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東 程建祥 周 曉 陳水華,2**
(1 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2 浙江自然博物館 浙江杭州 310014)
海鳥(seabird)指那些在形態和行為上完全適應于海洋環境,在咸水中覓食的類群[1]。一般認為包括企鵝、信天翁、鹱、海燕、鵜燕、鸏、鵜鶘、鰹鳥、鸕鶿、軍艦鳥、賊鷗、鷗、燕鷗和海雀等鳥類[2]。這種劃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河燕鷗(Sterna aurantia)、黑腹燕鷗(Sterna acuticauda)基本生活在內陸的淡水環境中,一些鵜鶘和鸕鶿也生活在淡水環境中,它們實際上不應隸屬于海鳥;沒有被列入海鳥的巖鷺(Egretta sacra)、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及鴨科中的許多種類(特別是海鴨類),一年之中多數時間在海洋環境中度過[3],應屬于海鳥。
李湘濤(1990)根據上述嚴格的海鳥定義[4],通過鄭作新(1987)《中國鳥類區系綱要》[5]的記錄,認為我國有海鳥3 目12 科62 種;陳水華(2010)根據鄭光美(2005)《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3,6],認為中國有海鳥78 種。李湘濤(1990)和陳水華(2010)均未給出名錄清單。近10 多年來,鳥類分類系統和新紀錄都有很大的變動與更新。為了掌握我國海鳥的多樣性現狀,厘清其分類和分布名錄,根據鄭光美(2011)《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2 版)》的分類系統[7],在充分查閱相關文獻和新分布記錄的基礎上,首次對我國海鳥的分類、分布和受脅現狀進行了系統總結,提出了中國海鳥多樣性的保護對策。
由于海上交通困難,出海風險大、費用高[8],以及一些海鳥繁殖和棲息的外海島嶼多數屬于限制進入區域[9],多年來,我國海鳥研究相對較為薄弱。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經費、船只使用等方面大力支持鳥類專家對海鳥從事研究。同時隨著我國的開放和透明度提高,逐漸放松了對一些海島和海域的限制,為海鳥的研究營造良好的氛圍,近年來,海鳥生態生物學研究和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 矚 目的 成 果[8,11-21]。
迄今中國境內共記錄海鳥3 目12 科29 屬81 種(表1)。除白鵜鶘(Pelecanus onocrotalus)、黑頸鸕鶿(Phalacrocorax niger)、河燕鷗和黑腹燕鷗等4 種完全生活在淡水環境的種類,中國有海鳥3 目12 科29 屬77 種。其中37 種有繁殖記錄,21種為遷徙過境或越冬鳥類,19 種為迷鳥。根據蔣志剛等(2016)[22]的研究,77 種海鳥中有極危物種1種:中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見封面,張鵬攝); 瀕危物種3 種: 斑嘴鵜鶘(Pelecanus philippensis)、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和遺鷗(Larus relictus); 易 危 物 種2 種: 短 尾 信 天 翁(Diomedea albatrus)和黑嘴鷗(Larus saundersi)。77種海鳥中,有26 種也同時棲息或在遷徙季節出現在內陸地區,分布于渤海區域的有37 種,黃海區域有34 種,東海區域有68 種,南海區域有58 種。
由于缺乏研究,海鳥所面臨的威脅也被忽視,其真實生存現狀惡化的情況更嚴重[23]:中國沿海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等,導致海鳥的生態環境和棲息地遭到破壞。撿蛋、海洋污染、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和臺風等對中國沿海海鳥繁殖造成了嚴重的威脅[3]。
2.1 棲息地退化和喪失 海鳥集中棲息地通常面積較小、生物多樣性低、生態脆弱性強,海鳥對棲息地的變化非常敏感,抗干擾能力較差。海鳥棲息地的喪失成為近百年來全球海鳥多樣性下降和海鳥快速滅絕的根本原因[24]。海鳥棲息地退化和喪失有內源性因素與外源性因素這兩大原因[25]。內源性因素指海鳥棲息地自身的脆弱性,棲息地一旦遭受破壞,恢復到原有的狀態需要漫長的時間,甚至是不可逆的;外源性因素主要是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及臺風、暴雨等異常氣候會嚴重威脅海鳥棲息地。
海鳥的覓食棲息地容易受到漁業、污染、氣候變化的影響。大規模的圍墾、海島旅游和開發等,使許多海鳥失去了原有的繁殖地。海鳥棲息地的喪失問題在我國沿海海域均不同程度存在[26]。炸島炸礁、填海連島、圍海筑堤、開山采石等盲目和無序的開發活動是造成海鳥棲息地退化和喪失的主要因素[27]。例如南澳島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南澳縣),也是重要的海鳥分布區。從20 世紀90年代,對南澳縣分別進行圍填海等海洋海岸工程、開山采石、陸源污水及水產養殖,導致棲息地的植被破壞,山體沙石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棲息地短期內已經難以恢復[28]。在浙江舟山,在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評估,對原有的自然環境和海鳥棲息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29]。
