的結合聯動,使生成新聞信息更加快捷、可靠。
例如,每天的早高峰和晚高峰,由于智能化、移動化技術的應用,相關工作者可獲取當天的實時新聞消息,并生成統計性新聞和數據發送出去,這便是傳感器的作用,只依靠人力和肉眼是不能達到這種效果的。雷達、微型新聞攝像頭等都能成為新聞的新聞源。在與互聯網技術進行結合聯動的過程中,新聞有了更加豐富的變化。
以往的媒體缺乏預知未來的能力,它們只能借助一些專家的經驗和智慧等對未來進行預測,但這種預測具有局限性和不準確性,所以預測經常會失靈。針對社會以及自然界的觀察,如果應用數據對其進行預測,準確度將會明顯提高。所以在預測未來方面,將全面應用物聯網技術。
例如,在2014年,我國的江漢六橋、武漢二橋、長江大橋等均安裝了傳感器設備,這樣可實時監控橋梁的情況,搜集和分析有針對性的數據,相同的做法在各個橋梁施工中得以應用。這樣不僅能有效防范風險,還可以及時找出風險源,在橋梁發出預警信息之后及時處理問題。
物聯網傳感器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監測某對象的變化情況,所以未來將傳感器數據作為基礎進行預測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
未來的新聞會致力于提升報道和服務質量,更注重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可提供專業化的定制化新聞,并且定制化新聞的產生與當前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是截然不同的。當前對于個性化信息服務還是批量生產的模式,利用每個人不同的喜好分析與信息新聞進行匹配。[2]未來對于信息的定制化生產,會針對某個個體以及與其有關場景整體的屬性,從產生新聞的首個環節起進行個性化定制,并利用可穿戴設備與傳感器,結合對用戶所處情境以及實時需求的分析。這樣便完成了對個性化數據的搜集,為實現定制化生產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例如,相關的新聞報道指出,當前物聯網企業與新浪的合作已經開始。研發的對象為Wifi氣象站,通過在建筑當中安裝傳感器,探測設備可為該用戶提供該建筑區域的微型天氣預報。[3]這種可以精確到某一具體建筑物的個性化服務既是一種突破,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當更多這樣的設備與云端連接時,便可獲取某個城市離散天氣預報情況。盡管對其的探究和發展還在繼續,但與之類似的信息個性化服務是可以預期的。
此外,為用戶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可以利用對設備的穿戴,應用傳感設備等,更加方便地進行實時測量。[4]但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暴露了個人信息,存在很大的風險。因此,怎樣才能在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保障用戶的信息安全,成為之后新聞傳播發展中需要研究的問題。
當前,傳感設備被視為新聞源而被廣泛應用,它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例如,某地震臺與新聞進行了合作。[5]這樣只要地震臺監測到地震縱波,便會利用光纜將獲取的數據信息傳送到地震臺網絡中心,在對其進行分析和自動處理之后快速生成數據參數,再由該新聞的精準推送引擎及時將信息發送給大眾。從對信息的采集到渠道推送,所需要的時間僅為60秒左右,未來還會進一步縮短這個時間。安裝的地震采集設備成為信息數據的第一采集者和發布者。
在以往相似的情形中,傳統媒體是獲取信息源和發布信息源之間的中介,但現在智能化以及移動化技術的應用逐漸消減了傳統媒體的這種中介作用。物聯網時代的全面發展,使得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新聞源,而物直接到人的這種信息交換會變成一種常態,由設備對“物”進行感知,獲取其中的信息。[6]如果某些用戶需要該類信息,便可即時發送,這樣由“物”直接到人的信息系統,可快速、準確地到達目標受眾群,并且未來信息發送會更加準確和快速。
在以往的新聞編輯當中,要運用電腦對文字進行編輯,之后再通過嚴格的審核才可以發布信息,新聞從產生到發布需要很長的時間。現階段,利用相關設備進行新聞寫作已經成為新聞生產的主流。在很多年前,Narrative便使用了科學化的軟件進行新聞寫作。這種方式引起了廣泛關注,也是應用設備進行新聞寫作的開端。與傳統的人工協作模式相比,應用設備語言編輯新聞更加方便、快捷。一是利用系統的搜索引擎可收集大量的數據信息,[7]只要從中找到新聞要素即可。二是要站在原作者的思考角度,將提供的詞匯組成相關的句子。原作者對于新聞寫作的作用在于提供不同的新聞類型,組織不同的內容模板,進而為機器寫作提供服務。未來大數據和云計算的高速發展,會使新聞寫作具有較強的分析性和預測性功能,既不是簡單地填充新聞模板,也不是對新聞信息的一種編撰。它會引導新聞工作者發現新聞素材,追尋新聞線索,達到及時提供精確的新聞信息源的目的。
對現實技術的增強,可將計算機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進行結合,該項功能是人機交互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對于該項技術的使用,為計算機與空間信息的交換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也使人們對計算機的應用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和體驗。在1966年,Narrative發明了頭盔顯示器,該項發明加強了相應系統,并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提升。虛擬現實技術可構建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并讓人獲得獨特的體驗。其應用信息設備構建出模擬的環境,是融合多元信息以及交互的一種三維動態實景,同時也是一種實體行為的仿真系統,用戶可在該環境中獲得近乎真實的感受。該項技術的使用不僅使得生產的新聞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也體現了新聞本身的一些特征。當人們進入新聞事件的實際發生環境中,會比依靠電視或者報紙觀看、讀取新聞更有真切的感受,使得新聞更能打動人心。因此,從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未來的信息呈現方式將會更加多樣,使得實體屏幕不斷擴張,虛擬表現的形式也會有突破性發展,不再受到傳統模式的限制。
過去媒體發布信息內容需要利用自己的渠道,這便是新聞生產者、互聯網和內容發布渠道產生了分離,媒體之外的分發渠道對新聞生產者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內容分發之間的競爭也演變成了對渠道控制力的競爭。
互聯網內容分發渠道的快速發展,大概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以門戶類整合平臺為主,其中商業類門戶網站為最典型的代表之一。[8]二是把搜索引擎當作分發工具為第二階段主要的發展特征。用百度等相關搜索引擎匹配內容搜索者與提供者,應用搜索技術,借助新聞頻道構成自動化內容分發平臺。三是社會化的媒體平臺成為全新的新聞集散地和分發地。四是大量的新聞客戶端出現,提供了各項個性化的服務。
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使新聞的呈現方式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新聞源、寫作方式、新聞體驗等方面。在移動化以及智能化更加深入發展的未來會利用機器設備對新聞進行寫作并及時發布,其可能瞬間完成。因此,伴隨著移動化、智能化的全面發展,與傳統模式相比,新聞生產有了極大的變革和新的定義。但在媒體發展中,還是要將質量和準確性作為發展的核心,以便保障新聞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1] 馮軍.智能化技術趨勢下新聞生產的再定義[J].電視指南,2017(23):195.
[2] 彭蘭.移動化、智能化技術趨勢下新聞生產的再定義[J].新聞記者,2016(1):26-33.
[3] 李曼玲.傳媒智能化趨勢下的新聞生產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7.
[4] 史香玲.媒體的智能化發展路徑——以封面傳媒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8(9):46-47.
[5] 胡正榮.智能化: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6):1-4.
[6] 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2016,38(11):6-24.
[7] 謝靜.微信新聞:一個交往生成觀的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3(04):10-28+126.
[8] 吳果中,謝婷婷.從公民新聞到眾籌新聞:新聞生產“專業化”和“參與式”兩個維度的博弈[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45(02):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