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銘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許多經典理論家都認為,在文學藝術的諸種元素中,“第一是心靈,就是說具有顯著的性格的人物”。[1]于是,“人設”這個詞就出現在眾多真人秀節目中。在一檔具有情景、復雜人物關系和飽滿情感的節目里,參與者表現出來的性格和狀態也就尤為重要了。參考各大類選秀真人秀節目,我們不難發現:節目中的導師/評審都會有差異化的性格展現。例如《2017快樂男聲》中,三個音樂召喚師承擔著不同的性格角色。陳粒是感性的,很容易情緒化;羅志祥是搞笑擔當,負責調節氣氛;李健代表專業和嚴謹。《演員的誕生》導師角色的“人設功能”同樣如此。
一開場,劉燁的出場詞是:“我把他們一個個PK掉,就會特別有成就感。”章子怡的出場詞是:“我希望所有的演員都能勝出。”從他們兩個的出場詞便能看出他們之后會產生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人設所應持有的觀念就是處于對立面的。例如,在節目的第一期,劉燁覺得鄭爽表演得很好,而章子怡覺得鄭爽的表演沒有信念感,于是兩人產生沖突。之后,在馬可、譚松韻、毛曉彤、曾舜晞的表演的評價上,他們又再一次產生沖突。
劉燁在節目中很少對演員說很“嚴重”的話,基本不會說一個演員演得不好。他更多的是去做一個“鼓勵者”的角色,相較于另外兩個導師,他是最沒有“架子”和距離感的。而章子怡則是一個有高度、有力度、有準度的情緒型導師。她內心對“演得好不好”有著非常清晰、明確的標準。她會很直接地指出演員演出中的優點和問題,并堅持自己的態度。在歐陽娜娜和鄭昊的演出中,她覺得兩人的表演都不好,還沒有達到她內心演員的標準,于是她選擇棄票。
宋丹丹的出場詞很官方、接地氣,沒有絕對的立場。也就是說,相較于劉燁和章子怡所呈現的對立性的人設,宋丹丹的人物型是相對獨立的。她擅長舞臺劇演出,會更加關注演員對臺詞的把握,對舞臺表演技巧的處理。所以她評論的切入點常常是不同于其他兩位導師的。
再來看挑戰演員的編排。節目組選取的演員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沒什么演技的流量“鮮肉”或“小花”;第二類是有演技、沒人氣的青年演員;第三類是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很多年的“老江湖”中年演員。這三類演員在節目中承擔著不同的功能。
第一類(沒什么演技的流量“鮮肉”或“小花”)如鄭爽、歐陽娜娜、馬可、曾舜晞等人。他們來參加《演員的誕生》有個共同的目的:學習。也就是歐陽娜娜所說的“接受批評”。他們具有很高的人氣,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節目的“話題制造機”。他們的人物型是用來“被批評”的。很多觀眾去看鄭爽、歐陽娜娜表演,并不是看她們演技多好,恰恰相反,很多人正是想看看鄭爽、歐陽娜娜到底能演得多差。她們演得越差,這些觀眾就越有理由罵她們,從而獲得滿足感。第一類演員晉級的理由往往是:你很年輕,我想給你個機會。他們需要晉級,因為這樣,節目的話題度和關注度才能延續。
第二類(有演技、沒人氣的青年演員)如周一圍、翟天臨等人。他們來參加《演員的誕生》的目的是展現演技。一個所謂的展現演技的節目,是一定需要參演者有實打實的演技。因為一個節目不可能只靠話題、靠“被罵”存活,需要有力量、有正面、有說服性的實力存在。那么這一類演員其實就是該節目的中流砥柱。他們的人物形象承擔著展現演技的功能。
