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琦
中國的真人秀節目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直到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出現,才真正把真人秀這一概念傳遞到尋常百姓家。之后十年的時間里,真人秀節目呈一路看漲的趨勢,成為當下最重要的節目形態之一。
隨著國內公共媒體的發展與公眾審美情趣的變化,十年間真人秀節目在中國的變化有著可循的方向性和變化規律。節目類型上,由早期的才藝展示秀轉變為生存體驗秀;參與人物由原本的草根素人轉變為各界明星;真人秀節目的模式引進也從模仿歐美到大規模的學習同屬東方文化圈的韓國。在“真實”與“秀”的情節設置上,由早年的張揚個性、體現真我逐步轉變為規模龐大的編劇團隊。隨著媒介生態環境、受眾群體的變化,以及制播分離制度的逐漸成熟,電視媒體漸漸走下神壇,網臺合作已成常態,而且,更大的網絡原創真人秀節目已走上了新媒體節目的舞臺。目前,內地真人秀,以符合東方人群審美文化及媒介生態變化為基礎,正沿著明星化、精細化、劇情化的情感體驗路線,進行著自我探索與革新。
十余年來,我國真人秀節目數量呈井噴之勢,質量卻不盡如人意,現象級節目屈指可數。周五晚作為真人秀的黃金檔,幾乎所有的省級衛視媒體都推出了本臺的真人秀節目,但能被觀眾選擇收視的卻十分集中。2015年8月10日-8月16日CSM50城收視率一周綜藝節目排行榜顯示: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4》第五期,收視率5.137%,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3》,收視率2.625%;絕大部分真人秀節目收視率都沒有破1,而2005年《超級女生》的平均收視率為8.54%。
眾多的真人秀節目之所以收視率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同質化現象嚴重,缺少獨特性。長期以來,“抄襲”“山寨”等詞在電視節目創作過程中不斷被提及,作為觀眾,也經常在一段時間內,被相似度極高的真人秀節目所迷惑。在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最火爆的歌唱選秀熱階段,湖南衛視的《中國最強音》、東方衛視的《中國夢想秀》、山東衛視的《中國星力量》等一批素人歌唱選秀節目紛紛上馬,缺少各自節目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導致節目的品質欠佳。近幾年,真人秀的“版權之爭”愈演愈烈,如何在引進版權后找到更適合中國土壤的節目切入口,即本土化角度才應是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我國關注度較高的真人秀節目細數起來,版權幾乎都不是原創性的。由于政策性影響及節目制作團隊水平的進步,我國真人秀節目已從版權購買到共同開發,打開了真人秀新階段。但如何進行深度合作,不斷提高中方制作團隊的參與意識及創新性是我們應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同時,原創性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詞語,在真人秀節目版權之爭激烈的當下,有特色的原創性節目特別需要品質的保護,優秀原創季播真人秀的持續性更應進一步得到重視。例如,目前正在播出的最初并不被看好的原創真人秀《女神的新衣》,第二季改名為《女神新裝》。節目名字是被觀眾認識的第一張名片,在沒有必要的前提下,情緒的連貫性是認同的契機,為何更名,在目前已播出的節目中并沒有很好的解釋。《女神的新衣》第一季播出后,無論口碑還是收視,都得到了未曾預料的好評,特別是被譽為開創了媒介融合時代具有實質內容的傳統媒體節目新媒體化的T2O(TVto Online)模式,一度引發了“男人看女神,女人看衣服”的營銷話題。但第二季中,正在觀眾期待節目如何進一步開發它的原創性精神內核,即媒介融合優勢,該節目有所改變:舍棄上一季最具看點的與最大的網絡購物平臺天貓合作,增加網絡賣家數量,但實時多屏即時互動的有效性沒有了。雖然無論是節目制作方還是播出方的收益,對比第一季絕對是令人欣喜的,但從長遠來講,失去精神內核的原創性節目可能會失去特色、觀眾甚至更多。
在各頻道真人秀節目彼此競爭的同時,傳統電視媒體正在接受著新媒體的挑戰與沖擊。更好地適應新媒介生態環境,滿足不同受眾的收視習慣,網臺合作真人秀已經逐漸占據了多元的媒體屏幕。如騰訊視頻與東方衛視合作的《我們15個》,開創了網絡24小時直播+電視臺剪輯播出的新模式,第一階段騰訊視頻的總播放量突破1億,日均播放量超760萬,使受眾除習慣約定收視模式外,更有自主權地通過移動端實時關注互動,增加了節目的伴隨性和受眾粘合度,既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收視需求,又增強了真人秀節目的紀實性特征。
