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營城子中心小學 遼寧大連 116036)
語文教育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科,語文教育也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培訓,這種思維能力包括發散性思維、聚合性思維、整體思維等。而作為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較小的時候就更應該慎重地培養他們的這種思維能力,因而在語文教學上也更應該注重技巧。
在語文教育中,最重要也最難的一個環節就是學生的作文描寫。
目前來看,學生的作文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就是很常見的作文描寫中存在著不完整不具體,缺頭少尾的問題。其次,在學生的作文敘述中,語言的錯落亦或是無詞可用。最后學生作文中還常見的一個問題是描寫淡而無味,很多都是記“流水賬”,無事可寫,無話可說,空洞而籠統。
但是這些問題的出現并不能說明學生沒有創造力,沒有寫作文的“天賦”,相反,這些問題的出現,從某一方面來說,只是學生的寫作文能力還沒有被開發出來。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因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挖掘學生的創造力,激發他們的作文天賦。
目前,隨著課本的改版,對于作文的要求是“學生要把作文寫具體”。所以在教學時,老師應該明確一個問題,什么是“具體”。簡而言之,“具體”就是敘述敘事的完整性,就是起因、開頭、結尾的連貫性,有頭有尾,有根有據。只有明確什么是具體,才能指導學生把作文寫具體。
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學生作文寫不好寫不具體的根源是什么?因材施教才是有用的“教”。
在寫具體的問題上,首先要教會學生知道什么才是一個完整的敘事。完整的敘事來不開三要素,即起因、過程、結果,這是敘事最重要的三要素。在讓學生知道什么是三要素,什么才是完整以后,觀察句子或者段落中訓練對敘事完整性的敏感度。在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敘事的完整性之后,就可以著手讓學生開始簡單的訓練寫作,例如寫一個簡單的有著起因、經過、結果的完整的小故事。在訓練中,更一步增強他們對于敘事完整性的把握。
解決了敘事的完整性之后,我們進一步關注到的是:學生敘事性完整性解決完以后,就如同“流水賬”一樣,沒有中心,沒有重點。而語文大綱中也指出對于論文要“有中心。要圍繞一個意思來寫,使人知道是為什么而寫。”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可讓學生用列提綱的方式解決。所謂的列提綱就是在確定一個中心的情況下,思考寫作順序,寫作內容等,隨后根據提綱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而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提綱列得越細越好,列得細就跟成文相差不遠了。”
當前學生的作文,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在能寫出中心,寫完整以后,寫不細致。細化問題來看就是學生文章中泛泛而談,沒有真情實感,描寫不細致。對于這個問題,老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在文章中賦予感情,對于細節的描寫要細化,即重視細節的描寫。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必須尋到源頭才有清的水喝。”學生寫作文時,常常無事可寫亦或是泛泛而談,言之無物,空洞乏味,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學生儲備量不夠,生活體驗不夠導致的。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面臨這個問題時,讓學生多參加相關的課外活動,多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美。亦或是讓學生觀察固定的生活場景,多訓練寫作。其次,在指導學生的作文訓練中,還要注意教導學生細節的描寫。在對細節的描寫訓練上,可以學生觀察某一個具體事物,多訓練寫作。
解決了前兩個問題,最后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學生寫的作文,缺乏“顏色”,從而顯得淡而無味。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首先可以讓學生進行固定的擴句訓練。在擴句訓練上,將一個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擴展為形容詞豐富,描寫對象具體。生動的長句子,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形容詞的用法,增強其的敏感度。其次,沒有“顏色”也體現出了學生的詞匯量不夠,而解決詞匯量方法可以分為其下兩種:一是讓學生多背古詩詞、名言警句、每周規定固定的閱讀量并要求他們摘抄好詞好句等。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只有給他們增加了詞匯的儲備量或是名言警句的儲備量,并將之熟練的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才能化腐朽為神奇,給文章增添色彩。二是在學生作文中,增加他們修辭手法的運用,大量運用修辭手法可以讓學生的作文變得生動、靈動。
總的來說,學生的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題。在面對作文教學時,作為一個教師,應該賦予學生更多的細心、耐心以及包容心,鼓勵他們發散思維,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打擊。最后就是在教學中注重寓教于樂,要增強他們寫作文的能力首先就要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因此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的生動,有趣,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