第三類(演藝圈摸爬滾打很多年的“老江湖”中年演員)如于月仙、鄭昊等人。這些人的演藝經歷非常豐富。他們的表演是有厚度的,有極強的個人色彩。但不一定老演員都是完美的。他們往往會面臨“用力過猛”或是只擅長于某一固定的劇種或是表演形式。節目組讓他們承擔著中和前兩類演員人物型功能的作用,同時又讓他們要在這樣的一個舞臺上重新去突破自己,當然這樣的突破是需要承擔風險的(于月仙、鄭昊在表演中都出現了用力過猛的情況),但這樣的風險,正是節目想要制造的看點。
主持人的設定也有鮮明的人物型定位。張國立所擔任的“演員推介人”即“引導者”的角色。其在這個節目的人物關系中,處在“第三方”的立場。也就說,不會和演員或者導師(媒體評審、演員指導等人)在判定表演優劣的過程中產生直接沖突,而是對矛盾沖突進行客觀的調和。簡單地說,張國立的人物型的重量其實和三位導師是能勢均力敵的。無論是資歷還是演技,他與三個導師也是能旗鼓相當的。如果把張國立去掉,讓伊一來取代他的主持角色,那么整個節目就會失衡。為什么?當場上導師出現不同意見、發生矛盾;導師/媒體評審對演員的評論過于極端或者偏頗,“演員推介人”都要站出來,進行令人信服的調和。例如,在歐陽娜娜和鄭昊合作演出《我的父親母親》的時候,就有媒體評審團成員說鄭昊搶戲,是戲霸。作為演員推介人、場上的第三方,一定是要站出來維護演員的。張國立可以站出來說:這是劇本問題而不是演員的問題。但以伊一的資歷和話語權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相較于張國立的引導者、調和者的人物定位,伊一的人物型是“隱形”主持人。以“側幕”主持人的身份出現,特點是出場率低、語言平實,功能是欣賞演員的表演。她的節目功能是:廣告宣傳。當獲勝隊伍產生時,伊一的臺詞是:演員一秒入戲,2000萬看清演技,OPPO晉級時刻,恭喜xx導師隊伍獲勝。伊一的存在和出現,破壞了整個節目的流暢度和儀式感,會瞬間讓人出戲。并且伊一和張國立并沒有形成主持群,所以不能優化節目的進程,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在第一季的節目中,媒體評審團的人物功能被弱化,并沒有對節目起到特別強的推動作用。媒體評審團只發揮了簡單的引導和介紹功能,但這樣的功能定位只存在于節目的表面,節目只是借助媒體評審增強節目的含金量、權威性和影響力,并沒有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到節目的規劃和安排中來,并且其功能與導師和推介人的功能有所重復。
顯然人設不同,表演的功能是不同的,面臨各種選擇時呈現出來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危機”也就是節目中人物所遭受的壓力、產生的矛盾沖突、面臨的各種選擇。節目的“競爭機制”使得這樣的危機存在于下面的四大類關系之中:一是挑戰演員與挑戰演員之間的沖突;二是挑戰演員與導師之間的碰撞;三是導師與導師之間的矛盾;四是挑戰演員自我內心的壓力。
首先看第一個,劉蕓和黃璐的競演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危機是:黃璐少說了一段詞導致劉蕓被批評演出節奏不對。這場演員間的危機效果是:劉蕓在舞臺上質問黃璐為什么少說一段詞,并無奈地向導師訴說自己的問題。然后再通過演員與演員之間的沖突,延展到導師看到沖突后的反應,于是形成了導師與演員之間的碰撞。劉蕓直言直語、崩潰大哭的表現,讓導師覺得她作為演員還不夠成熟,沒有辦法掌控好很多表演的突發事故。但正由于她的坦率、直白,導師們又覺得她有潛力,可以打磨。通過這樣的沖突矛盾,所表現出的危機感是有效的。
