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希
(華中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帕克實質上是傳播學史上聯系與斷裂之間非常重要的一位學者,但因為他不符合傳播學史的主流敘事,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羅伯特·帕克是20世紀美國社會科學領域最知名的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認為是“大眾傳播學的第一個理論家”。帕克開創了大眾傳播、種族關系、人類生態學和集體行為四個重要論題的學術研究,成就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以經驗為基礎的社會科學,其中大眾傳播的研究主題與傳播學的發展息息相關。他的傳播學思想和研究為之后傳播學的發展貢獻了理論基礎和導向性的研究方法,還促成了傳播社會學理論的創建。
帕克在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大眾傳播等傳播學領域都有重要的理論成果。帕克將傳播定義為“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并認為“傳播創造維持社會”。在帕克看來,傳播是人類連接的同義詞,也是社會控制的一個重要手段。不同于結構功能主義偏向將傳播看成一個簡單的“‘刺激—反應’過程”,在帕克的觀念里,傳播是互動雙向的,并促使和維持社會的運行。這種“互動”的概念同時也有利于宏觀傳播學的研究和傳播的動態過程研究。
但帕克的傳播思想也存在局限性。他從宏觀大局出發看待傳播行為,卻忽視了個體意愿的影響。帕克只認同促進單一秩序的傳播,而不贊同主觀情緒和態度的表達,他將挑戰秩序的表達定義為傳播的濫用,并認為這會破壞社會控制。帕克對文化霸權合理性的認同體現了其思想中美國中心主義的缺陷。
提出問題比后續解決問題更能對學科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帕克在傳播學的萌芽時期提出的前沿課題對于傳播學的理論貢獻是無可置疑的。
帕克在《移民報刊及其管理》中提出了很多現今依然前沿的課題:媒體內容怎樣影響公眾意見?大眾媒體是怎么被公眾意見影響的?人際傳播是怎樣與大眾傳播聯系的?他在《城市社會學》還提出:“新聞界中人的工作方法與動機是什么?報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操縱公眾的感情?又在多大程度上為公眾感情所操縱?”帕克在進行第一次大眾傳播研究時便得出了報紙內容和民意之間相互作用、大眾媒介會對集體注意力產生影響等重要結論。報紙內容和公眾民意之間密切相關的觀點后來發展成了議程設置理論。帕克還提出了“把關”思想,他的把關思想就是“把關人”理論的早期來源。
帕克十分重視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這在傳播學發展的早期推動了傳播技術主義范式的形成,為傳播學學科理論的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帕克認為傳播技術推動了社會走向現代和進步,而技術主義范式的研究重點正是傳播技術對人類社會變遷的影響。技術主義范式對宏觀現實的關注遠高于對微觀的傳播現象的關注,帕克對社會變化的理解有助于人們從宏觀上理解媒介技術。
以帕克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認為,傳播技術一定會帶來社會進步,傳播技術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芝加哥學派已經具備建構傳播技術主義范式的思想基礎,而這離不開帕克的研究貢獻。
帕克在做研究時沒有選擇歐洲傳統的抽象思辨的研究方法,而是吸收和發展了美國社會學的經驗實證研究方法,他以大量的調查和數據為研究基礎,采用社區調查、實地研究、定性研究等方法做了許多經驗性的傳播學研究。
特納在評價帕克時曾說:“可能沒有其他人如此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經驗社會學所采納的方向。”以帕克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的研究方向直接影響了傳播學的學科建設。解決現實問題是帕克做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方向,他曾研究過少數族裔和傳媒的關系、貧民窟的犯罪問題等,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作出了很多貢獻。帕克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對傳播學學科的建構與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帕克在教學與實地調查中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他曾做過一系列頗有影響力的報道,發表了《報紙的自然史》《作為知識的新聞》等一批與傳播學密切相關的論文,并出版了《移民報刊及其控制》一書。此外,他還指導學生出版了一批專著。
伊尼斯的著作《傳播的偏向》和《帝國的傳播》中都有帕克的思想的影子,伊尼斯把帕克的觀點演繹成了媒介的偏向決定了帝國的形態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這個觀點后經由麥克盧漢發揚光大,走出了不同于結構功能主義、批判主義的傳播技術主義范式。
黃旦曾說:“社會學對大眾傳播學的產生、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是非常明顯而又極其直接的,以至于今人談大眾傳播學史如不從杜威、庫利和帕克等說起,恐就有數典忘祖之嫌。”這句話在帕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帕克的傳播思想涵蓋面廣,他對傳播理論和研究方法、方向的貢獻都證明了他在傳播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1] 黃旦.美國早期的傳播思想及其流變——從芝加哥學派到大眾傳播研究的確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01):15-27+94-95.
[2] R·E·帕克(美),等.城市社會學[M].宋俊嶺,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