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章高亮
(1.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2.江西五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黨的十九大以來,人本理念成為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2020年棚戶區改造任務要求基本完成。目前贛州市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改造,應當從有機更新的視角進行分析研究,通過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來探索改造規劃思路并提高執行力,最終實現中心城區的整體風貌重構以及轉化經濟動能。
棚戶區處于贛州市的中心地帶,曾是本市歷史文化核心所在。雖然中心城區的棚戶區亟待改造,但是改造工作非常的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實施難度相對較大。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所在地曾是本市文化區開發以及建設的核心區域,其具有承載重以及站位高和影響大等特點,而且規劃上涉及到多個單位和部門。中心城區的改造系統性非常強,涉及到財政、發改、規劃、人防、土地、建設以及教育和水電暖等多行業和領域,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難度較大,而且責任重。從組織架構上來看,各部門之間若不能協調一致,統一管理,即便進行了強制性改造,也難以有效適應后期的開發管理要求。
棚戶區處于贛州市的中心區域,原來的建設密度相對大,而且道路、綠化帶,以及各種商鋪和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的遺址等因素影響,導致原地構建安置房的容積率相對較低,而且成本費用比較高。比如,棚戶區改造安置項目,因日照問題而導致安置房的容積率不足3.0,較之原規劃目標減少了30%以上,安置成本大大增加。此外,由于區域范圍內缺少安置用地,加之中心城區具有較大的承載力,因此征收安置房建設用地迫切需要外遷。迫于現狀,道路、學校以及醫院和水電暖等基礎設施不能及時建設和供應,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被安置群眾產生抵觸情,不利于社會穩定。
基于以上對現階段贛州市棚戶區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兩個主要問題分析,應當立足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重點保護中心城區的文化街區,從空間格局、肌理以及風貌和各類建筑與環境要素等方面入手。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改造規劃在評估基礎之上應當充分考慮保護對象的差異,并且針對性地采用多種分類保護以及改造方式和方法進行修繕、保留以及改善和改造,以滿足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必要時,建議增加適量的配套設施以及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適度外遷人口,以此來降低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改善環境條件。
歷史地段應當給予重視和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在中心城區的重要歷史地段,應當參照文化街區重點保護的要求進行規劃改造,確保其整體格局以及歷史風貌與文化肌理;既要保護文物建筑、傳統風貌,又要對部分用地進行適當調整,優化棚戶區的空間環境條件,適當增加一些公共性的服務設施。同時,采用分類保護以及針對性整治的措施,做好人口容量控制以及回遷戶住房安置工作。
對于普通的城市風貌區,建議對其進行徹底改造。從贛州市中心城區的現狀來看,普通的風貌區已經被各類現代建筑緊緊的圍合起來,而且建筑密度比較大,很多房屋處于危舊狀態,基本配套設施不齊全。對此,應當優化整合功能,對用地性質就行改變,統籌安排公共設施。拆遷群眾的住房安置,應當采用實物加貨幣的方式,引導中心城區的人口合理外遷。
根本贛州市中心城區的現狀,在規劃該種過程中應當結合地塊空間布局情況,盡可能摒棄以往就地平衡的改造理念和模式,立足于土地空間的整合,在存量空間改造過程中盡可能發揮功能織補作用。1.公共設施。以服務半徑以及人均指標為基礎,適當建造各類小型的菜場、學校以及醫療服務機構和社區管理中心等;2.交通設施。在中心區改造規劃過程中,應當將傳統的斷頭路打通,然后建立中心城區巷路微循環,根據需要適當增設停車位置和快速通道,以此來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出行交通條件;3.公園綠地。采用“見縫補綠”的思路,加強公園綠地建設,確保300-500米的出行距離內能夠見到綠色;4.文化、商業以及旅游功能的完善。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改造過程中,應當復合與更新功能,在改造規劃過程中融入文化、商業以及現代旅游等功能,并且有效融合傳統文化以及現代商業功能,從而有利于歷史文化的傳承。
贛州市中心城區的棚戶區改造規劃過程中,應當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拆遷補償市場化,二是群眾安置人性化。正如上文所述,在安置過程中采用貨幣補償與實物安置相結合的模式。就貨幣補償模式而言,在棚戶區調查摸底、尊重拆遷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鼓勵國有土地上私產房被征收人選擇貨幣補償方式,然后以市場評估價標準拆遷戶進行合理補償,其標準不低于同類地段購買同面積普通商品房的市場價格。同時,政府應當根本本市情況積極搭建群眾自主購買商品房平臺,并且為群眾提供房源、優惠價格等信息,為群眾提供交易手續集中辦理以及房貸服務。
總而言之,贛州市中心區的棚戶區改造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在尊重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創新思路,這樣才能使棚戶區改造工作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