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涵
在如今新舊媒體融合競爭的環境下,傳統媒體不得不接受要主動求變、主動融合的事實。這既是新的受眾需求所帶來的客觀要求,也是傳統媒體借以拓寬業務領域、激發創造活力的快車。而如今發展起來的“廣播+”理念,就是傳統廣播人面對挑戰的一步棋略,在全國多個電臺也已展開了花樣繁多的實踐。只是,在這火熱現象的背后,還潛藏著使人警惕的問題,那就是“廣播+”會不會陷入技術決定論的泥潭,而忽視作為傳統廣播優勢的內容本身?甚至再進一步思考:廣播真的是一種適合做加法的媒介嗎?而它所添加的元素又是否會喧賓奪主,成為埋沒廣播這一形態的因素呢?亦或是僅在形式上自娛自樂,而沒能真正成為吸引受眾的內容渠道?
誠然,“廣播+”意味著開拓更多電臺節目的發展可能性,而發展空間對于任何媒體來說都是決定其能否生存的關鍵。“廣播+”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和各種線下互動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多渠道快速宣傳、分發內容,進而吸引受眾的目的。如較早發起“廣播+”口號的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經濟臺,就是從廣播+內容、廣播+互聯網及廣播+電商及教育培訓等入手改造傳統電臺。其“亞洲紅人賞”板塊率先推出的重磅節目《HeyPop國際音樂流行榜》,除了為聽眾提供優質正版音樂,還將注重“HeyPop國際音樂流行榜”的品牌延伸,包括手機客戶端、網絡商城、線下音樂會等。其《中國好山歌》則以節目+紀錄片的形式,通過結合廣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千年客韻》拍攝,講述流行文化、音樂大風和客屬風情等,配以微信、網絡等傳播互動。每晚7點播出的品牌節目《巴打娛樂圈》則使聽眾用戶不但可以“聽”到精彩的綜藝娛樂電臺節目,還能“看”到節目獨家視頻、明星專訪等,甚至配合明星見面會及迷你演唱會,提升珠江臺綜藝娛樂版塊的影響力。如此種種,電臺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切實地擴展了受眾聽到這家電臺的渠道,同時提升了用戶體驗,提高了用戶粘度。
更值得肯定的一點是,這種創新是廣播人思進取的體現。通過內容的疊加,廣播變得更有層次,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同時,新增加的內容也能帶動原裝內容的升級,例如通過紀錄片的拍攝使工作更加全面、精細化,從而反過來提高廣播內容的質量。所以,不能夠說“廣播+”必然會造成電臺對內容的忽視,應該看到,通過“廣播+”,電臺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它到底在面對著哪些人群,并在制定渠道的過程中更加精準地做好內容的定位。此外,加法往往意味著更多的內容即更多的要求,這也能夠促使傳統廣播人不再因循守舊,而是借助新形式創新節目內容,提高節目質量。
現在,全國其他大小電臺都開始建設自己的線上平臺。但應該看到,在無數電臺微信和微博賬號中,稱得上知名的并不多,而這其中,不用來作電商、打廣告或留言平臺,而是配合節目產出高頻原創內容的更是鳳毛麟角。此外也要考慮到,一個節目引申出的各種形式的線下活動,不是都能夠成功吸引過去從不關注這個節目的人成為它的固定受眾。在“廣播+”的探索實踐中,僅靠模仿其他電臺的經驗,不僅會空耗人力和資本,也容易在受眾定位和內容制作上自我迷失。而過于相信網絡和社交媒體的功用,將平臺放在第一位,也會造成形式大于內容的判斷失誤。
2.1.1 做好聲音加法的必要性
要申明的是,筆者絕不是否認新的傳播形式和平臺融合能為傳統廣播帶來活力和動力,這是廣播想要拓寬發展空間所必須走的一步,“廣播+”開放、共享、平等的互聯網思維和受眾理念也是廣播在前進道路上所必須有的精神。而在受眾注意力分散化、碎片化的時代,廣播也必然要在多媒體的線上平臺及線下活動中增加它的傳遞方式。這些,都是“廣播+”之于傳統廣播的價值。然而與此同時,也要清楚,廣播能在各種媒體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優勢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加法,都應該是圍繞著這個優勢,而不是隨機決定加數并機械地組裝。因此,在筆者看來,“廣播+”的重點和基礎依然是內容,即聲音的加法。
