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強 羅 彬
(新疆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媒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隨著時代的發展,沉浸傳播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沉浸傳播以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傳播的特征,正在改變時代并悄然占據主導地位。
人們歷來講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將虛擬與現實置于相對立的境地,而沉浸傳播則具有試圖將二者統一的趨勢。學者李沁認為,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模式,沉浸傳播具有虛擬與現實同在的顯著特征。在沉浸傳播中,虛擬與現實的絕對界限被打破,沉浸傳播制造了現實,甚至是超越現實的“現實”。而隨著虛擬與現實無邊界交融的持續深化,沉浸傳播必將對人類價值體系、認知模式、生活方式及社會結構等產生深遠的影響。
虛擬與現實的無邊界交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過程。就目前對沉浸傳播的研究而言,虛擬傳播無邊界交融的潛在影響可能更多偏向消極層面。
在虛擬與現實交匯的世界里,虛擬即現實,現實即虛擬。當虛擬和現實以完全交融的姿態出現時,它們的二元對立關系會受到根本沖擊,人們或許會失去對“現實”的認知,進而失去追求“真實”的興趣。
施拉姆的選擇或然率公式表明,對于滿足程度越高而費力程度越低的媒介,人們往往趨之若鶩,對于滿足程度低而費力程度高的媒介,人們則視而不見。在虛擬和現實無邊界交融的沉浸傳播中,人們付出的代價越來越低,獲得的精神滿足的報償越來越大,個體產生精神上的惰性而不愿去辨別真假。
隨著碎片化時代的到來,現實的虛擬性進一步增強,把真實奉為圭臬的新聞界正面臨新的挑戰。而隨著虛擬與現實的持續交融,辨別真假可能更加困難。虛擬和現實的反復較量,可能讓真實的蹤影難覓,而人的惰性不斷增強又會對虛擬與現實的無邊界交融形成強大的反作用力,使它更為穩固。
虛擬與現實的無邊界交融是技術進步的體現,正是依托巨大的技術進步,無邊界交融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而無邊界交融的持續發展又促使技術達到一種極化境界。
時下風靡全球的VR技術依托強大的技術支持,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對現實情境的營造。人們通過佩戴特制設備,全身心體驗虛擬現實帶來的超真實快感。但超真實的感官體驗可能使人們難以區分現實與營造的現實。在對客觀環境和虛擬環境的區分上,人們可能最終失去對客觀環境的識別能力,而不得不更加依賴技術。具備輔助能力的人工智能應運而生。由于技術的進化速度超過了人的進化速度,技術對世界的改變程度超過了人的認知程度,而技術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在未來,隨著虛擬化的不斷增強,人們可能徹底失去對客觀環境的感知能力,而一味依賴人工智能的輔助。技術的發展造就了虛擬與現實的不可分,人對虛擬與現實的劃分欲望又促使技術獲得長足發展,而以剝奪人類的獨立感知能力為代價。
人類的感覺在根本上可以分為知覺與幻覺。知覺作為人對外界的客觀感覺,包括視覺、觸覺、味覺等,是對外界客觀存在的感知,因而具備現實性;幻覺則不屬于人類對外界的客觀反映,是一種對外部環境的錯誤反映,因此具有虛擬性。一般條件下,知覺和幻覺有嚴格的界限,而沉浸傳播則使二者發生有機聯系,并呈現融為一體的趨勢。
沉浸傳播具有強烈的包圍感和高度的真實感,參與者沉浸于虛擬創造的現實中,始終處于一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參與者的知覺充分作用于虛擬創造的環境,產生與客觀環境相同的知覺感受,而這不過是一種身處客觀環境的幻覺。知覺和幻覺感知并存的狀況被改變,二者漸漸融合,實現知幻合一。如果習慣于虛擬營造的所謂“現實”的沉浸刺激,人們極易出現精神和肉體的分離,甚至自我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感缺失,并產生嚴重的社會后果。
虛擬與現實的邊界須被合理劃分。以下以“人”和“技術”為兩個維度,劃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筆者認為,人的領域應當現實化,而技術領域則應虛擬化。
作為萬物靈長,人是一切事物的評判者。同時,作為技術的創造者,人擁有對技術的絕對支配權。而作為技術發展的產物,虛擬與現實的無邊界交融削弱了人類的主體地位。在虛擬對現實的浸入中,作為“人”的領域要保持絕對現實化,以獨立于虛擬化,實現對虛擬化的掌控。
實踐活動現實化是基礎。作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實踐是客觀的,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無法離開實踐而獨立存在。正是實踐使人類脫離蒙昧,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明。而一旦離開實踐,人將不復存在。虛擬對現實的侵蝕,將極大地削弱人的實踐活動,讓人們無從辨別虛擬與現實,進而導致實踐的客觀現實基礎消失,動搖人的存在,最終威脅人類的主體現實化。
倫理道德現實化是根本。人之所以區別于萬物生靈而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所具備的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構筑了人類的價值體系和社會標準,從而使社會得以良性運轉。如果說實踐活動的現實化為人的現實化構筑了外在的物質堡壘,那么倫理道德領域的現實化則為人的現實化注入了豐富的精神養料。一旦倫理道德被納入虛擬化的范疇,以倫理道德為精神核心的人將不再是“人”,人類社會也將面臨崩解的危險。
技術的活動范疇是虛擬領域,任何虛擬向現實的過度浸入都應引起警惕。近年來,隨著VR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技術呈現出由虛擬向真實邁進的趨勢。技術一旦邁過虛擬的門檻通向真實,并具備了具體的客觀形體,人與技術的從屬關系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
學界歷來存在技術善論、惡論及中性論三種觀點,表現出技術可能具備的三種傾向。其實技術作為一種中性物,本身并不存在善惡。技術的善惡取決于人類如何運用它:善意的、適當的運用必將使技術造福于人;惡意的、不恰當的運用則必然使技術荼毒萬物。因此,人是技術能否發揮自身作用的決定者,人始終是技術的掌控者。在以VR為代表的沉浸傳播的感官體驗中,味覺和嗅覺的產生依靠人為設置的計算機程序,而這種逼真的感官體驗是無法持久的。虛擬即便再真實,也終歸是虛擬。一旦離開人的控制,這種所謂的“真實”只是曇花一現。
而阿法狗和阿法元與人類的對弈表明:人工智能越來越智能化,越來越由虛擬化向現實化演進,并且存在突破人的束縛與控制的可能。技術應僅限于虛擬化的范疇,一旦技術完全現實化,馬斯克的“人工智能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的論斷就可能變成現實。
當下,沉浸傳播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虛擬與現實的無邊界交融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如何把握現實,如何規避虛擬化風險,如何合理劃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將虛擬與現實的無邊界交融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度,是在新時代保證人的主體性,規范人與技術地位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李沁.沉浸傳播的形態特征研究[J].現代傳播,2013(2):116-119.
[2]李沁.泛在時代的“傳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J].國際新聞界,2015(5):6-22.
[3]李沁,熊澄宇.沉浸傳播與第三媒介時代[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2):34-43.
[4]陳力丹,丁文鳳,胡天圓.沉浸傳播: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J].新聞愛好者,2015(1):5-8.
[5]杭云,蘇寶華.虛擬現實與沉浸式傳播的形成[J].現代傳播,2007(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