2.2 外來物種引入 絕大多數的海島鳥類滅絕與人類引入的外來物種有關。常見引入海島的外來物種包括: 1)逃逸的家養寵物,例如貓和狗; 2)隨著人類進入的鼠類和蛇;3)人為放養的動物。這些動物對海鳥的嚴重影響屬于世界性問題,外來動物對繁殖海鳥危害尤為嚴重[3,23]:捕食海鳥的卵和雛鳥,造成繁殖群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失敗,破壞海鳥原生繁殖棲息地和島嶼生態。20 世紀的中期,將山羊帶到阿根廷的海島上,山羊在島上迅速繁殖,對島嶼上鳥類生存和繁衍的環境產生了災難性的破壞[30]。在我國沿海的海鳥繁殖島嶼,除了山羊,人為引入的其他有害的哺乳動物較為少見。2013—2016年浙江自然博物館在浙江韭山列島和五峙山列島開展了燕鷗的監測和研究,發現鼠和蛇對燕鷗繁殖巢的侵襲。由于蛇類的危害,造成了2016年韭山列島燕鷗招引的失敗,根據多年的沿海調查,在浙江沿海島嶼上,鼠類和蛇的分布非常普遍。這些外海小島,鼠類和蛇大多是隨著人類活動 引入的[23]。
2.3 獵捕 在很長的歷史階段,獵捕一直是海鳥的最大威脅。例如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曾廣泛分布于大西洋的島嶼上,由于15 世紀末期大量捕殺,最終導致其在1844年滅絕。我國實施槍支管理之后,沿海地區用鳥網獵捕水鳥的現象時有發生,但獵捕海鳥的案例很少。但人為撿蛋非常普遍,由于海鳥多集群營巢且在地面產蛋,人為撿蛋對海鳥威脅更大。浙江沿海的繁殖海鳥普遍遭受撿蛋的威脅[3,21]。人為撿蛋已經成為我國繁殖海鳥最大的威脅,是導致中華鳳頭燕鷗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31-33]。同樣的情況也見于南非,1897年超過70 萬枚企鵝蛋在南非海岸被撿走,30年間南非的開普島被撿的企鵝蛋達1 300 萬枚[34]。

表1 中國海鳥名錄及其分布

科 中文名 英文名 學名 瀕危等級*分布區出現頻度中國境內居留狀況#分布區域內陸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黑尾鷗 Black-tailed Gull Larus crassirostris LC 常見 留鳥、冬候鳥 + + + + +普通海鷗 Mew Gull Larus canus LC 常見 冬候鳥 + + + + +灰翅鷗 Glaucous-winged Gull Larus glaucescens LC 少見 冬候鳥 + +北極鷗 Glaucous Gull Larus hyperboreus LC 少見 冬候鳥、遷徙過境鳥 + + + + +銀鷗 Herring Gull Larus argentatus LC 常見 冬候鳥 + + + + +西伯利亞銀鷗 Siberian Gull Larus vegae LC 常見 冬候鳥 + + + + +小黑背銀鷗 Lesser Black-backed Gull Larus fuscus LC 少見 冬候鳥 + +黃腿銀鷗 Yellow-legged Gull Larus cachinnans LC 常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灰背鷗 Slaty-backed Gull Larus schistisagus LC 少見 冬候鳥 + + + + +漁鷗 Great Black-headed Gull Larus ichthyaetus LC 常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 + +棕頭鷗 Brown-headed Gull Larus brunnicephalus LC 常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 + +紅嘴鷗 Black-headed Gull Larus ridibundus LC 常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 + +細嘴鷗 Slender-billed Gull Larus genei DD 少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弗氏鷗 Franklin′s Gull Larus pipixcan DD 罕見 迷鳥 + +黑嘴鷗 Saunders′s Gull Larus saundersi VU 少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 + +遺鷗 Relict Gull Larus relictus EN 少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 + +小鷗 Little Gull Larus minutus NT 少見 繁殖鳥、遷徙過境鳥 + + + + +楔尾鷗 Ross′s Gull Rhodostethia rosea DD 罕見 迷鳥 + +叉尾鷗 Sabine′s Gull Xema sabini LC 罕見 迷鳥 +三趾鷗 Black-legged Kittiwake Rissa tridactyla LC 少見 冬候鳥 + + + + +鷗嘴噪鷗 Gull-billed Tern Gelochelidon nilotica LC 常見 繁殖鳥、冬候鳥 + + + + +紅嘴巨燕鷗 Caspian Tern Hydroprogne caspia LC 常見 繁殖鳥、冬候鳥 +小鳳頭燕鷗 Lesser Crested Tern Thalasseus bengalensis