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琳
廣播類APP是移動終端的發展和普及而應運而生的一種創新性產品,受眾從最初對廣播這種傳統接收信息方式的減少或依舊使用調頻方式接收廣播的行為,逐漸變為嘗試接受并使用到最后完全取代傳統方式,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傳播學理論中創新擴散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杰斯提出了創新擴散理論,他認為早期采用創新者很少,但隨著創新的擴散會呈現出迅速上升的趨勢直至飽和,到達飽和后發展速度再次緩慢。同時,羅杰斯還提出創新擴散因素,包括創新的相對優越性、兼容性、復雜性、可試驗性、可觀察性以及思維可變性[1]。廣播類APP也包含以上因素。
廣播類APP相比傳統廣播有所不同,廣播作為三大傳統媒體之一,在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終端快速發展的今天,廣播這種傳播媒介已經無法滿足現在人群的需求,廣播類APP針對傳統廣播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改進,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
傳統的廣播有固定播出時間。廣播類APP不同于傳統廣播線性、單向的傳播,《喜馬拉雅FM》的用戶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喜好選擇音頻。同時,廣播類APP突破了傳統廣播發射頻率信號覆蓋范圍相對較小的局限,用戶可以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廣播資源。
《喜馬拉雅FM》在節目制作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上傳自己已經制作好的節目,另一種是通過《喜馬拉雅FM》客戶端的錄音功能進行節目制作。
廣播類APP在有網絡覆蓋的環境下可輕松完成節目的實時發布,繞過傳統廣播依靠無線電波信號傳輸的一系列復雜過程。這種高效簡單的節目發布方式被越來越多用戶使用,廣播APP平臺上的節目數量和內容也愈加豐富。
與傳統廣播相比,廣播類APP最大的優勢是用戶可以自主選擇節目。不受地域和條件限制的多元化節目擴大了受眾的選擇空間。同時,廣播APP會根據用戶的日常喜好向用戶推薦節目資源,降低用戶節目選擇的時間成本[2]。
傳統廣播通過聽眾熱線、聽眾來電的方式,在直播過程中與聽眾進行互動,而這種方式在數量上和參與度上都不及廣播類APP受眾反饋方式的便捷性和互動性。廣播類APP依托多樣化的媒介終端突破了傳統廣播的局限,廣播類APP可以直接在APP中進行評論、收藏和轉發,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內容和平臺的擴散力。同時,節目制作用戶可以直觀通過評論了解受眾的反饋,并根據APP中的評論內容調整節目。
廣播類APP的出現本身是因為傳統廣播無法滿足受眾隨時隨地聽廣播的需要,相比傳統廣播,廣播類APP內容更加豐富。在這些基礎上,廣播類APP針對用戶的需求和移動終端的技術支持而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廣播類APP也考慮了受眾使用傳統廣播的習慣和經驗。《喜馬拉雅FM》APP根據廣播節目內容本身進行了劃分,把節目資源分為相聲評書、有聲讀物、少兒頻道、音樂頻道等,盡可能與傳統廣播電臺劃分一致。
使用者對創新的理解和運用的難易程度,創新的復雜程度和擴散速度呈正相關關系。廣播類APP與傳統廣播相比,有幾個明顯優勢。
《喜馬拉雅FM》上傳音頻的快捷自主方式,鼓勵愿意分享聲音作品的用戶積極上傳。與傳統廣播相比,用戶不需要專業的職業素養和知識就能完成自己的“主播”夢。
傳統廣播依托于廣播臺的專業發射設備,設備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必須由專業的工作人員進行操作。而《喜馬拉雅FM》不依靠廣播發射設備,鼓勵全民參與將廣播傳播的中心化擴散開來。
傳播廣播臺會定期收集聽眾反饋,這種反饋方式呈傘狀,具有延時性和低互動性。而《喜馬拉雅FM》平臺中評論,轉發等方式使聽眾可以及時反饋并與節目制作人進行互動,整個反饋過程呈現網狀[3]。
廣播類APP在節目制作的可試驗性明顯優于傳統廣播。在廣播類APP中,用戶可以即時對廣播內容進行反饋,提出建議,節目制作用戶也及時接收反饋,并更改接下來節目的內容和細節。同時,節目制作用戶可以直接根據用戶的喜好進行節目內容選擇。
創新的可觀察性和擴散速度呈正相關性。廣播類APP積極邀請普通用戶進行節目制作和發表,也將網絡上熱門的脫口秀、綜藝節目、電視劇的制作方進行合作,將這些眾多的熱門節目制作成廣播,同時,《喜馬拉雅FM》還邀請很多熱門的傳統廣播電臺主播入駐平臺[4]。
思維可變性,是指在規定的思維模式下不可能有的創新成果。作為一款主要依托于手機這種移動終端的APP,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廣播類APP放棄了開車用戶的這一受眾群體。但《喜馬拉雅FM》就為這一受眾群體專門推出了“喜馬拉雅隨車聽”,結合這一類受眾的特點,“喜馬拉雅隨車聽”有音樂播放、車載充電、智能導航、FM調頻、客戶端同步的幾大功能。另外,以《喜馬拉雅FM》作為平臺,深度捆綁APP的所有節目,同時兼容QQ音樂、天天動聽、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百度音樂、酷我音樂、多米音樂等音樂播放器。這不僅解決了移動終端在眾多開車用戶行駛途中無法自如使用的問題,而且大大拓展了傳統車載廣播的使用范圍。
參考文獻:
[1]雷特·羅杰斯.創新的擴散[M].辛欣,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2]董華一.從《考拉FM》透視定制廣播現狀及發展趨勢扣].長春:吉林大學,2014.
[3]郭紅慶.自媒體化網絡廣播電臺"吉傳播"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4]金珠.媒介飄合時代廣播媒體發展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5]陳菲.我國手機廣播運營及發展策略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1.
[6]朱佑龍.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廣播新聞發展困境與突破[D].鄭州: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