再來看導師與導師之間的矛盾如何表現。在鄭爽的演出中,劉燁覺得鄭爽需要鼓勵,于是說她演得好,但章子怡卻對此持相反意見。在這樣的沖突面前,他們選擇進行了一場爭論,最后以“表演”的形式收場。對于于月仙的表演,導師們也是出現了看法上的矛盾。
劉燁:于月仙整個人都在狀態里,特別有定力。
章子怡:我今天又認識了一個叫于月仙的老師……其實您的一個轉身就已經在角色里了。我相信這是一個職業演員必備的一個修養。
宋丹丹:沒有控制好你的痛苦。好演員是要培養審美的,藝術還要有高級一點的情緒。
顯然在這里,導師們的看法和評價是有對抗性的。
挑戰演員內心的壓力這一部分更多地會在排練準備視頻里通過人物采訪的形式顯示出來,一般來說都是演員對自己表演的擔心、覺得自己會演不好等等。這樣的壓力給節目制造了很強的懸念,能夠提升節目劇情反轉后所帶來的可看性。
除了真人秀節目該有的有效危機之外,節目中也有很多無效危機,例如曾舜晞把角色卡藏起來,騙馬可說,馬可要演一個女性角色。顯然這樣的危機,在節目中的整個構建中顯得贅述、無關緊要,而且僵硬、尷尬。
影視劇展演注重人物表演細節的處理,舞臺演出注重人物關系、臺詞運用。《演員的誕生》將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組合在一起,使得節目在“表演”上的考察展現力度增強,并且使表演在整體性上更具有說服力。該節目所選的表演劇目大多為致敬經典,并且很大一部分是坐鎮導師的作品,使得節目整體的融合度很高,很容易與觀眾達成情感上的共鳴,引人入境。
但該節目在演、評的比重上有所失衡。節目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在導師身上,而不是在演員身上。三位導師都表現出個性張揚的一面,充分表現自我特征,對選手的愛憎情感表達更為直白。這樣就削弱了挑戰演員的性格、內心想法的展現。我們發現,成功和失敗的選手幾乎沒有什么情感的特別展現。競演成功的演員的基本情緒是:非常慶幸能和“殿堂級”的導師合作。競演失敗的演員的基本情緒是:自己還不夠好,在表演上需要繼續努力。于是產生的結果就是:導師們個性張揚、各抒己見的精彩紛呈下,是挑戰演員們的乏味表現。這樣整個節目表演效果的平衡感就沒有了。
在后期剪輯方面,該節目缺少邏輯性和連貫性。每一期的結構不夠完整,沒有將每個部分的節目內容合理完整地規制和安排好。不完整的節目很難讓觀眾與之達成“移情效果”。該節目需要有效編排敘事節奏;適當地使用延宕效果,制造緊張氣氛將矛盾沖突表現出來;營造真人秀節目亮點,增加節目可看性和感染力。在剪輯上,該節目還是要腳踏實地,不能一味跟著熱點話題進行有側重點的剪輯,而是要從節目的本質和整體出發,表現出該節目所要表達的最核心的東西。
另外,該節目的廣告宣傳非常影響節目的整體性表達。節目中時不時地就來一句:OPPO R11照亮你的美。在導師章子怡選擇的時候,伊一進來穿插了一句廣告詞:您的選擇很年輕,就像我們OPPO的選擇一樣。在很多場景里,該節目的廣告宣傳都顯得非常突兀、不和諧。真人秀要滿足受眾對于真實性和娛樂性的雙重需求,營銷過度會影響節目的收視效果和影響力,導致節目真實性的喪失和受眾信任度的降低。該節目需要重新設計廣告的形式,更加巧妙地將其與節目內容本身融為一體。
很多人都在呼吁《演員的誕生》需要回歸演技,但忽略了其作為真人秀的結構性缺失和功能上的不完整。導師強勢的人設掩蓋了“演員誕生”的內核;節目版塊內容銜接不夠流暢;節目制造的不可控性和效果不夠自然等種種問題,顯示著《演員的誕生》這一節目略顯稚嫩,不夠成熟。但作為“演技類節目”的先鋒,該節目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應對其發展保持理性的期待。
[1]丹納(法).藝術與哲學[M].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