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妮
在廣播電視系統中,縣級電視臺屬于基層電視臺,在電視臺收視率、人才儲備等方面和上級電視臺存在一定的差距,發展狀況不是很理想。在新媒體發展迅猛的當下,縣級電視臺的發展更為艱難,尤其是新聞采編工作,難以制作出高質量有價值的新聞,這要求縣級電視臺進行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
一般來說新聞行業的采編工作與新聞報道效果有直接關系,采編工作主要是指新聞的采訪與編輯,與新聞的真實性、有效性與豐富程度息息相關。但是在實際的采編工作中,縣級電視臺存在以下不足。
近年來,在國家各種政策下,特別是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之后,大部分縣級電視臺都積極進行探索,開始轉作風、改文風,重要領導人會議活動報道無論是在標題還是內容方面,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載體表現式方面,都逐漸作出了改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新聞采編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重點又回歸了會議新聞及領導視察等方面,呈現出顯著的行政化特征,與新聞受眾不夠貼近,雖然這些會議新聞的內容和受眾的生活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在受眾心中,會議新聞的內容就是政府的民生計劃,他們更希望在新聞中看到具體的利益與實惠,也就是切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也就是說,縣級電視臺的采編人員對新聞素材多樣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少民生新聞報道的主觀能動性,導致縣級電視新聞的內容相對單一,很少有群眾關注的服務信息、“三農”問題及地方性基層問題。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縣級電視臺的采編人員并沒有應用多樣化的新聞素材。對于固定的新聞素材,采編人員形成了固定的編輯模板,只需要將不同的新聞內容套用到模板中,即可進行新聞報道,甚至對群眾進行同期聲采訪時,都固定地讓群眾站在一塊“獨具標志性”的展板前講話,這種“套路”式的采訪及報道方式,大大降低了縣級電視臺新聞的質量,導致新聞內容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與表現力,難以發揮其傳達政府政策與民眾聲音的作用。
縣級電視臺的行業影響力相對較小,發展空間也受到限制,很難吸引采編人才,使得縣級電視臺的新聞采編質量得不到保障。與此同時,在新媒體發展迅猛的當下,媒介融合是新聞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求采編人員在掌握采編技能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是縣級電視臺既缺少全面的采編人才,又缺乏對采編人員的培訓,導致縣級電視臺的新聞質量較低,很難受到受眾的關注與喜愛,難以發揮其重要作用[1]。
縣級電視臺進行新聞采編工作時,新聞內容基本都是受眾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人與事。通過縣級電視臺報道的新聞,受眾可以看到身邊的人和發生的故事,因此,在進行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時,采編工作人員需要樹立正確的新聞采編理念,將新聞的專業性與吸引性進行有機結合,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明確縣級電視臺新聞的受眾及定位,走進人民群眾,了解受眾對縣級電視臺新聞的需求與喜好,增加受眾新聞播報占據縣級電視臺新聞的比例,以此提高縣級電視臺新聞的新聞價值,促進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一條優秀電視新聞的產生,新聞采編、后期合成、播音解說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新聞采編工作者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后期合成、播音的溝通。要求其提高對采編新聞工作的重視,保障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采用多樣化的新聞報道方法,傳達國家相關政策與文件,根據不同新聞素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采編方法,盡可能地進行有“聲”有“色”的報道,為受眾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在進行國家政策的傳達時,新聞采編工作人員不能照本宣科,簡單地進行政策文件的宣讀,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方式進行重大主題報道,將民眾關注的重點問題通過故事的方式進行講解,這樣可以提高縣級電視臺新聞的輿論影響力。
比如,牟定縣縣級電視臺在進行“棚戶區改造”這一政策的報道時,通過講故事的報道方式,向受眾介紹了兩戶“棚戶區改造”居民生活的變化,這兩戶居民在“棚戶區改造”政策的幫助下,住上了寬敞舒適的商品房,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這篇報道大大增加了“棚戶區改造”政策下搬遷區群眾的搬遷信心,對“棚戶區改造”政策下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和其他電視臺相比,民生新聞是縣級電視臺的獨有優勢,不僅是政府部門關注的重點,也是受眾關心的主要問題。大多數相關數據調查表明,在縣級電視臺報道的新聞中,與農業、農村及農村相關的扶貧脫貧、民俗文化等民生新聞是最受受眾歡迎的新聞類型。因此,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時,需要提高民生新聞報道的力度,不僅要將新聞采編重點放在農村與農民身上,還需要報道教育、文化、旅游等其他與受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縣級電視臺傳達上級精神、為群眾發聲的重要作用。比如,廣東省某縣級電視臺的《今日關注》及《DV現場》等新聞欄目,深入到人民群眾之中,向社會大眾傳遞群眾的心聲。其中《DV現場》欄目的新聞采編重點就是人民群眾,新聞采編工作人員在收到群眾的爆料之后,會立即采取行動,趕到新聞第一現場為社會大眾傳達群眾最真實的聲音。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媒體的工作人員都需要進行工作的創新與改革,這就要求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打破傳統新聞采編模式的局限,促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結合,為縣級新聞播報提供可靠的創新路徑。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縣級電視臺需要對采編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培訓的內容需要涉及到媒介融合的知識、新媒體背景下采編技能的培訓等內容,全面提高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
比如,山西某縣級電視臺在進行采編人員的培訓時,邀請山西廣播電視臺的首席攝像及首席記者等采編專家,為縣級電視臺的采編人員進行理論知識講解與技能培訓,主要講解了新聞中畫面語言的表達、新媒體背景下采編工作如何開展等內容,有效提高了縣級電視臺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該縣級電視臺的采編人員在接收培訓之后,重新調整了微信公眾號欄目,吸引了眾多民眾通過微信公眾號向采編人員爆料,大大提高了縣級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報道力度,有助于縣級電視臺的可持續發展[2]。
縣級電視臺的新聞能夠傳達政府政策、發表民眾心聲,需要具備較高的新聞質量。通過本文分析可知,縣級電視臺在新媒體發展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其新聞質量較低,這就要求采編人員提高專業素養,走到群眾之中,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提高縣級電視臺新聞的真實性與豐富性,確保縣級電視臺在新媒體背景下良性發展。本文的分析仍舊存在一定不足,希望能為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1]胡永生.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與著力點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6(13):128-129.
[2]胡永生.縣級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強化途徑分析與研究[J].新聞傳播,2016(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