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藝融
“培養理論”是大眾傳播媒介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的現實觀和世界觀產生強大影響力的理論。由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博格在主持“暴力起因與防范委員會”時提出,最初研究電視效果與美國社會暴力及犯罪問題的關系、電視內容對人們認識社會現實的影響。該理論主要觀點是電視可以散布、穩定社會行為模式,而不是改變。大眾傳播媒介既有上層建筑屬性,也是階級性的輿論工具,促進了社會變革。
萬物皆媒的時代使人們不再依賴于從電視中獲取和感知信息,同時社會化媒體使受眾隨時隨地尋求碎片化的多元內容,傳統的電視內容傳播由固化走向離散化。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媒介使用方式和用戶體驗的變遷、傳播方式的變革,使得早期“培養理論”強調的電視對人們現實觀與社會觀的主流化作用需要重新審視。可以說,新媒體環境下“培養理論”正在弱化。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被細分為一個個虛擬社群,傳播者需精準把握細分的碎片社群,重視個性化需求才能形成價值認同,完成關系構建,但無數個碎片社群勢必有無數個性化定制,眾口難調下帶來的結果就是難以構建社會共識。同一篇新聞報道,基于用戶畫像而進行的機器算法形成個性化的千人日報分發給受眾時,被差異化后新聞報道在產生共識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再比如有的短視頻用戶社群關注一些搞笑雷人短視頻,有的短視頻用戶社群更多關注舞蹈音樂的酷炫感與潮流感,不同的用戶屬性決定其很難產生相同的價值認同。
傳統媒體時代電視話語權由少數精英所主導,構建信息高度中心化的世界,而技術賦權的受眾可以實現意見的自由表達和利益訴求的隨時釋放。一方面草根階層和新意見領袖可以不再被動地、儀式性地接收信息,而新媒體平臺匿名性與互動性的特點激發了受眾表達的欲望,意見結構趨于完整,去中心化生產、平等對話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分散而龐大的草根熱衷狂歡式的情感宣泄,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越來越多的抵抗。比如近年來網絡民粹主義的盛行,重大輿情中反權威反專家的聲音不斷出現,不斷消解著電視時代推崇官方權威尊重專家的主流價值。此前一些重大事件中,仇官仇富仇精英的議題不斷涌現,對主流意識形態造成沖擊。
“培養理論”關注的是長期條件下電視對人們認識現實和社會的影響,人們在無意識情況下接受電視構建的象征性現實的影響。而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發生變革,一方面雙向傳播下的受眾成為信息的產消者,可以隨時發布并獲取反饋,進行互動。當人們對部分領域的客觀現實認識存在盲區時,可以通過知乎、貼吧等提問,實現從被動接受電視的象征性現實到主動獲取他人的客觀現實經驗。
另一方面電視時代的內容需要經過提前拍攝、后期剪輯等復雜的流程,而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實時傳播,大大縮小了時空距離。比如網絡直播技術增加了社會流動性,多元信息的實時分享對電視時代傳播邊界進行了突破,不斷更新的信息流也使電視營造的長期培養進程被割裂。
自媒體、微博大V在輿情中的信息表達一般是對事件本身的評論與相關情緒的宣泄,而缺少事件新事實的挖掘與補充。而主流媒體的專業采訪人員利用大數據監測軟件,依托自身的“兩微一端”多媒體矩陣,秉持新聞人的專業素養,能夠挖掘呈現事實的深層次原因,還原事件真相。
互聯網時代的技術賦權,使得用戶UGC成為可能,由于傳播者媒介水平參差不齊、監管的缺位及受眾辨別虛假信息能力不高,導致虛假不良信息泛濫,網絡詐騙頻出,影響社會穩定。不良的網絡信息可以潛移默化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可以看到,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化與實時傳播的特點,使受眾能夠成為信息的產消者,進一步釋放意見,進行話語權博弈,與電視的主流聲音對抗,對電視長期的“培養理論”形成挑戰。但是也應該看到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接觸的大部分內容仍是虛擬現實。反轉新聞、假新聞、網絡民粹主義層出不窮,碎片化的聲音也難以完整地客觀展現。因而“培養理論”雖然在弱化,但仍然存在于網絡的各個角落中,其所具有的主流化作用仍以多元化的形式在發揮。
[1]胡遠珍.網絡媒體對公民意識的培養[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