2.1.2 做好聲音加法的措施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學會秘書長李宏在第五屆全國廣播學術研討會上就提出,廣播的優勢是心靈觸媒,聲音雖然沒有直接顯示的畫面,但可以創造想象中的圖像,可以超越具象的現實而直抵人的靈魂深處。廣播人要充分運用新媒體,但一定要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無論在哪個新技術平臺上運作廣播,都要傳揚廣播的基本特質。對于廣播來說,做好聲音產品是一切的首要。廣播不僅需要新的內容傳播渠道,更需要在內容里的新的聲音,比如更加切合時代潮流的語言特色,更加大膽的音響運用,更個性化的主持,更接地氣的群眾話語,更專業有深度的思想見解,更豐富明朗的敘事語言,以及碰撞融合的文化或情感交流……在“廣播+”的浪潮中,傳統廣播不僅要形式靈活,更要注重內容的個性化和品質化,注重內容對受眾的迎合和引領,在親近、陪伴受眾的同時給予受眾期待的媒體價值。并且,也只有這種建立在受眾喜愛支持之上的新媒體平臺互動才有意義,才能夠真正地使廣播節目進入人們的日常社交,進而培養擁有收聽習慣的聽眾。
2.1.3 做好聲音加法的意義
廣播的聲音符號具有無與倫比的情感與意義,其豐富多彩的組合運用,可以極大地拓寬廣播的生命空間。在精品稀缺的時代,尖端內容很受大眾歡迎。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大獲成功的《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為例,其“廣播紀錄片”的形式不需借助視頻,僅憑富有情感的解說和多樣的音響便能傳遞豐厚的內涵。以聲音季第五篇《文化印記:漸去漸遠的喊堂聲》為例,其中不僅有當事人的自述,還有戲曲歌謠等原音的直接展現,在流暢自然的故事講述中穿插著烘托氣氛的配樂,聲音的符號被盡可能組合利用,勾連記憶,從而延伸出了超越一維聲音的更廣闊的思想境域。廣播節目,生于聲音也終將以聲音而被銘記,因此,做好聲音的加法,才能真正實現品牌和受眾數量的躍升。
離開了優秀內容的“廣播+”只是空談,離開了生長土壤的“廣播+”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2.2.1 “廣播+”在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
如今,廣播和視頻結合的可視化電臺成為新興之秀。以韓國面向年輕聽眾的音樂電臺為例,電臺常常會把節目錄成視頻放在官網或進行同步直播,邀請的嘉賓基本是流行歌手。對于這類節目,可視化的意義就是吸引追星人群,說到底是韓國發達的娛樂業和明星經濟的產物。而反觀國內的一些可視化電臺,如借助視頻直播平臺開設的主播房間等,則缺少了類似的讓人想看的欲望,這種把廣播嫁接到視頻直播的做法,也并沒有做到內容的多維呈現。事實上,對于點進直播間的受眾來說,這種看的價值也并不多于聽的本身。更不用說一些情感類的電臺節目,主播的聲音對于聽眾來說,常常意味著親近、信賴和安全,而一旦看到了主播本人,卻難保這種依賴性的情感不被破壞。
2.2.2 “廣播+”可借鑒其他節目成功經驗
那么,廣播+視頻的探索就到此為止了嗎?顯然不是的。廣播音頻和視頻存在著不同的優勢,也能給受眾帶來不同的感受,相對于視頻全面的直接呈現,音頻可以通過聲音激發想象與思考,對于一些有思考性的節目,音頻和視頻都各有所長。如廣西師大出版社與優酷合作的“看理想”系列節目中,馬世芳的《聽說》就是一種可視電臺的形式,馬世芳本人作為電臺DJ的職業身份使整個節目音頻呈現出了很高的質量,也在“看理想”播客中獲得了十分高的收聽率,而同時,其在優酷“看理想”頻道上播出的視頻,則通過影像的美感提升了觀眾的體驗,這之中,實際上攝像和后期實現了對音頻思想和氛圍上的理解與融合,這種音頻和視頻雙渠道并舉打造精品內容的做法,也值得傳統廣播借鑒。
總的來說,對于“廣播+”的摸索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忽視“內容為王”這一條黃金法則。雖然對于廣播形式的探索可以幫助緩解受眾萎縮的燃眉之急,解決內容傳播范圍不理想的困境,但在傳統媒體紛紛面臨轉型的時代更應該看到,作為讓傳統廣播感受到危機的存在——自媒體播客的成功,并不是因為它們占據了新媒體這樣有利的傳播平臺,而是因為他們的內容,畢竟在海量的播客中能脫穎而出的,永遠僅是那些內容足夠好的少數。所以,只有緊緊抓住屬于傳統廣播的內容優勢,最大限度利用好聲音這一獨特而多變的符號,廣播才能在新媒體洪流中站穩腳跟,長立于不敗之地。
[1]熊科偉.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 推動廣播融合發展——廣播媒體在融合4.0時代的發展策略與理論創新——第五屆全國廣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會議綜述[J].中國廣播,2016(3).
[2]曾少華."廣播+":廣播在互聯網時代的融媒戰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0).
[3]郝麗婷,王菁覃,繼紅鄧,等.國內部分傳統廣播電臺"互聯網+廣播"現狀調研[J].中國廣播,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