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迪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廣泛的影響。作為社會信息的窗口,新聞編輯行業也不例外,大數據通過云計算的應用模式,對數據資源進行搜集、整合、交叉利用,為社會提供了更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與傳統數據庫相比,大數據在信息的容量、類型、儲存、分析、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優勢,它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方式,更加豐富的渠道,利用先進的科學手段和技術,快速獲得各種各樣的具有價值的信息,同時能夠及時接收到受眾的反饋,迅速評估信息的傳播范圍和使用價值[1]。在大數據時代的沖擊和影響下,新聞編輯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必須找出大數據的背景下新聞編輯的弊端,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不斷促進新聞編輯工作的良性健康發展。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新聞的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情況下,新聞編輯工作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新聞部門的采編工作處于相互分離的狀態,雖然這樣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兩個部門的獨立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出現對接和信息理解的失誤。有時,新聞的選取與發布間隔時間太長,或者兩個部門溝通不暢,工作意見分歧,會延遲信息的發布,嚴重影響新聞的時效性,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采集部門對信息的選取往往與編輯部門對信息的需求相分離,理念上的偏差、自身素養的高低、對新聞信息的敏感程度等各種各樣的因素,會使兩個部門在工作出現矛盾和摩擦,導致報道的新聞出現“四不像”的情況,造成雙方的不滿,影響整體的工作情緒和效率,不利于工作的積極穩步進行。
一些新聞編輯人員仍然受到傳統思想和固化模式的影響,報道片面、形式僵化、內容單一、效果不理想等,嚴重影響了新聞的多元化立體化發展。片面的思考維度和貧乏的內容影響了受眾的閱讀興趣,在報道的深度、內容的選擇、社會視角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欠缺。這些因素導致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缺乏先進的技術設備,在硬件設施和專業技術上的配置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的需求,對于數據的片面化分析將嚴重影響到大數據的合理應用,進而削弱新聞傳播效果,不利于新聞編輯工作的順利進行。
新聞編輯工作中的主體是對新聞進行編輯的工作人員。因此可以說,在新聞的發布與傳播過程中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從事新聞編輯工作人員的視角。但從新聞編輯現狀來看,從事新聞編輯的工作人員在看待一些熱點新聞時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主觀性,這就嚴重制約了新聞內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發展。
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傳統的搜集新聞素材的方式速度太慢,已經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想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利用大數據帶來的種種便利,不斷提升搜集新聞素材的速度,擴充新聞的題材,使新聞更加豐富多樣。為了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必須建立專業的渠道,通過網絡或者客戶端擴充新聞的來源,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報道獨家新聞,一方面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滿足用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夠提升新聞編輯的地位,促進新聞編輯的創新型發展。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網絡上的新聞紛繁復雜,信息的真實性有待考究,如果發布虛假新聞,會大大影響自身信譽,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編輯人員在搜集信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考察信息的來源,對信息進行嚴格審查和篩選,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向受眾傳遞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
在大數據背景下,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新聞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想要抵御新媒體的沖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和優化編輯方式,使其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新聞編輯不僅僅只是新聞的傳遞者,如果簡單地對新聞進行搜集、加工和傳播,會使新聞變得機械空洞,缺乏內容和靈魂。在大數據時代,新聞編輯不但要加強對信息的搜集和加工,還要經過理智的思考,對新聞背后隱藏的真相和涵義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分析,同時,為增加新聞的趣味性,最大程度地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必須堅持推進數據化,對新聞數據進行分析和排查,比較不同新聞的特點和優勢,為受眾提供滿足自身需求的新聞。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可以使用音頻、視頻、圖畫、表格等元素,刺激人們的感官,加深受眾的印象,也可以在新聞中增加不同行業的知識,比如心理學、藝術學、軍事學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增強新聞的宣傳效果。
新聞編輯者的文化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質量。為此,新聞編輯人員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多看書、多學習、多思考,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范圍,使自身的文化素養和知識面能夠循序漸進得到提升。新聞編輯者一定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關注民生,體恤民情,深入了解人們關心什么、想要什么,只有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上,才能使寫出來的報道深入人心,受到更多群體歡迎,獲得最佳的反饋。編輯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價值觀和整體文化取向,所以,一名好的新聞編輯者,一定要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職責,從宏觀角度出發,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納入自己的思維體系,不斷積累與創作,學會思考,開發自己的思維模式,用開放性的、辯證的、獨到的眼光看待問題。
傳統新聞媒體下,受眾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往往只簡單地接收來自新聞機構的信息傳達,是一種被動式的參與。在這種單向的傳播模式下,受眾與編輯者是相互分離的,編輯工作者不能得到受眾及時有效的反饋,不能傾聽到受眾的聲音,對受眾的需求和偏好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所以有時候新聞信息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而且單調的傳播模式會使受眾覺得厭煩,引發受眾的抵觸心理。大數據時代,新型多樣的網絡平臺為受眾及時表達自己的心聲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受眾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留言、評論、轉發等,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新聞發布者進行有效互動,促進信息的循環流通,保證新聞信息的科學性合理性。當前,一些電視和網絡節目都增設了掃二維碼領紅包、留言抽取獎品等環節,極大地調動了用戶的參與度,不僅促進了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還能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實現行業的持續型創新型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者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采編工作不能融合發展、新聞編輯工作形式單一、新聞編輯視角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等問題對新聞編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編輯人員想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技能、擴充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新聞的真實性、改善編輯方式、擴大新聞編輯的視角、注重與新聞受眾的交流,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手段,促進新聞編輯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楠.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途徑分析[J].記者搖籃,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