LC 少見 繁殖鳥、遷徙過境鳥 + +黃嘴鳳頭燕鷗 Sandwich Tern Thalasseus sandvicensis DD 罕見 迷鳥 +中華鳳頭燕鷗 Chinese Crested Tern Thalasseus bernsteini CR 少見 繁殖鳥、遷徙過境鳥 + + +大鳳頭燕鷗 Greater Crested Tern Thalasseus bergii NT 少見 繁殖鳥 + +河燕鷗 River Tern Sterna aurantia NT 少見 留鳥 +粉紅燕鷗 Roseate Tern Sterna dougallii LC 常見 繁殖鳥 + +黑枕燕鷗 Black-naped Tern Sterna sumatrana LC 常見 繁殖鳥、遷徙過境鳥 + + +普通燕鷗 Common Tern Sterna hirundo LC 常見 繁殖鳥、遷徙過境鳥 + + + + +白額燕鷗 Little Tern Sternula albifrons LC 常見 繁殖鳥、遷徙過境鳥 + + + + +黑腹燕鷗 Black-bellied Tern Sterna acuticauda EN 少見 留鳥 +白腰燕鷗 Aleutian Tern Sterna aleutica LC 少見 遷徙過境鳥、冬候鳥 + +褐翅燕鷗 Bridled Tern Sterna anaethetus LC 常見 繁殖鳥 + +烏燕鷗灰翅浮鷗Sooty Tern Whiskered Tern Sterna fuscata Chlidonias hybrida LC LC少見常見繁殖鳥、遷徙過境鳥繁殖鳥、遷徙過境鳥 + + ++ ++ +鷗科燕鷗科

*根據蔣志剛等(2016)《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CR.極危,EN.瀕危,VU.易危,NT.近危,LC.無危,DD.數據缺乏。# 有些海鳥并無明顯的季節遷徙習性。在非繁殖季節,往往表現出不規律的遷徙游蕩的特性,這一居留分布特征也被歸入“遷徙過境鳥”。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大力推進,政府在沿海一些區域建立鳥類為主的保護區,海鳥的生存環境顯著改善,群眾對海鳥的保護意識提高。加上對海鳥的研究不斷深入,也為制定相關的法律和針對性保護對策提供了科學性依據。
2.4 人為干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改善,海洋和海島旅游越來越盛行。觀賞和拍攝海鳥也被開發成海島旅游的內容之一,部分繁殖海鳥繁殖島嶼成了當地旅游部門招攬游客的熱點區域。大多數游客能文明觀鳥,但如果監管不到位,追逐、接觸、在繁殖地長時間停留等行為可對繁殖海鳥造成嚴重的干擾。此外,還有漁民上島的撿貝、海釣等漁業活動,以及某些不規范的科研活動也對海鳥的正常繁殖活動造成干擾。在海鳥生活的環境周圍建立了海鳥主題公園,或是在海鳥棲息地的周邊建設風景點或者娛樂項目,對海鳥的正常生殖繁衍造成嚴重影響,人為干擾是海鳥繁殖成功率下降或者繁殖失敗的重要原因[3]。
人為干擾的消除,重在提高海鳥棲息地周邊民眾的環境和海鳥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改變行為方式。
2.5 其他威脅 對海鳥的其他威脅還包括海洋污染(例如海鳥誤食海洋垃圾、原油泄漏污染等)、氣候變化、臺風、誤捕、過度捕撈造成海鳥食物短缺、傳染病,以及非自然的種間競爭(例如由于人為影響導致某些獵食性大型海鷗的繁盛,威脅到其他海鳥的生存)等。
我國海洋污染,總體包括陸源污染、海洋工業污染和空源污染。陸源污染主要指工業三廢、城鎮生活垃圾和農業養殖造成的污染;海洋工業污染,主要是指海洋石油污染,還有近海養殖和捕撈污染;空源污染,指污染物通過大氣交換及降水匯入海洋引發的污染,也是海洋污染的重要來源[36]。
海洋石油污染是我國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石油開發和煉制、海上石油勘探和開采、海上原油運輸事故等,會使大量石油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和漁業造成影響; 近海石油污染是我國海洋的主要污染[37]。海洋石油污染影響海鳥生存,石油污染物侵入海鳥羽毛,使海鳥喪失飛行能力;石油污染物浸入海鳥羽毛空隙,也可導致羽毛失去保溫性能,海鳥受凍而死; 石油污染物被海鳥吞進腹內,海鳥內部構造可受到損害。海洋石油污染物還會導致海洋生物的死亡,海濱生物結構的破壞,抑制海洋浮游生物生長[38-39],造成海洋的食物資源匱乏,影響海鳥的生存和繁殖。
漁業的過度捕撈現象在我國廣泛存在。捕魚技術的革新和升級導致過度捕撈現象日益加劇。在南海西北部的北部灣,20 世紀60年代以來,捕魚從業者的增加和捕撈技術的增長及漁業經營的無序,導致北部灣沿海地區的捕撈能力持續增長,使當地漁業資源枯竭[40],過度捕撈也是導致渤海海域的海洋生產力和魚類品種嚴重下降的原因[41]。過度捕撈導致海鳥食物資源大幅下降和枯竭,極大降低了海鳥的成活率,加劇了種內的競爭。過度捕撈和由此導致的海鳥棲息地喪失常產生協同效應,加劇了海鳥的生存威脅。
3.1 立法和執法 和所有的野生動植物保護一樣,海鳥的保護涉及立法和執法2 個方面。首先,從國際層面,涉及海鳥的條約和國際法包括《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CCAMLR)》(1980)、《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1973)、《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CCALMR)》(1979)、《聯合國海洋法公約(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1982),以及《禁止南太平洋使用長漂網捕魚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Prohibition of Fishing with Long Driftnets in the South Pacific)》(1989)等。然而國際公約由于缺乏執法主體和監督機構,在很多情況下缺乏執行力。
