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連新
(湖北經濟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自媒體,主要是指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主體,又被稱為個人媒體。自媒體的傳播方式為,通過信息化傳播手段,如微博、貼吧等,向受眾傳播個性信息。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已經有60%以上的網絡用戶選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作為信息獲取渠道,[1]自媒體用戶群體越發龐大。在人們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自媒體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自媒體新聞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信息的良莠不齊。人們的知識水平、素養、對事物的認知等的差異性,導致其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有對生活的感悟、對生活瑣事的流水賬式記錄、對時事政治的觀察,也有對某些事件的抨擊等,當然,也存在某些素質低下的人通過自媒體傳播不健康信息。[2]
其二,信息可信度低。網絡的虛擬性為人們提供了隨心所欲的空間。在生活中的壓力可以在網絡上宣泄,在生活中追尋不到的東西可以在網絡上尋求寄托,這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但也降低了自媒體信息的真實性。例如,某些人因在生活中過于平庸,便習慣在網絡上尋求關注,隨意編制虛假信息,追求點擊率,這就降低了自媒體信息的可信度。
其三,相關法律不健全。自媒體為大眾提供了發聲的平臺,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傳播信息,但其中也包含一些與社會道德、國家法律相悖的聲音,如虐貓、虐狗視頻,攻擊、討伐的言論,對國家政策的抨擊。
傳統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由新聞人、新聞單位甚至國家把關,傳播的信息公正、真實,能正確引導輿論;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人與傳播者。為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準確性、正能量,人們需要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自制能力、網絡信息安全意識等,避免自身成為不良信息的發布人或者傳播人。然而實際上,諸多網民的素質不高,甚至存在“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你管得著嗎”的想法,隨意傳播不良信息,致使人們對自媒體產生了不好的印象,抑制了自媒體的發展。
新形勢下,自媒體平臺不斷增多,自媒體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為吸引更多網民的關注,運營商之間存在惡性競爭,缺乏新聞素養,縱容惡性新聞傳播。同時,網絡媒體的虛擬性降低了人們在心理上的約束,一些網民隨意發表言論、傳播虛假信息,致使網絡環境惡化。[3]
信息時代下,網民人數逐漸增多,自媒體的信息量不斷增加。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網民已經高達7.5億,若一個網民每天傳播一條信息,則一天傳播的信息達到7.5億條。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準確辨識不健康信息、虛假信息等,成為困擾自媒體運營商的難題。可見,自媒體網絡監管難度非常大。
當前,人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與傳播者。為保障網絡的干凈、正面,避免網絡不良信息影響人們的思想健康,國家應通過多種模式培養網絡用戶的法律意識與新聞素養,增強網民的自我約束能力,促使網民不傳播、不散布垃圾信息,增強自媒體的新聞真實性,推動自媒體的發展。
為有效解決自媒體中存在的問題,凈化網絡環境,國家應制定有效的監管策略,大量培養專業的網絡警察,嚴肅處理隨意傳播色情信息、暴力新聞等的網民,降低不良信息的傳播率;真正落實網絡實名制,為網民言論添加一道枷鎖,有效減少自媒體不良新聞的散播,推動自媒體的發展。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要加強合作。當某些人利用自媒體傳播謠言,自媒體要及時辟謠,傳統媒體正式辟謠,及時制止謠言的傳播。傳統新聞媒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對自媒體信息進行把關、監督、修正,提高自媒體新聞的質量,推動自媒體向前發展。并且,兩者的合作能有效推動傳統新聞媒體的發展。
互聯網時代下,傳媒行業不斷發展,自媒體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然而,自媒體新聞傳播存在質量良莠不齊、可信度低、相關法律不健全等問題,抑制了自媒體的發展。究其原因,是自媒體用戶缺乏網絡信息安全意識,自媒體運營商缺乏新聞素養,自媒體網絡監管難度較大。對此,增強網絡用戶法律意識,加強網絡監管,積極與傳統新聞媒體合作,有利于提高自媒體新聞的含金量、推動自媒體向前發展。
[1] 段然.自媒體新聞傳播存在問題的成因與規制[J].傳媒,2018(2):41-42.
[2] 錢明芳.對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倫理問題的思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12):249-250.
[3] 毛曉飛.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倫理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7(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