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道敏
(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現階段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高質量人才供給,而我國教育領域人才培養供給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需求側,為了精準對接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17〕95號《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旨在通過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政府統籌規劃、企業重要主體、人才培養改革主線、社會組織等供需對接作用“四位一體”的產教融合發展大格局。
產教融合可以定義為:一種由院校、企業、政府等多方參與,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勞動力需求為目的,以互信合作為基礎,以多方共贏為動力,以項目合作為載體,通過對各主體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優化實現多主體協同育人的社會組織形式。深化產教融合的核心是和教育界資源共享,協同育人、協同研發創新,構建人才培養共同體和學術創新共同體。高職教育是跨界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更是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社會服務力、支撐區域經濟發展和貫徹高素質創新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唯一選擇。但從大多數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現狀來看,基本上仍是采用與本科院校相仿的金字塔狀的直線職能式組織結構,校企合作僅僅是其中的一個職能部門或者崗位,其他的部門甚至院系專業都沒有相應匹配的崗位和職能,因此其對外交流溝通以及對內協調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難以有效適應產教融合新形勢下企業的合作需求。
從運行機制上來看,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建立起開展校企合作的相關制度體系,專業與專業、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困難,組織協同機制運行不暢,導致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從而嚴重影響合作的深度和效度。為了適應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的變化,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推進自身的組織變革,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起適應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以滿足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需要。
組織權變理論認為,任何組織的結構和職能必須以組織所處的外部或內部的許多環境因素為基礎,并依基礎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組織對環境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協同理論則告訴我們,系統能否發揮協同效應是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或組成部分的協同作用決定的,協同得好,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就好。如果一個管理系統內部,人、組織、環境等各子系統內部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圍繞目標齊心協力地運作,那么就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
為了適應國家的高質量經濟發展戰略和深化產教融合政策,高職院校應將變革之劍刺向組織機構,其組織結構要能從整體上凸顯職業教育跨界建構的特征,高職院校組織結構與普通大學有著它的特殊性,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以促進就業為導向,與工、商界建立緊密的耦合關系,打破現階段高職院校“學校——系部——教研室”的線性組織框架和按不同業務集合可分為黨群、校務、教學、科研、人事、學生、財務、后勤等職能管理部門的組織結構。對接企業按照生產經營流程構建組織結構,對接企業需求培養技術技能,對接產教融合政策深化校企合作,對接產業結構調整專業群結構,同時在制度的建立上盡可能地調動各部門、各專業的組織協同功能,整合資源,降低內耗,提高所有相關人員參與校企合作、服務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因此,高職院校在適應政策環境和經濟環境時進行組織變革時應把握三個原則:
在新時代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課程開發、技術培訓、技術研發等方面,不同的合作領域和模式對于學校的資源整合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是否能夠得以持續深入地開展,前提是校企雙方的資源互補和利益共享,但更多的決定因素卻是企業和學校各自資源整合的能力,換句話說,協同能力更多地決定了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權變性是高職院校組織結構變革不僅適應區域經濟環境和技術環境的變化,而且要依據學校自身的優勢和歷史沉淀,在組織結構變革上體現差異性、獨特性、地方性和區域性等核心競爭力要素,實現差異發展。
系統性是指高職院校組織結構所涉及的層級結構、二級單位劃分、二級單位組織邊界、二級單位責權分配、內部協調機制五個核心環節的變革需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設計和實施。
嚴格依照高職院校組織結構變革跨界性原則,建立和完善具有職教特色的組織結構頂層設計,其中決策層非常關鍵。構建行業、企業等多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高職院校理事會,實現多元主體共同治理、共同育人的辦學模式,在學院的重大決策上實現產教聯盟,從而為深化產教融合構建了戰略保障。
高校組織結構形式主要有直線職能式、事業部式和矩陣式三種結構。傳統的金字塔組織結構是目前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和學校管理制度的基礎,其基本核心是單向聯系、垂直管理,行政權威得到了貫徹,但條塊分割很難使產教融合在教學基層推行實施。
高職院校重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有利于及時響應產業變化迅速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有利于激發專業教師創造精神聚焦應用技術創新,有利于尊重一線教學科研機構自主權,積極發展跨專業教學和應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有利于打破高職院校二級學院行政化管理的格局,建立以課程開發和應用技術推廣為核心的績效激勵制度。
基于“互聯網+教育”探索和實踐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服務理念,在扁平化的互聯網化的環境中變革高職院校組織結構和再造管理流程,提升產教融合深度和效率。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數據是最重要的資源,圍繞大數據優化和再造管理流程已經成為提升現代高職院校組織能力的不二選擇。
建立CRP(校園資源管理計劃)“精準”管理體系,把教學、學生、后勤、安全、技術服務、社會培訓、人事、財務和資產各個業務系統的數據集成和融合,通過信息化手段把校企資源、合作項目、管理流程、管理標準和協同方法等要素固化到信息系統中,從而實現了內控體系精細化、程序化、透明化、常態化和規范化,節約了辦學成本,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基于應用流程和技術項目驅動理念深化產教融合,有利于跨專業的技術服務和培訓管理,助推學院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