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銘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軍事文化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2017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主要通過對在政治、經濟及國際形勢報道方面具有較高權威性和代表性的美聯社新聞網、CNN電視臺和《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的網站進行關鍵詞搜索,梳理報道內容,確認報道傾向。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媒體不得不調整既有的傳播策略。哈佛大學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創造了“中美國(Chimerica)”一詞,將中美兩國視為主導21世紀的軸心關系。美國主流媒體對于重大的涉華國際事件的報道不再漠視或一味扭曲和丑化,刻意攻擊總體減少,但對華偏見和反華立場的本質并沒有改變,仍以呈現負面信息為主,以美國國家利益為立足點,與國家策略保持一致,隱晦表達報道的傾向性,渲染中美對立,刻意突顯所謂的中國“銳實力”。
在形式上秉承新聞專業主義,而在傳播效果上體現議程設置是西方新聞媒體的一個突出特征。在主題選擇上,三家主流媒體的焦點幾乎全部聚集在經貿合作和朝核問題上,對中國媒體比較關注和有相當報道規模的“一個中國”、中美文化交流等問題都只是一掠而過甚至不置一詞。其中,在美聯社和《紐約時報》中,經貿合作占據整個報道內容的一半以上。西方媒體正是巧用這樣的議題設置技巧將原本應均衡的報道變成了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報道分析,憑借這樣的主題刻意制造中美問題在兩國利益方面的沖突性和緊張感,強化一直以來塑造的中國“有野心”“有企圖”的刻板印象。
國家行為是國家形象建構的關鍵因素,而國家領導人的行為往往是國家行為的具體體現。在訪華過程中,三家主流媒體對特朗普的相關報道的敘事框架帶有明顯的否定傾向,有意通過對其領導人的否定,進一步否定特朗普訪華期間發表的有利于中國的相關言論。《紐約時報》聲稱“習近平將特朗普玩弄于股掌之間,用奉承和短期的貿易讓步應付特朗普”;在談到習近平與特朗普的私交方面,也以“個人關系有其局限性,貿易調查和朝鮮方面的緊張關系足以使兩國關系惡化”這類表述作結。
美國主流媒體關于中美關系的正面報道基本采用疑問語氣,在“表面積極實則隱憂”的基調下展開。對于備受矚目的“中美簽署2500多億美元的貿易協定”這一事件,三家主流媒體在報道中對于其中的利好和積極影響一帶而過,將這一協定推斷為“出于政治目的而重新包裝的”。對于中美的交好態勢和釋放的積極信號作淡化處理,而將報道重點放在了分析其中的困難和屏障上——“重商業訂單,輕貿易談判。這些商業貿易無助于解決兩國間更大的經濟失衡問題,它們沒有反映出政策上的變化”。
美國主流媒體報道選擇的和特朗普訪華主題相聯系的次要話題及延伸背景往往對事實選擇性地排列組合,有意識地添加新聞背景,表達他國公眾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乃至不滿情緒。比如美國媒體刻意選取人大專家時殷弘的“在東南亞,中國經常被視為一個傲慢的恃強凌弱者,在南海問題上,中國的領土爭端陷入了爭議”這類原本與特朗普訪華沒有太多直接關聯的新聞元素;刻意插入中國“一帶一路”的背景資料,并將這一項目定性為“適用于我但不適用于你的全球化”,選用“一帶一路”所涉及國家的“人們一直擔心政治和經濟上的干擾”作為報道的補充材料,極力開掘、放大與“中國崛起”的“沖擊波效應”引發周邊國家恐慌有關的信息,易使讀者產生對中國的戒備感和警惕感,引發關于中國謀求霸權的聯想。
人權、輿論管控等問題原本不是此次訪華的關注點,但是三家主流媒體刻意制造“熱點”,意圖表達傾向、建構框架,增強受眾的認同感和接受度,引發受眾對中國的敵視和警惕。在所引信息源觀點的選取上,忽視中國政府做出的努力,避而不談中國國情和實際,片面性地引用了政府“缺乏信心”等結論性的話語;狹隘地批判中國政府和相關審查制度,多次出現很多中國人對當前西方社會中的“政治正確準則有著強烈反感和敵視”“多年來,美國總統們都在政治犯和民主問題上批評中國。很多人表示,能看到一個更重視生意而非理想主義的總統,令他們如釋重負”等極具誤導性的話語。
長期以來,中國存在對外傳播能力與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并不相稱的問題,中國的國家形象被西方主流媒體誤讀仍是常態。中國需要變被動為主動,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不封閉、不躲避,避免陷入美國媒體營造的“框架”之中;要強調中國自身發展的邏輯和需要,作出更有針對性的對外說明,正確塑造境外公眾對中國的認知。
[1]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25-30.
[2] 劉琛,等.鏡像中的中國國家形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8-12.
[3] 羅兵.他者鏡像“一帶一路”與中國形象傳播——以俄語地區為例[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4-17.
[4] 趙新利.從南海報道看日本媒體的傾向性——兼論我國南海問題國際傳播策略[J].青年記者,2016(1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