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揚
(北京電視臺 新聞中心,北京 100022)
2017年,網絡短視頻風起云涌、出盡風頭,總播放量以平均每月10%的速度爆炸式增長,用戶的觀看習慣愈發成熟,網絡視頻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作為電視新聞媒體,一方面要看到網絡短視頻爭奪了傳統收視群體,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短視頻的內容體量和電視新聞專題短片有相似之處,在制作新聞短片時,要吸納短視頻中新的表現形式,用符合當下主流群體審美的傳播樣態來吸引受眾。
2018年北京兩會期間,北京電視臺新聞中心推出“兩會新觀察”版塊,以記者的視角通過一個個局部,聚焦一年來北京市的新變化。四集片子體現“新”,主要在“動線設計”上著墨,讓觀眾更有代入感。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出鏡動線設計的策略。
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有時只是充當一個“引子”,變成了演播室和現場環境過渡的點綴。當新聞內容是靜態的時候,出鏡記者要努力讓畫面動起來。《加快建設全國文化中心 提升公眾幸福感》一集中出現了大量數據,按照以往的做法,需要插入圖表,用配音加資料畫面的方式一一鋪陳。其實,出鏡記者就可以充當觀眾的“內容導游”。在這一集中,記者選取一個在鬧市中剛剛建成的便民書屋,在都市晚高峰的車水馬龍中帶著觀眾,邊走進書屋,邊介紹這個新開放的文化惠民設施,同時通過翻閱書架上一本本不同文化類別的書引出一項項數據,最后再來到自動借閱機旁借閱剛才選取的圖書,進而介紹借閱機帶給人們的便利。原本割裂開的數據和書屋功能通過記者的運動軌跡結合為一個整體,畫面無時不在運動。
出鏡記者是新聞信息的采集者,要調動現場的各種資源整合信息碎片,同時作為信源和受眾之間的第三者,要盡可能拉近距離,這種運動設計給觀眾帶來體驗式的觀感,讓觀眾被直接引入畫面中,不同場景的轉換可以有效刺激受眾,保持關注度,從而讓新聞內容更有吸引力。
動線是建筑和室內設計用語,指的是人在室內室外移動的點連接起來的線。要讓人走動起來舒適,不容易迷路,同時具備功能性、合理性,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聞報道中,出鏡記者的運動軌跡是要被充分設計的。
首先,從內容出發設計動線,“動起來”并不是為了運動而運動,而是脫離內容無意識的。有些報道中,記者千篇一律地從畫左走到畫右,出鏡記者和新聞場景內容兩張皮,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出鏡記者沒有融入場景,觀眾就沒有辦法獲得代入感。所以在設計動線的時候應該從內容出發,甚至運動軌跡本身就成為新聞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出鏡記者作為新聞場景這個“舞臺”上出場的“演員”要明確自己運動的使命和意圖。《老舊住宅安裝電梯》一集中,記者從走進樓門,邊爬樓梯上樓,邊講述加裝電梯遇到的種種困境,其間插入以往新聞中老樓裝電梯難的同期聲資料。記者爬到頂樓時說道:“78、79、80(數臺階)……我現在是在白云路七號院,剛才一到六樓是八十級的臺階,我一口氣上來真是直冒汗。但是2017年這里開始加裝電梯,一月一號電梯已經正式啟動了。(轉向旁邊的居民)大姐,這是要去哪里啊?”一邊爬老樓的樓梯,一邊講述電梯加裝遇到的障礙,突出以往的不便和困難,爬到頂樓進入電梯間詢問居民的感受,直觀地反映這樣的新變化給居民帶來的便利,運動設計和表達的內容相互統一,記者的動線本身就是在進行內容表達。