在國家層面上,我國與海鳥有關的法規主要為《中國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999),以及《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的協定》(1986)和《中日兩國候鳥保護協定》(1981)等協定。為了實施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我國在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建立國家級和省級2 個層面的自然保護區,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1994)。針對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從2005年開始國家海洋局在各重要的海洋資源區域建立國家級和省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并加大了執法力度,一批涉鳥案件的宣判,也起到強有力的震懾作用。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有序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日益受到公眾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中國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在2016年進行了修訂,擴大了保護范圍,并明確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為海洋鳥類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
3.2 保護實踐 海鳥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需要科學家、政府及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科學研究是保護實踐的先導,通過研究,可查明海鳥的種群資源、分布現狀和受脅因素,揭示瀕危海鳥的瀕危機制,為管理部門有針對性地制訂保護措施提供依據。我國學者在浙江韭山列島和五峙山列島,實施了極危鳥類中華鳳頭燕鷗種群的長期監測和種群恢復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42-43],發揮了很好的海鳥保護示范作用。
野生動物保護離不開宣傳教育,政府有力監管、公眾鼎力支持是野生動物保護的基礎。通過開展公眾教育,可減少海洋垃圾、杜絕海鳥蛋的撿拾和消費、降低對海鳥繁殖地的干擾等,促使更多的人參加到海鳥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中。
我國政府也為海鳥的保護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和措施,在我國的特定區域建立了一些海鳥棲息地和保護區,先后建立了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島大公島省級自然保護區、浙江五峙山列島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浙江普陀中街山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浙江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南澳候鳥省級自然保護區和西沙東島紅腳鰹鳥省級自然保護區。政府嚴厲打擊獵捕、撿蛋等行為,對填海、海島旅游開發的監管越來越嚴,政府、公眾、學者共同努力,開創了一個保護海鳥的新局面。
我國海鳥多樣性高。但由于歷史原因,在海鳥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方面仍然相對不足。對于一些歷史上曾在我國沿海有廣泛分布和繁殖的白額鹱(Calonectris leucomelas)、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等種類的種群現狀和威脅因素仍然不清楚。一些重要的歷史海鳥分布區,例如青島大公島和連云港前三島等的海鳥繁殖種群逐漸喪失; 許多重要的海鳥棲息地,尤其是重要的繁殖島嶼,仍未納入保護范圍,許多物種面臨的威脅仍未消除。
我國海鳥多樣性研究和保護方面還有很大空間。政府應進一步支持開展海鳥多樣性和保護的基礎研究,并促進林業、海洋、環保、工商等多部門合作,形成有效管理機制,加強執法和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其中,有效遏制和消除撿蛋等威脅因素。相信經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化,有望從根本上改變海鳥多樣性喪失的局面,還海洋鳥類一個安靜和自由的空間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