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桂瓊
作為基層新聞工作者,筆者所接觸的人和事件都是受區域限制的,思維的廣度﹑深度也是有限的,但在近二十年的新聞采編過程中,自己對業務能提升也作了不少思考,下面筆者將簡單地說明自己的一些淺顯的認識。
在新聞工作者應當具備的諸多基本素質中,宏觀意識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宏觀意識這個詞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從大的方面或者從全局看問題。另一個解釋則是:按照事物本來的相互關系或者相對重要性來觀察或認識事物[1]。而不論哪一個解釋,它都要求新聞工作者視野開闊,眼光遠大,而且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縱橫馳騁的思考能力和深邃精微的分析本領。眼光短淺﹑視野狹窄﹑思維呆滯﹑孤陋寡聞者,不宜從事新聞工作。
由此看來,宏觀意識確實是新聞記者素養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缺乏宏觀意識會使人無法判斷事件的價值或重要性,或者即便認識到了也難以正確反映這種價值或重要性。
宏觀意識要求記者不僅對所報道的事物本身有準確的理解,而且對相關的可資對比的事物有相當準確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恰如其分地反映所報道事件的真正價值與重要性,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受眾通過我們的報道,準確地了解或把握它的價值。筆者常常看到有關科學技術或創造發明的報道中有這樣的注腳:在我們沒有航母﹑沒有大飛機的歲月中,其實我們的圓珠筆尖從材料到設備也都同樣是靠進口,無法自主生產!這樣的背景說明能使受眾看出所報道的事物的價值與意義。增加這樣的背景就表明記者具有宏觀意識,并且懂得應當反映本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相互關系或相對重要性。
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尤其是縣(區)新聞工作者的報道中,最大的通病就是缺乏宏觀意識。許多記者往往只把眼光局限于所報道的事物本身,把它們看作孤立的事物,而不善于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縱橫聯系,不善于把報道的事物同一般人有所了解的參照物或客觀的衡量標準相對照。結果就是:新聞報道不免陷于平淡﹑膚淺﹑簡單﹑孤立(或者說與其他事物互不關聯)的狀態,新聞的價值與意義也就大受影響。請看下面這條由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廣播電視臺記者2018年1月3日采寫的消息《江川開漁節榮獲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
日前,經國家農業部認定江川開漁節榮獲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助推江川漁文化走向全國。
說起魚米之鄉,不禁讓人想到江南江河縱橫的景象,說起高原魚米之鄉,那就不得不說一說咱們的江川。江川區位于云南省中部,水資源極為豐富,漁業面積達16.2萬畝,豐富的水資源孕育了豐富的土著魚類資源,尤以江川大頭鯉和抗浪魚聞名。江川素有“滇國故里”“高原水鄉”“魚米之鄉”的美譽,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秀麗。自2005年第一屆開漁節舉辦以來,開漁節已經成為江川向外宣傳的名片,是展現江川的城市形象﹑文化魅力﹑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期待的喜慶節日。
開漁節獲獎,離不開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離不開區委區政府的正確引領。年年開漁節,全區群眾都積極參與,形成了“千舟竟發﹑萬人捕魚﹑家家買魚﹑人人嘗魚”的壯觀場面。此次獲獎,提升了江川開漁節的品牌度和影響力,將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到江川與我區群眾共度開漁節,促進漁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助力我區經濟繁榮。
全國示范性節慶很多,就拿開漁節來說,吉林省的查干湖冬捕也是聞名中外,查干湖冬捕雖有其獨特性﹑歷史延續和傳承,但是我們星云湖開漁節也有獨特性和民俗性,采寫這個報告的記者即沒有縱向的對比,也沒有橫向比較,更沒有相關的背景材料,無法表明事物的來龍去脈,讓江川區以外的人看這個報道的時候,不明白江川開漁節榮獲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有何重要意義。在縣(區)級廣播電視臺,這種事例不勝枚舉。
還有,在縣(區)級廣播電視臺,許多報道只告訴人們事物本身是好是壞,卻不說明這個事物是在什么背景下,同什么相比較是好是壞。如果說更好,比什么更好?最好,在哪些事物中最好?在哪個范圍最好?是本村﹑本縣(區)﹑本省﹑全國還是全世界?如果記者說不出這個事物之所以好的原因,那么受眾又憑什么相信其所作的判斷?這只能說明記者在處理稿件時,不善于從本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相互關系和相對重要性來考察事物,也就是說缺乏宏觀意識。
既然如此,怎樣才能具備宏觀意識,又怎樣才能從事物的相互關系中對它們加以考察呢?筆者的看法是,首先應當正確確定事物的位置,其中包括我們自己作為新聞傳播者的位置。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正確確定所報道的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相對關系以及各個事物的相對重要性。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定位”。
