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帆
中國動畫早期制作的動畫影片被稱為美術片,而不是動畫片,因為當時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不僅制作了動畫,還制作了大量優秀的美術片,如剪紙,折紙,泥,木偶和木偶。并大量參考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風格,如水墨藝術風格,漢代瓦當藝術風格,壁畫藝術風格,中國傳統線條畫藝術風格、剪紙風格、皮影戲風格、泥人風格等等。這些作品藝術風格多樣化,融合了各種藝術手法用于動畫片的創作,生產出了大量的優秀美術片。
以水墨動畫為例,特偉先生的作品《牧笛》,該片以優秀的的水墨技術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不僅具有娛樂性,更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片中幾乎沒有對白的出現,沒有歐洲動畫的搞笑與夸張,而是原汁原味的中國風。水墨勾勒出的山水、牛童、花草、樹木等都有著精準的神韻表達、留白幀幀可以作為國畫構圖品鑒。沒有刻意的動畫語言表達,由水墨這種中國元素表現出了悠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每個國家的動畫均有自己國家的人物、場景設計特點,辨識度非常高,日本人物與歐美人物場景風格設定區別一目了然,然而中國當代動畫設計風格卻偏向這兩個國家,較于20世紀50至80年代,中國動畫片將獨具特色的民族審美情趣與電影藝術語言完美融合,開創了動畫制作領域的“中國學派”的時代比起來,當代動畫在教學環節就不夠重視中國文化元素在課堂中的開發與利用。無論是在動畫造型設計和場景設計上,甚至于劇本課程和學生畢業設計情節創作上,大多學生都有較強的歐美、日本風格。縱觀學生作業,總能找到一些“影子”,“迪士尼”“宮崎駿”也是大家爭相模仿的對象。
90年代后,粗制濫造、抄襲等問題不斷出現,其實部分問題出現在動畫課堂的設置上。作為一個動畫教師,回憶起自己從接受動畫教育的階段,無論從人物造型設計課程還是后期的場景設計、分鏡頭設計、動畫各類課程使用的資料均為迪士尼的原畫、宮崎駿的原畫集等,參考資料也幾乎如此。在參加工作后引導學生思考和課堂教學中,能運用的中國元素類型素材較少,幾乎很少能有完整的資料體系進行課堂教學。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動畫教學的這些方面滲透。
一是鼓勵學生多研究傳統文化的各個形式,從各方面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有取舍的選擇對動畫創作有利的部分。比如劇本創作參考老一輩大師的作品《鐵扇公主》,表現形式和造型特點可以參照剪紙動畫、水墨動畫。在音樂方面,可以參照戲曲,并使用中國傳統樂器進行配樂比如蕭、古箏、琵琶、中阮等。從根本上三位一體,多方面去解決中國動畫缺少中國元素,或者存在少量的中國元素,最后作品呈現在觀眾眼里爭議較大,認為四不像這個問題。多引導學生,多看,多學多參考,可以在動畫課程第一課,《動畫概論》課程中就有相關內容的介紹,更有針對性、引導性,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二是開設一些中國傳統元素課程,作為一個選修課,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讓對傳統動畫感興趣的同學進一步學習,開設國畫、剪紙、泥人等課程,從而更好的為后續動畫制作服務。
三是對學生的傳統文化運用作品進行指導,教師要對傳統文化有足夠的了解,首先要求教師對傳統藝術進行研究,能很好的給學生把握方向,要做傳統藝術并非要把傳統藝術的各種形式完全照搬到動畫中,學生創造的作品總會出現很多問題,尤其是當學生嘗試將中國元素運用到動畫當中,很容易造成無論好壞都能一股腦的運用到動畫當中去這種現象。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非元素運用的多就是更好的,而是要適度使用。讓動畫看起來既有意義、趣味性或者教育性,又合情合理并且富有中國風。
四是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新興技術并不違背。在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傳統文化并不能使用新型的技術比如3d效果等,事實證明,當你把3d技術運用到水墨動畫中去,可能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效果,《功夫熊貓》《花木蘭》也并沒有因為是外國人制作而被認為不是中國風,多觀察,多吸收,把一切更好的融合才能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動畫中,運用到動畫課堂中。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動漫產業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已成為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從劇本的主題到角色建模和風格定位,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和材料。它拓寬了中國動漫的發展軌路,豐富了中國動畫的內涵。著眼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應用,將民族文化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將成為中國動漫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與美國和日本的成熟動畫產業相比,中國動畫缺乏良好的商業運作。 中國動漫必須轉變行業的內在模式,重新進入傳統文化路線,適應當前動漫產業的發展,并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只有充分利用國家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傳統中創新才是發展中國式動畫的方式。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挖掘中國文化的內涵,以動畫影片的形式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程婭.談傳統文化元素在動畫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1.
[2]李玉,路合香.民間藝術在動畫教學中的應用探微[J].藝術科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