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中國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已逐漸發展成為現代青年廣泛參與、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的事業,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中國青年的一分子,他們在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學校和社會的正確教育與指引。擁有良好的專業技術和相對寬松的時間,是他們服務社會的有利條件。2009年,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和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在《關于加強和改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拓展新形勢下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提出“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
社區志愿服務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學校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蘇州市直屬職業學校也大力引導學生參與社區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力發揚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我們組織了一次學生志愿者服務社區狀況調查,采用網絡問卷和走訪學生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志愿者狀況、服務的內容、規模、形式和社區反饋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本次調查的對象是蘇州市直屬的3所職業學校的學生,涉及30多個專業。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職校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問題和不足:一是職校志愿者熱情高,但是志愿服務理念不夠深入,教育引導有待加強;二是服務社區活動缺少較完善的組織運作結構,活動難以持久有效地進行;三是服務項目較單一,未能很好地契合社區居民的需求;四是正面輿論宣傳不夠,缺乏有效的志愿者激勵機制。
當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關注點越來越多地匯聚到網絡上。在此背景下,創新志愿服務工作方式方法要積極探索“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利用互聯網優化服務,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能。
第一,手機網民規模持續增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年1月22日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其中,手機網民6.95億,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移動互聯網發展推動消費模式和經濟業態不斷創新變化。
移動互聯網發展依然是帶動網民增長的首要因素。而且,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比例均呈下降態勢。報告顯示,2016年在手機應用方面,手機購物、手機外賣、手機在線教育課程規模增長明顯;開展過互聯網營銷的企業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營銷推廣的比例為83.3%,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
第二,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絡不斷蔓延。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之下,社交網絡即“互聯網+社交”已鋪天蓋地地侵入我們的生活。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免費應用程序,人們可以在智能終端利用它享受即時通信服務。微信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發送文字、語音、視頻和圖片,并且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另外,微信還有朋友圈、公眾號等功能。
2013年11月,微信注冊用戶量突破6億,是亞洲地區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信軟件。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安裝了微信,使用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每月的活躍用戶也達到了8億多,微信公眾賬號已超過800萬。
近年來,微信公眾號走進大家的視野,通過公眾號既可以一對一收發信息、語音、圖片、視頻等,也可以一對多群發,及時推送相關動態。不管人在哪里,只要打開手機“微信”輕輕一掃,動動手指就能隨時隨地關注和你息息相關的公眾號,接收到你感興趣的資訊。組織志愿服務活動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來開展,“互聯網+志愿服務”的新模式可以實現志愿服務項目和需求的智能“秒”對接,增強了志愿者的積極性、專業性,為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當今社會,很多人愿意做志愿者,所以說志愿者從來不缺,缺少的是行之有效的志愿者組織和平臺。比如說,很多職校的教師、學生想利用業余時間做志愿者,發揮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點貢獻,但往往苦于找不到組織志愿者活動的平臺。當今社會老齡化問題突出,街道、社區也非常需要志愿者提供各類服務。所以在搭建了志愿者服務平臺后,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志愿者加入隊伍,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務。搭建志愿者服務平臺,我們就有義務組織好、引導好我們的志愿者,讓隊伍更加壯大,讓隊員更加滿意。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的功能,這個公眾號的使用范圍可以是學校和社區“一對一”,也可以是“多對多”,具有較強的推廣性。
通過手機,學校的老師、學生、社區的居民及管理者都可以隨時隨地關注“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有意向加入志愿者隊伍的人可以通過“加入志愿者”菜單,填寫基本資料輕松加入。
申請加入志愿者通過審核后,會有一個自己的代碼,隨后匯總到一起,向大眾展示。一方面,志愿者的形象在學校和社區廣泛宣傳,是對學生志愿者的一份肯定和精神激勵;另一方面,身份的確定也是安全的保證,以防混入有不良動機的人。
社區居民包括年紀偏大的老人,手機微信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根據個體的需要,居民可以及時填寫服務需求,收取和匯總信息后,可以作為制定下階段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具體指導。
每個志愿者都有自己的服務代碼,志愿活動結束后,可以由社區、學校的組織者根據志愿者的具體表現,匯總后錄入服務時數,逐次累積,長期有效。
志愿者服務時數達到一定的等級,可以兌換一定的獎勵物品。這個等級和獎勵的具體制定可以由學校、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商討,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制定多種獎勵政策。因為我們這個平臺的志愿者多數是在校學生,經濟還沒有獨立,通過一定的激勵手段,可以提升他們的參與熱情。
“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也可以是宣傳學校的一個手段,向社會簡單地介紹學校的特色,讓居民進一步認識我們,增進彼此的了解。
“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也可以是宣傳社區的一個手段,向學校、社會簡單地介紹社區的基本情況和特色,讓廣大師生更加熟悉服務的社區,增進彼此的了解。
每一次活動結束后,被服務的對象和志愿者本身肯定會有一些感受要表達,通過“意見箱”,組織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志愿者及志愿活動的基本情況。不理想的及時改進,優秀的積極表彰,并發布公告。
及時匯總服務對象的反饋信息,學校的師生、社區居民及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公眾號公開投票,定期選舉“志愿者之星”,并在此欄目中公示表揚。
公布學校、社區的聯系電話和地址,讓有需要的人聯系到學校和社區。
通過“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一對一接收和發送信息、語音、圖片、視頻等,還可以一對多群發,及時推送學校、社區相關動態。志愿服務活動的消息也能保證時效性,達到宣傳教育、政策宣傳、實時溝通的目的。
“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廣泛的關注度,可以吸引和招募更多的年輕、專業的志愿者,通過開展線上投票和討論,打造更受居民“追捧”的志愿服務載體。同時,還可以建立線上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庫,居民可結合需求,自行挑選并預定適合自己的服務內容。
“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還可以采納居民包括志愿者的意見,及時發現志愿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比如隊伍結構不合理、項目和需求難匹配等,為改進今后的工作提供依據。
“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可以實現志愿服務工作的互通和資源共享,為志愿者架起交流與溝通的橋梁,打造友愛互助、參與廣泛、和諧向上的工作模式,把生動活潑的志愿服務活動宣傳出去,把更多的愛心人士凝聚起來,為志愿服務團結更多可以團結的力量,及時為人們提供形式多樣、貼心的志愿服務。同時,“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成立上線,為職業學校的教學、職校學生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的廣泛推廣對于提高學校和社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簡而言之,“校社聯動”微信公眾號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有利于擴大學生志愿者隊伍;二是有利于優化整合資源;三是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務的效率;四是有利于促進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常態化;五是有效激勵學生志愿者;六是有利于提高學校和社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七是具有較好的推廣性。
[1]畢素華.網絡治理視野中公民的社區志愿服務參與[J].理論探討,2010(6):136-140.
[2]安曉璐.淺析虛擬社區中的利他行為[J].傳媒觀察,2005(3):43-44.
[3]王京山.自組織的網絡傳播[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68-80.
[4]張霞.微信公眾號如何提升傳播效果[J].新聞與寫作,2017(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