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2月20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的“鐵幕”傷害對華關系 2017年是澳中建交45周年,但正是在這一年,澳卻聲稱中國干涉其國家事務,而中國網民則將澳選為“2017年對華最不友好國家”。今年,澳正將中國想象為會威脅澳價值觀和規(guī)范行事的國度。這種恐慌已滲入澳國內政治并在中國官方和民間都引發(fā)負面反應。
在一些人看來,中國的中產階層個體、商業(yè)團體和在澳學生及學者并非機遇,反而已成為安全風險。顯然,澳的對華論述已從融合轉向安全顧慮。在澳媒的描述中,中國留學生被視為愛國教育體系的“產物”和中共“代理人”。這顯然忽視了一種現實:中國留學生的愛國主義并非完全源于中共的施政,且留學生的社會政治觀點相當多元。而這種轉變正招致抑制探討的反民主傾向。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澳媒批評中國留學生抑制言論自由,但其自身卻接受上述安全論,并認為遏制民主對抗衡來自中國的“風險”不可或缺。
如今,此類認為中國頗具威脅的社會想象,在澳政壇、媒體、安全分析人士和中國觀察人士之間廣泛存在。但這既無助于從歷史角度解釋澳中關系的轉變,也無法在政治上起到任何作用。澳(需要)意識到,在澳華裔社群是在深層次上與中國人相互交織的多樣化且不斷變化的“資產”。然而,倘若澳依然認為中國令其恐慌,澳仍將受困于狐疑。▲(作者格雷格里·麥卡錫)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2月19日文章,原題:校園聯系對澳中關系至關重要 中國是澳伙伴之一且務必保持這種伙伴關系。在從(各級)學校到大學的國際教育領域中,今年在澳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已激增至近17萬,占(在澳)國際學生總人數的29%左右。令人鼓舞的是,澳中教育關系正變得越來越“雙向”:2011年以來赴華留學的澳學生人數已增長83%。這有助于澳增進對中國居于核心位置的亞洲的理解。通過教育開展國際交往不僅有利于外交,還已成為澳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及其規(guī)模最大的非礦物“出口”。2017年教育“出口”為澳帶來近280億美元的收入。
如果中國年輕學子帶著對澳友好回憶回國,這無異于為澳打造由眾多“大使”和支持者組成的校友網絡。在中國對全世界經濟、安全和穩(wěn)定都如此至關重要的本世紀,這些留學生就是澳影響力的倍增器。鑒于在澳中國留學生的貢獻及其在未來幾年后或將充當澳“大使”和支持者的潛力,任憑對他們的負面看法泛濫將令澳利益遭受重大損失。如今澳中關系正走到岔路口,一條路是兩國相互合作,另一條路恰恰相反。第一條路通往共同繁榮,第二條路則荊棘密布。合作并不意味著對澳國家安全掉以輕心,而是意味著打造一個聯系更密切、更具活力且更和平的世界。▲
(作者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布萊恩·施密特,王會聰譯)
環(huán)球時報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