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泥
(1、河北科技大學 050018;2、河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050500)
目前行政管理制度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結合我國實踐經驗行政管理制度是指我國行政管理機構根據國家政策確定的行政管理規章、流程、權限以及人員安排的總稱。行政管理制度反映著國家政體,也是國家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對于行政管理制度的內涵也不斷地予以補充和完善,結合新時代的要求,深化我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以便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上的作用,從而推動我國社會的健康發展。
從時間節點上,我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率先推動了我國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鄧小平指出制度是根本的決定因素,借鑒了前蘇聯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在組織制度和運行制度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突破。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已經不適用于我國的發展情況,結合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容,我國在行政管理制度上予以了創新,減少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干預和影響,確立了宏觀調控與社會管理服務等模式,實現了市場與社會管理之間的有效平衡。第三階段,2000年之后。我國在1999年頒布并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標志著我國在邁入新紀元后,行政管理制度也發生了變化,強化了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強了標準化、公開化的制度建設,實現了行政管理的有法可依。
從改革內容上,我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歷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主要是從計劃經濟制度轉向市場經濟制度下,行政管理制度所產生的系列變化,為了能夠更好的配合經濟發展的需求,行政管理制度對人員職務進行了優化,廢除了終身制度,并轉變了政府的職能。
實現了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過去行政管理工作難做,工作缺乏積極性,運轉效率過慢,在改革中,圍繞著“兩個積極性”做出調整,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引入了激勵措施、監督機制等,加強了與外界的溝通。
行政管理制度實現了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行政管理制度下的執法活動不再是管制,而是服務,服務于經濟發展,服務于社會大眾。
圍繞著以推動經濟穩定發展,促進社會長治久安為目標,我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在當下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過于繁瑣和集中的行政審批制度造成了社會運轉效率較慢,且給行政部門帶來了工作難度,過于集中也容易影響權限平衡。對此,我國以更加開放的審批制度來滿足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簡政放權,減少制度對于創業發展的禁錮。
PPP模式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資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為城鎮化建設融資提供了新的渠道,PPP模式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實現了市場功能與政府引導方面的強化,但是在行政資源與市場資源平衡與協調上仍然缺乏實踐經驗,這也是我國需要當前加強PPP模式的運作制度保障的重要原因。
商事制度改革對于市場主體的進入、退出及交易等行為做出了規范,強化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服務功能,如當前推出的“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等規定,就極大程度方便了市場主體的行為,也促進了市場發展的活力。第三方評估制度的引入。針對行政管理主體的績效考核決定著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也是推動制度化創新的重要內容。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實現了評估的專業性與透明化發展,能夠與政府等部門開展的內部審查活動相結合,以便于更加快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效率。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總體方向是實現行政部門與社會之間的有效聯系,加快國家的現代化治理,營造出健康、綠色、和諧的社會環境。因此,我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在后續的發展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我國已經進入到了數據信息化時代,利用大數據能夠實現管理與決策上的有效創新,但是目前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對于大數據的應用還存在諸多的完善之處,在后續的發展上應當集中于信息化建設,提高國家治理的效率。
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我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生態發展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下,在開展經濟活動與行政管理活動要考慮生態建設的內容,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并促進市場的綠色化發展。
綜上所述,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在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配置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要求了必須要堅定黨和國家的領導,加強現代化建設,融合創新精神,不斷挖掘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改革內容,以此來逐步推動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便于行政管理主體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