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 重慶 400000)
隨著當下社會的迅速轉型與發展,新媒體對于人們的意義越來越重大,從起初的促進工作效率到當下無處不在的應用,其發展與人們對它的需求程度是成正比的,新媒體應用的廣泛傳播推動了人們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簡單化、科學化和人性化,反之,人們對新媒體的依賴也進一步推動了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媒體在過去的社會發展方向中一直充當視覺介質的角色,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其化身成圖片廣告、電視手機、封面畫展等展現形式,悄無聲息占據了人們生活的主流方式,人們越來越傾向于視覺化閱讀。這種視覺化的閱讀不僅避免了枯燥乏味,還解決了攜帶不方便等問題,迎合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各大媒體都開始不斷挖掘新媒體的潛力,從寫作技巧上促進了新聞寫作傳播的發展進步。
新媒體進入人們生活之后,其發展步伐從未停歇。80年代初期,社會進入改革開放的重要階段,信息傳播事業迅速崛起,直到90年代初期,全球變成了信息化全通時代,各大技術媒介接踵而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新媒體的發展基礎。進入20世紀以來,人們通過各種信息途徑和渠道了解視覺化信息,并且自主將文字、圖像和聲音有機結合在一起,從各個方面的更新換代提升人們了解信息的途徑。紙媒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都在追溯過去傳統的新聞語言技巧,沒有看到全新的發展時期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傳播途徑,于是開始通過刺激視覺來滿足消費者。
有人的地方必然有信息傳播,這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在此,媒介所擔任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報紙是視覺效果的發展結果,廣播是聽覺的延伸,電視和互聯網是視覺的更新標志,而與視覺、嗅覺和觸覺相比較,視覺更能夠將信息快速高效地傳達到人們思想中去,給受眾帶來的感官體驗更是其他介質無法代替的,這就要求電子媒體能夠在內容上彰顯出更加鮮明的一面,使受眾更樂于接納。
信息快餐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更加習慣快速簡約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也更注重體驗與內心的直觀感受,每個人都希望忙碌之余能夠在簡短時間內得到良好的閱讀體驗,受眾對于圖片和視頻的熱愛和感興趣程度勝過其他傳播方式,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新媒體信息傳播更應該力求創新與實踐。
縱觀我國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新聞傳播的效率和發展速度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還從很多方面體現出當下媒體寫作道路的順暢程度。媒體在信息碎片化時代一直處于摸索和改良中,現場短新聞是所有人熟知的報道形式,記者將繁瑣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用簡短的語言串連成有邏輯性且交代清晰的報道,讓人們快速了解新聞真相,與此同時,深度報道讓人們養成關注生活和社會的習慣,這就涉及到新聞語言應用的藝術。新聞記者在寫作過程中,通過融入流行元素或焦點拉近讀者與寫者之間的距離,新聞寫作工作越來越要求記者通過增強知識儲備達成良好的傳播效果。
目前,新聞傳播與寫作中存在著一些普遍的問題。首先,新聞記者與編輯過于拘泥于傳統而死板的寫作格式,而視覺化新聞在固定模板上沒有過多要求,只求跟隨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都是有定向思維的,即使從事高要求的工作行業,往往也會出現經驗主義錯誤,在影響創新效果的同時,與新時代的發展目標越來越遠。新聞中,關于經驗的內容很少會引起受眾的注意,只有挖空心思的金句子才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這種發散性思維是在不斷發現與探索中尋求最有營養和價值的新聞題材,存在的問題就是缺乏細節。視覺化新聞作品,不僅要求讀者與記者能夠進行心靈交流與情感溝通,更要給作品賦予生命,使新聞作品立體且有形象感,而大部分新聞報道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是簡單地交代時間、地點和人物,其內容不能打動人心產生共鳴,導致讀者失去興趣、作品過于空洞。
在構建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組織語言和斷句是基本功底,在進行新聞寫作的過程中,其視覺化的效果和靈活程度決定了其是否能夠把一個新聞事件交代清楚,是否能夠做到通過發揮文字的藝術來塑造良好的畫面感。
一篇有思維拓展性的報道一定是具備良好語言特色的,這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元素,能夠給讀者帶來真實的閱讀體驗,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課題。
在傳統的新聞寫作過程中,要想將一件事情清晰準確表達出來,首先應該保證結果的真實性,其次應該將一種定性空間賦予這個新聞作品,一個富有感情色彩的文章才是優秀的新聞作品,只有發自內心的思維寫作模式才能夠幫助讀者重現當時的情景,讓讀者自己辨別出文字與現場的真實距離。
與靜態事物相比,相對動態的事物更有吸引力,更能夠引起大眾的關注和好奇心,新聞寫作中描繪細節的詞語,就是巧妙地將動態與靜態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轉變事物闡述方式來呈現真實感和現場感,新聞記者不僅要最大程度地還原現實,還應該將視覺效果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描繪事件當事人時,應該將其一言一行都進行深層次的刻畫,只有樹立起鮮明獨立的形象,才能夠讓這個新聞變得靈活。比如說,敘寫“他慢慢走到起點,并且不斷向后退縮,直到經過很長一段距離之后,縱身一躍,跑到終點”時,記者應該運用一系列動詞進行串聯,使表達方式更具有連貫性,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這才是好作品的體現。
新聞寫作的語言技巧很多,包括新聞作品的標題不受局限、導語概括凝練、對話使用效果的豐富、語言富于創新性等。紙質媒體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文藝與圖畫并存的效果,其中還包括了版式安排技巧等因素。
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不僅在于闡述,更在于表達,一篇優秀簡明的文學作品展現在讀者面前,既有情節需要又有故事概括,只有用這種認真的敘述態度制作新聞,才是良心作品,而如何將新聞報道表達得更戲劇化、豐富化,讓讀者感受到濃郁的人情味,這是需要反復斟酌和考量的課題。比如,報道大地震這種災難性實況新聞的時候,記者捕捉的畫面應該與新聞作品的情感色彩有機融合在一起,使現場每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和鮮明形象清晰起來,讓讀者看到以后能夠有畫面感,能夠與災區人民共患難,這才是好的新聞作品。
綜上所述,視覺化新聞傳播已成當下新聞傳播的主流,在新聞寫作方面,媒體不僅需要轉型和創新,更應該善于使用新鮮的特色性語言實現視覺傳播,這是市場的必然選擇和要求,也是滿足大眾需求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