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佳偉 趙哲瀚
【摘 要】博物館的建設是一個城市的守護神,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的文化和歷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見證,是重要歷史文化的傳播者,是人們思想認識升華的最佳選擇。本文將從博物館的功能和形式上入手,研究中國博物館的公共空間設計方法,豐富博物館的功能和展示形式,給博物館賦予靈魂。通過對國內外博物館的發展現狀研究、比較、分析、歸納和總結,提出我國博物館發展目前面臨問題并分析和試圖解決,最大化地滿足公眾對博物館功能形式的多樣化需求。
【關鍵詞】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多元化設計;建筑。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5-0247-01
博物館是一個社會學校。在博物館里,是一個城市所有的歷史與文化的集合,是一個時代的記憶[1]。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歷史中,我們曾經有過“博物館潮”的歷史時期,在這段歷史中各地大肆建設博物館,由于博物館的發展速度過快,思想準備沒有做好,長期以來就會對我們的博物館永續發展造成一種障礙性,尤其是在公共服務空間方面現已無法滿足當前公眾對于博物館服務的需求。因此,本文將從博物館形式和功能方面淺析博物館設計的多樣性,以滿足民眾需求,促進博物 館發展,提高公民思想意識。
一、目前我國博物館發展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博物館被“理性”淹沒在了“純粹的文化建筑”之下。汪克的《博物館:發動機》一書中提出中國的新城市建設普遍面臨精神結構缺失,是“缺心眼的城市”,我們應當回歸到博物館的精神本質。博物館若像墓地就是缺少人氣的聯結點,博物館不但要展示昨天的歷史,還要培養明天的文物,及時更新展覽、引進藝術家、豐富功能多樣化,為社會創造一種博物館生活方式。
其次,參觀路線沒有“回頭路”。選址顯偏安一隅、隨遇而安,參觀路線單一,進入除應急通道外沒有回頭路到瀏覽結束,客流量較大時還經常堵車。
然后,要完善造血機制。展示設計“死氣重重”,千篇一律的展示空間缺乏呼吸的新鮮空氣,長期以來會造成群眾“博物館綜合癥”。此外,博物館建筑的靈魂也需要外部空間的襯托。我們的博物館功能大多數與外部空間相分離,沒有很好地利用室外空間形成生態博物館,內外兼容。
二、群眾對博物館功能、形式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博物館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能夠喚起群眾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夠極大地提高群眾的文化修養。根據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對博物館的認知和需求不斷擴充,就國家博物館而言,盡管目前我國博物館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但客流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說明國民意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重要。群眾不再僅僅局限于紅領巾少先隊、學者、知識分子等,更多的平民百姓、青年人等開始大量涌向博物館,感受歷史文化。因此目前我國博物館簡單的功能、單一的形式越來越不能滿足群眾需求,公共服務功能要進一步完善,可以引進咖啡、婚禮、書吧、電影等休閑娛樂功能,讓昔日嚴肅的博物館文化激發細胞擴散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在文化中獲得放松,讓博物館重新吸引人們的目光帶動城市文化發展。
三、博物館功能形式的多元化設計方法
在博物館展覽形式上,打破過去傳統的博物館展覽形式,不僅僅拘泥于室內展示,將展覽引入戶外模式。在室外展覽方面,去年東京藝術大學的校園作品展示就給我們做出了一個成功的案例。他們充分利用室外空間,用保鮮膜搭建展覽平臺,將作品夾保鮮膜中間,纏繞于室外樹木之間,形成獨特的展覽形式,而且可以在透明的保鮮膜上進行藝術創作,體現互動性。這樣既滿足了室外展覽的觀賞價值,又體現了一定的地理價值,同時滿足互動需求。室內模式,室內模式設計方面,在保持博物館基本展示功能外,引入餐飲、婚禮、互動課堂等功能要充分考慮客人對于博物館文物破壞的安全性問題。
在功能設計方面,將打破傳統的公共服務,單一的展覽形式,簡單的座椅,水吧等等,將豐富博物館的公共服務功能,將婚禮、課堂、展覽、游戲等引入博物館,更新博物館的公共服務功能。合理的空間設計,將婚禮功能引入博物館不僅可以增加博物館的收入,而且會讓當事人有一種神圣的感覺。
此外,在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中,引進現代科技,讓科技社會化。引進VR視覺體驗,打造歷史虛擬空間,讓游客穿梭于歷史之間,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時代背景和時代意義;增加游戲場所,開發歷史游戲,打造歷史空間,讓熱衷于網絡游戲的青少年們,在游戲中感受歷史,學習歷史知識,增加趣味性,同時也給博物館帶來不一樣的生機,豐富博物館的功能性。
四、總結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人大代表,是歷史和文化的承載容器,是推動城市發展的發動機,是人民群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強化劑,是培養下一代的重要催化劑。在這種形勢下,還需要博物館不斷更新發展,勇于放下傳統外衣的包袱,豐富博物館的職能,展示形式多樣化,把公共職能與城市、管理者和使用者想聯系,調動人們的興趣,讓博物館不再成為“為展品提供容器,為觀眾提供場所”的冰冷場所。
參考文獻:
[1]張勇,謝晉一.淺談新形勢下博物館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