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俠
冰層融化帶來的是機遇還是挑戰?不僅北極國家之間對此有著不同的回答,即使是北極國家內部,如中央和地方之間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搞好與北極國家的開發合作,這并非一個簡單的問題。
矛盾多而復雜
俄羅斯媒體近日傳來消息,來自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和來自中國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世界上首個用于北極地區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及開采的冰下通信技術。這被認為是開發北極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實俄羅斯方面一直認為冰層融化增加了北極資源的可采性,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鞏固俄羅斯作為世界能源大國的地位。
但是,同樣資源豐富的加拿大則認為冰層融化將增加開采、航運等活動,對加拿大的北極西北航道水域主權主張和生態環境構成威脅,北極開發挑戰大于機遇。
格陵蘭自治政府認為其北極礦物資源的開發將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減少對丹麥的經濟依賴,提高自治政府的自主能力。而丹麥中央政府則認為格陵蘭資源開發將增加格陵蘭的經濟獨立性,助長分離主義傾向,對丹麥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安全構成挑戰。
因此,雖然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是一種經濟決策,但資源開發以外的戰略考量根本上影響了政策立場。域外國家在參與北極開發問題上,將有很大幾率被當作一種政治籌碼,陷入到北極國家之間,甚至北極國家內部的政治博弈中。正因如此,北極政治和經濟是難以截然分開處理的。
美國在北極國家中是特殊的。一方面它作為地區大國參與和運作北極事務;另一方面,更多的時候,它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看待和運作北極。美國因阿拉斯加而成為北極國家。阿拉斯加是美國的資源大省,可采油氣儲量占整個北極地區的20%,僅次于俄羅斯。此外,鋅、銅、稀土等礦藏也很豐富,基礎設施相對較好,離岸開采技術處于領先地位。
但美國政府傾向于把阿拉斯加的離岸油氣作為戰略儲備。與俄羅斯提高北極油氣產量的政策相反(到2015年,俄北極地區的天然氣產量已經占全國94%以上,原油產量占全國的16%),阿拉斯加油氣產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全國產量占比從2000年的11%,下降到2015年的3%。油氣收入的減少對于地方政府絕不是一個好消息。據報道,在奧巴馬卸任前出臺北極離岸禁止勘探石油令后,阿拉斯加一下子流失了數千個就業崗位。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的這一矛盾在美國也是存在的。
美國離間中俄
美國不同于其他北極國家的特殊性在于其石油美元政策。美國并不在乎誰擁有多少石油,開采多少石油,美國在乎的是石油交易是否使用美元結算。
由于俄羅斯北極油氣儲量占北極地區的52%,生產規模也變得相當巨大,對于世界油氣市場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對于俄羅斯北極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中。中俄國家都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之間的能源貿易完全有可能用本幣結算,構成美元的體外循環,從而影響其金融霸權。因此美國對中俄北極油氣合作保持高度關注和警惕。
阿拉斯加州的一位參議員曾說美國不能看著俄羅斯和中國開展北極油氣開發和航運合作而無動于衷。2017年,中國政府發表《“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把北極航道正式納入“一帶一路”的對接合作范圍,實質性啟動了中俄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五通”工程。中國北極威脅論立刻從“中國北極資源饑渴論”“中國北極投資有害論”進化到“中國參與北極危害俄羅斯論”,目的就是想挑撥中俄在北極開發上的合作。
比如,中國第八次北極考察開展北冰洋中央水域的科學調查,完成穿越中央航道,被一些美國媒體說成是“中國故意不走俄羅斯沿岸的北方海航道”,離間中俄北極合作之意顯露無遺。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玩小伎倆沒有意義。放下焦慮心態,才是美國人實現自己北極利益的最佳做法。
目前,特朗普政府已經有了一些務實的做法。例如承認白令海峽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地位,并提出雙向分航道制,以提高船只航行安全;取消奧巴馬政府的北極石油勘探禁令,給地方和國際參與美國北極開發提供機會。
中國與北極的雙贏
總體上,美國的北極戰略和北極開發受到其全球戰略的影響較大,北極投入捉襟見肘,制定了不少北極戰略、路線圖,但真正付諸實施的很少,通常“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相反,俄羅斯務實得多,開發與保護并重,西方制裁在北極基本上被消解。北極航運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達到了1000萬噸的貨運量。油氣產量也迅速提升。北極交通基礎設施和破冰船建設日新月異,在短短的10年里,俄羅斯北極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開發區。就區域GDP而言,阿拉斯加已被俄羅斯北極地區迎頭趕上,北極首次出現了經濟發展“雙城記”,而不再是阿拉斯加單騎領先的格局。
上個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本著“不越位”“不缺位”的立場,堅持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的基本原則,開展北極考察,參與北極開發、利用和治理。這既是過去20年中國北極活動的真實寫照,也是未來北極活動的政策指南。國際社會的確“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北極的發展對于中國是個機會,中國的發展和參與對于北極同樣是個機會。對于北極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中國同樣感同身受,準備好與北極國家一起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在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情況下,中國仍然堅守各項承諾,這對北極應對氣候變化無疑是個巨大的貢獻。
伴隨“一路北上”,對北極國家而言,中國的市場、資金、技術、基建能力是北極開發的一支積極的、可以依靠的力量。對于中國,應以開放、共贏的政策立場參與北極開發,開展務實合作。比如,加強沿海經濟區戰略對接,推進北極油氣開發上下游一體化,鼓勵俄羅斯、北歐的海運企業到中國開辦北極航道運輸服務,促進北極航港設施建設。
過去的事實已經證明,中國的北極朋友圈伴隨“中國北極威脅論”卻變得越來越大,未來也將繼續證明這一點。▲
(作者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戰略研究室主任)
環球時報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