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青
(濱州日報社,山東 濱州 256603)
隨著現代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在這一信息環境下,新聞傳播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新聞內容也更加豐富、廣泛。這對于傳統的新聞媒體來說是一次非常嚴峻的挑戰。新聞采訪是新聞制作的重要環節,因此必須創新新聞采訪技巧,以適應多媒體環境的變化。
現階段,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得到了廣泛普及,在如此的優勢條件之下,各種新媒體平臺以及新媒體產業迅猛發展,并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了非常大的實際影響。從新聞的角度進行分析,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極大地轉變了人們的新聞接收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接收新聞的途徑更加廣泛,新聞信息傳播的內容也更加廣泛、豐富、多元,甚至傳統新聞傳播者和新聞受眾之間的界限也逐漸模糊。這一實際環境對傳統的新聞媒體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而新聞采訪技巧也表現出了新的特點。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中,新聞的傳播渠道比較單一,如報紙、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等。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采訪過程中往往不需要過多的采訪設備。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對新聞的表現方式也有了更加多元的需求。因此,為了滿足廣大受眾多元化的信息接收需求,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往往會應用非常多的采訪設備,如攝像機、照相機、錄音設備、手機等。此外,隨著現代移動直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移動直播設備也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在傳統的新聞采訪方式中,往往會通過現場采訪的方式搜集信息,并匯總、整理采集的信息,制作新聞。[1]但隨著現代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新聞制作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往往會應用多種采訪方式。或者是現場采訪,后期再進行新聞制作,也可以直接進行采訪,現場發布新聞。這一采訪特征的突出體現,一方面有效滿足了廣大新聞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為采訪工作帶來了更高的難度。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更加依賴設備,采訪的形式也更加靈活多變。這雖然有利于現代新聞行業的創新發展,但是也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聞工作者要能夠適應多種新聞采訪形式,具備多方面的采訪專業知識、職業素質;另一方面,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更高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組織能力、新媒體應用能力。可以說,隨著現階段新媒體的發展,新聞采訪具備更大的隨意性和不可控性。在采訪過程中,采訪者必須靈活多變,隨時應付采訪過程中出現的突發問題或者突發事件,這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已基本明確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訪的特點。可以說,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新聞采訪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新聞行業的實際發展需求。因此,就必須對以往的新聞采訪方式進行有機創新,以此切實滿足新媒體環境下人們不斷變化的新聞信息接收需求,促進新聞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渠道更加多元,新聞信息的覆蓋范圍也變得更加廣泛。[2]對此,新聞工作者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新聞敏感,借助豐富的新媒體渠道,從海量的網絡資訊中發現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現階段,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平臺高速發展,人們每天都被大量的新聞資訊包圍。但是現代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者門檻的不斷降低,新聞信息的準確度、真實性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證。而新聞工作者就是要在這些真假難辨的資訊中發現新聞線索,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的關注和調查,同時通過合理的采訪方式,挖掘新聞的價值。對此,新聞工作者就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綜合能力和信息分辨能力,能夠高效、準確地篩選新聞信息。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更加貼近生活,這要求新聞工作者擴大新聞視角,增強自身的觀察能力,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發現新聞。一方面,新聞工作者應該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從細節處發現新聞的核心價值,從細微處推敲新聞事件的始末。另一方面,在采訪過程中,應該更多地從細節入手深入分析。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不同的采訪者采訪之后得到的信息往往存在很大的區別,這是因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往往能夠把握細節,能更加深入、全面地挖掘新聞。此外,新聞工作者必須立足新聞事件的客觀立場。在發生一件新聞事件的時候,由于社會輿論引導,人們對同一新聞事件的認識往往具有極大的差異性。例如,2017年發生的“刺死辱母者”案件,一部分人對兇手抱有同情心,認為其表現了對母親的孝順。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法律是嚴肅的,違法就是違法。對于這樣的社會輿論情況,新聞工作者必須立足整體的角度,不能被社會上復雜的言論影響。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事件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在網絡上發酵,原本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被無限放大,甚至對當事人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對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客觀的角度,在采訪過程中保持端正的態度,堅持客觀、公正地報道。一方面,這是對新聞真實性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對新聞受眾負責的表現。[3]對此,在進行采訪工作之前,采訪者應該對采訪事件以及采訪對象進行深入的了解,以此保證采訪過程中能夠緊跟重點,提高采訪效率。在采訪過程中,必須保持客觀、平和的心態,根據當事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提問。一些記者為了獲得所謂的“勁爆”新聞,在采訪時經常會提一些敏感問題。一方面,這樣的提問方式會引發當事人的不良情緒;另一方面,這些所謂的“勁爆”新聞經過新媒體的發酵之后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社會影響。這對于新聞產業的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在新媒體環境下,各大新媒體平臺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與傳統的新聞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廣泛、信息多元、接收便捷的突出優勢。對此,新聞工作者在采訪過程中應該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采訪方式。現階段,移動直播平臺迅猛發展,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的過程中可以把移動直播平臺作為采訪媒介,以此創新新聞傳播方式。例如,前段時間魯豫在采訪王健林的過程中就創新性地應用了移動直播的方式,并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現代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給傳統新聞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面對這樣的情況,新聞工作者必須創新新聞采訪技巧,以此迎合時代的發展趨勢,促進新聞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1] 李文躍.新媒體時代記者新聞采訪工作的應對與創新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16,23(06):117-123+178.
[2] 趙萬里,李路彬.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訪的技巧與創新研究[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5,26(05):187-193.
[3] 黃旦,李潔.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采訪的技巧與創新探討[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5(03):214-2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