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
(新鄉廣播電視臺,河南 新鄉 453000)
眾所周知,廣播文藝節目最顯著的特點是寓教于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趨向多元化,廣播文藝節目主持人更應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自覺承擔起職責使命,努力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正確傳遞價值導向,正確展現新時期的時代風貌。
傳遞正能量對媒體而言,首先要增強我們的制度自信,在創作和主持廣播文藝節目中培養良好的社會心態。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
在文化藝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廣播文藝節目對主持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文藝節目的主持人除了要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成熟的藝術鑒賞力、良好的政治素質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新聞敏感性。所以,節目主持人在正確引導輿論的時候,更要注重使廣播文藝節目準確地傳遞正能量。
作為主流媒體,廣播節目歷來重視正能量的傳遞,這是媒體營造輿論環境和輿論氛圍應擔負的職責,是媒體政治屬性的重要標志。廣播的新聞類節目如此,社教類節目如此,文藝類節目也應如此。
論及文藝廣播正能量的傳遞之前,我們有必要首先認識文藝節目在廣播節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作為。從我國廣播發展史上截取任何一段歷史,都不難找到文藝廣播發揮功能作用的實例: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創建初期,為了彌補文藝節目不足的缺憾,在邊區的領袖們都拿出自己的珍藏唱片在電臺播放;廣播前輩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土窯洞邊直播《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文藝節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質樸的老百姓把“點燈不用油、聽戲坐炕頭”(意即在廣播中聽文藝節目)作為他們“現代化”的理想追求;新中國廣播發展的輝煌時期,人們對收音機的昵稱是“戲匣子”……
廣播文藝最富想象性,精彩的聲音運用,能使聽者聞聲見人、聞聲見形、聞聲見景。
文藝廣播是廣播中不可或缺的類別,任何一家電臺的任何一套廣播都不可能沒有文藝類節目。既然文藝廣播是廣播宣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輿論構成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那么就必然與其他類別的節目一樣,亦同樣不可忽視。當前,有些市地電臺主持人管控意識不強,主旋律與“雜音”“噪音”并存,在節目中為了迎合某些受眾的低級趣味而一味獵奇式大耍噱頭的情況時時發生。
習近平總書記講“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一部優秀的作品能感染人、鼓舞人并激發人的熱情,那么制作一檔精品廣播節目,同樣可以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新鄉廣播電視臺組織創作的廣播連續劇《金印之歌》,講述了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吳金印是“干一處,響一處,走一路,富一路”的好干部。40多年來,他深深扎根基層,與群眾同甘共苦,忠于黨的事業,不計名利,不怕艱苦,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樹立起了基層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節目播出后在當地引起共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廣播節目《金印之歌》獲得了河南省廣播文藝一等獎。同時,新鄉廣播電視臺在2014年制作的廣播劇《咱們的好村官》以“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最美村官”裴春亮自掏腰包扶桑梓,富鄉親,建設美好家園的事跡為主線,具象地贊美了可貴的裴春亮精神,從而真實地折射出了一位共產黨人富裕后不忘鄉親和黨恩的美好情懷。
廣播文藝正能量的傳遞,是隨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廣播自身環境諸因素變化而變化的,因而,其價值取向帶有更多的時代印記。文藝廣播亦無例外。
例如,在古代,海南島是流放場所,人們也一直把它看作是蠻荒之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幾個時期的代表性文藝作品提高了海南的知名度、改變了人們對海南的印象:50年代,民間故事《鹿回頭的傳說》;60年代,刀美蘭的彝族舞蹈和電影《紅色娘子軍》;70年代,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80年代,又一首膾炙人口的《請到天涯海角來》……形成了以此為標識的海南品牌形象。輿論指向+宣傳力度,效果無法估量!
廣播文藝靠聲音“造型”,聽眾則要靠想象來感受聽覺形象的真與美。與新聞相比,廣播新聞要做到真實準確、用事實說話,因而很少甚至不能運用抽象的、模糊的、帶有主觀色彩的語言。而廣播文藝則可以客觀再現、主觀表現,可以更多地表現主觀情緒、個性色彩、審美傾向,甚至可以表現臆造的、非現實的觀念與情境,由此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
廣播中一度出現的港臺歌曲多、內地歌曲少;通俗歌曲多、傳統歌曲少;引進歌曲多、原創歌曲少……一時造成許多青年受眾價值取向的迷惘。所以,廣播文藝節目主持人要注重文藝廣播的正能量傳遞,不可忽視把關定向的主導觀念;在節目理念、節目選材上的把握,以及在“追逐”還是“引導”的原則問題上不能彷徨迷失。
總之,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特別是廣播文藝節目,要認清自身的特性,發揮自身的優勢。與時俱進,走創新之路,弘揚社會主旋律,才能真正使廣播文藝百花齊放,促進事業發展和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