但是,“定位”的確切含義是什么?通過查閱資料,以及筆者的總結,得出其含義:確定事物在某個特定空間中的具體位置,以及它同相關事物的相對位置。由于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第四維是時間)的空間中,事物本身的位置當然就不僅同地理上空間有關系,而且同時間有關系。例如,在講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定位時,就不能不考慮時間的因素。換句話說,當提到中國的經濟發展這個概念的時候,必須確定這個概念的時間范疇,是解放前﹑解放后還是近幾年,或者是當前飛速發展的時期。如果不首先確定時間范疇,就可能會造成理解錯誤。
在多年的新聞采編實踐中,筆者發現對事物進行“定位”最大的好處是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事物,更不會模糊群眾的認識。在我們所處的縣(區)中,某些領域﹑某些人確實取得了驕人成績,值得大書一筆,但是如果記者不作橫縱向的對比,不同外縣﹑外省﹑全國比,就會出現盲目傳﹑新聞虛夸渲染的弊病。
那么,在新聞報道上應當怎樣“定位”?用傳播學的術語來說,應當首先定位新聞的傳播者﹑新聞傳播的內容和新聞傳播的對象(亦即受眾)。按照傳播學的理論,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對象三者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也就是說,這三個因素之間必須和諧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也就是說,新聞傳播機構應當按照新聞規律,運用新聞手法將新聞信息傳播給受眾。接下來,筆者主要探討怎樣定位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對象。
首先,對新聞傳播者定位,即對廣播電視臺﹑報社﹑通訊社﹑新媒體定位。我國的新聞媒介,包括新媒體都是黨﹑國家﹑人民的耳目喉舌。所以,新聞工作者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服務于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中國夢。所以,對新聞傳播者的定位是:宣傳﹑報道﹑教育﹑交流﹑服務﹑娛樂。根據黨的方針,我國新聞媒介在業務上應當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全面宣傳報道我國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等各領域取得的成績。
其次,我們既然是新聞從業人員,就必須按照新聞的客觀規律行事。在報道中,應充分運用一切新聞采寫的手段與技巧,使報道能為一般受眾接受。不論我們在宣傳的目的性上有多么的強烈﹑鮮明,在采寫新聞稿件時都要符合規律,包括及時準確﹑鮮明生動﹑客觀平衡﹑明白易懂﹑實事求是等,切忌主觀臆斷﹑渲染浮夸﹑強加于人。近些年來,由于互聯網的崛起,微信﹑微博﹑各種手機APP等種種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的傳播空前迅捷。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的角逐中,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唯有在采訪報道上下功夫,更多地走進群眾和一線,在寫作上下功夫,找準定位,方可在競爭中突顯優勢。
再次,應當為所報道的事物定位,也就是要確定它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的位置,并且同相關的事物作比較,以判明它的高下優劣﹑獨特之處﹑價值究竟如何,這個事物新在哪里,關于它曾經報道過些什么,還有哪些沒有報道過,人們對它關心或感興趣之處在哪兒,還有哪些沒有報道過,人們對它關心感興趣之處何在等,并據以掌握報道的分寸。譬如,縣級媒體的記者有必要對所處區域的歷史文化﹑社會地理﹑人情風俗﹑傳統習俗﹑社會經濟﹑民生及科技等各領域的優勢﹑劣勢等都有深而廣的了解,還要對采訪報道的內容進行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這樣才不會在報道中暴露出無知。
最后,還應當為報道的對象亦即受眾定位,也就是要判明他們的立場觀點﹑文化素質﹑愛好興趣﹑接受能力以及他們對待各種事物的態度等,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這一點直接影響報道的效果,不可不認真對待[3]。例如,在某項改革措施或科研成果的時候,如果對象是專業人員,媒介是行業報刊,那么稿件就可以寫得專業性強一些,專門術語多一些也無妨。如果對象是一般群眾,稿件就必須通俗易懂,而且要從他們關心的角度入手。以縣級臺記者為例,如果傳播的區域擴大到全省﹑全國,就要多增加背景,同時報道的角度﹑手法等也要作相應調整。
客觀世界極其復雜,不能對它采取簡單化的態度。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準確把握大局,從縱向與橫向﹑時間與空間﹑歷史與地理等諸多方面,以宏觀的意識審視世界,掌握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各個事物的相對重要性,這樣才能成為縱覽天下大事并準確地加以報道的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周立方.新聞寫作弊病剖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2]雷躍捷.新聞理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3]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