此外,除網臺合作的進一步加深,純網真人秀也成為真人秀節目新的趨勢。繼《我們15個》后,芒果TV推出了自制全時全景直播大型室內素人真人秀節目《完美假期》,這一純網形式打破了以往真人秀中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選手,并通過即時互動增加了受眾的參與感和情感依賴,真正與多屏互動的融合媒介生態環境相契合。同時,純網真人秀的另一個趨勢是大眾狂歡式真人秀娛樂模式的開啟。很多喜歡看國外原版真人秀的觀眾曾發現,在國外節目中最好看的矛盾沖突、人性窺私以及極致娛樂化在我們的電視屏幕上幾乎是看不到的,這與我國的電視媒體的生存環境、媒體制度等有直接關系,但網絡媒體環境則相對寬松,因此,一批自由度更高、娛樂化更突出的純網真人秀《偶滴歌神啊》《魅力野獸》等紛紛出現,且表現不俗。
到了2017年,對于真人秀節目而言,整體媒介環境發生了變化,自年初起,“限娛令”“加強版限娛令”“限童令”“限韓令”,以及針對網絡綜藝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舉措的出臺,讓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整體呈現出競技秀熱情衰減、脫口秀轉移陣地、生活秀逐漸興起的新趨勢,各電視平臺也不斷在“公益、文化、原創”政策的指導下,進行節目內容和形式創新以及新節目形態研發,其中,慢綜藝表現最為突出。不競爭、享生活,慢綜藝成為真人秀新寵。所謂“慢綜藝”,是隨著幾檔人氣真人秀節目的呈現而逐漸進入觀眾視野的一類新型真人秀節目,如湖南衛視《向往的生活》《中餐廳》,浙江衛視《親愛的客棧》《漂亮的房子》,東方衛視《青春旅社》等。
關于慢綜藝的概念,并未有明確的定義,更多的是與之前的競技性真人秀相對,不同于以往刻意的煽情互撕,強調的是節目內容的生活化呈現,制作的人文化表達,是現代人自然化生活態度的展示,是一種新的真人秀節目的制作理念。根據電視和網絡調查數據顯示,此類節目的主要受眾是30-40歲的年齡層受眾,所謂中生代人群,也是社會工作與生產勞動的主要群體。這一群體往往是當下生活壓力和社會焦慮表現集中的人群,而慢綜藝中的美麗風景、自由生活恰恰關照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缺失和精神上向往的部分。慢綜藝體現的是人的生活態度和處事方式,包含明星與素人。有人認為,在慢綜藝中充滿了明星元素,而明星自身的明星感與對日常生活場景的不適表現明顯,對節目環境具有疏離感,不夠自然,不能體現生活原生態,不夠治愈。但筆者認為,這種明星感與疏離感本身就是明星群體的身份特征之一,是日常生活中各類不同人群中的一種表現,這本身是合理的,同時把這一常態生活場景中與大眾的差異性作為節目內容表現之一,對于節目線索和節奏的設置以及與觀眾的情感關照都有新鮮感。
慢綜藝的創意也是源于韓國,展現的是相對獨立陌生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但與韓國版本強調的原生態純生活秀不同的是,我們的版本又借鑒了一些歐美戶外體驗秀中的元素,呈現出的是兼有生活體驗與商業經營雙重定位的節目形式。因此,在節目中產品植入的商業性體現較多,當然,節目播出后當地的旅游業經濟也被帶動。有人認為,慢綜藝節目是對其他國家同類節目的“借鑒式創新”,是我們自創節目的進步,但應注意的是當下同類節目扎堆出現,同質化現象較嚴重,且并未實現真正的原創綜藝。
十余年間,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媒介生態環境也在發生巨大變化。此外,當下網絡綜藝不斷發力,大制作、高投入帶動點擊率與話題性的雙贏,專業化、小眾化帶來了用戶的忠誠度和美譽度。盡管網絡綜藝在體量上還不能完全與電視綜藝比肩,但其在題材模式、內容技術、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創造力開始凸顯,成為新媒體用戶最青睞的節目類型。一檔真人秀節目想要保持其生命力,在尊重媒介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要有一個頗具特色的精神內核,并傳承下去。做好引進節目的本土化開發和打造具有魅力的原創性節目,是當下中國真人秀節目最應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謝耕耘,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永潔.電視真人秀節目核心價值的體現[J].新聞知識,2012(8).
[3]李星儒.真人秀節目:狂歡下的冷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
[4]騰訊視頻.我們15個:平頂之上[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6.
[5]李翔.電視真人秀體驗式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