在出鏡設計中,記者總有個兩難的選擇:既要通過設計讓內容豐富起來,又不能流露出刻意感。一般來說,出鏡設計中要盡量避免“巧合”,不要過分追求“剛好出現”的戲劇化場景。但是,讓合適的新聞主體出現在合理的位置,通過記者恰當的引導可以增加出鏡的完整性。雖然從業者一眼能看出這段出鏡是讓下樓買菜的居民配合完成的,但是出鏡中并沒有強調偶然性,只是記者通過面對鏡頭轉向面對居民,就完成了觀眾交流與采訪對象交流的角色切換,觀眾也能迅速從第二人稱視角切換成第三人稱視角。鏡頭始終是觀眾的眼睛,這樣的設計讓觀眾身臨其境。
其次,動線設計要注意邏輯。新聞現場往往素材很多,出鏡者需要有一個線索把現場的信息串聯起來。《共有產權房 養老新選項》一集中,一套養老住房的適老化設計豐富多樣,報道并不是要事無巨細,而是選取突出亮點讓觀眾記住。第一個層面是鏡頭跟隨記者行走各個房間的路線;第二個層面是選擇三個維度,即高度、速度、溫度,作為小題目來對要素進行分類;第三個層面才是分門別類地描述具體細節。這樣整個報道層次分明,觀眾能夠快速抓住要點。
在非直播的現場報道中,記者不僅要注意時間銜接,比如戶外光線的變化,還要注意空間銜接。為了使觀眾在新聞場景中“不迷路”,出鏡記者需要隨時換位到觀眾的視角,根據內容設計運動軌跡。不能因為復雜的走位,讓觀眾產生事實誤解。同一集中,記者介紹共有產權養老住房中的各種設施之后推門而出,轉換到另一個場景——養老大廳。因為場景切換是通過推門+進門實現的,稍不注意很容易讓觀眾理解成出了房門就是養老大廳。為了讓觀眾更加明確空間布局,記者之前加入了從走廊進入公寓的場景內容,這樣清楚地交代了空間關系。
網絡短視頻中不乏電影化的表現手段,基于成本和拍攝周期的考慮,新聞節目中很少運用視頻短片中常用的“摳綠”、特效等技術手段,因為要遵循真實性原則,也盡量避免蒙太奇和演繹再現成分,不過一些拍攝理念還是可以在新聞短片中做一些嘗試。這四集片子,記者嘗試運用電影中的“一鏡到底”手段,讓觀眾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也避免因為插入配音導致內容斷層。“一鏡到底”有較大難度,首先需要充分準備。拍攝養老公寓之前,記者先在平面戶型圖上推演動線,設計好鏡頭機位。其次巧妙利用一些手法進行銜接,出鏡記者要對鏡頭語言進行設計安排,這樣才能保證在鏡頭中運動時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新能源智能汽車進入快速發展期》一集中,不同場景的轉化拍攝前期通過藍天、同景別屏幕做了銜接,讓人感覺連貫的同時也降低了拍攝難度。另外,用新設備帶來新視覺體驗,記者并沒有采用常規固定鏡頭簡單推、拉、搖、移的拍攝方式,而是用相機加穩定器的形式讓觀眾跟隨鏡頭一起互“動”,這種廣泛應用于網絡短視頻中的“小快靈”設備組合能夠通過多人接力、穿過車窗狹小空間等手段豐富鏡頭,同時給主持人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區別于平常新聞短片的視角,讓人耳目一新。
從“兩會新觀察”四集新聞片的嘗試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新聞片可以借鑒當下流行的網絡短視頻的表現手段讓畫面更有動感。不過,形式總是為內容服務的,出鏡記者的口頭表達也應該“動”起來,摒棄書面語的表達方式,多用口語化語言,準確、樸實、簡練、明確。口述的過渡語會讓整個報道更加生動,恰到好處地運用舒展自如的體態引導觀眾跟隨記者進入新聞現場,引起觀眾的共鳴。相信在現場報道中多融入動態的表現方式能夠讓刻板印象中枯燥的成就報道散發出別樣的魅力。
[1] 吳佩蘭.淺談電視新聞現場報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6(10):199.
[2] 郭志強.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傳播優勢與報道藝術[J].新聞傳播,2016(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