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瑤
(中國測繪宣傳中心<中國測繪報社>,北京 100830)
提及測繪地理信息從業人員,大多數人能夠聯想到的是無論陰晴雨雪都會出現在路邊街角、山野鄉村,扛著三腳架,穿著橙色背心,動作簡單卻枯燥的技術工人。而在大眾傳媒領域,記者編輯們把更多的視角聚焦在了這個行業中這樣一群人的身上:他們常年奮戰在野外一線,跋山涉水,飲雪臥冰,用足跡測天量地,用忠誠和奉獻詮釋“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然而卻經常在父母、愛人、兒女需要時缺席。
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測繪地理信息儼然成了一個苦差事,而絕大多數父母也不愿意子女從事這份看似冷門又伴隨著艱辛與危險的職業。正如作者胡偉在他的隨筆《測繪之苦究竟打動了誰?》中寫道:“看完各大媒體的報道后,感覺還是:‘干測量,真苦!’然后會問:‘這活是人干的嗎?’‘你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測繪、干測繪嗎?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已經干了一輩子測量的。’”事實上,筆者詢問過許多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受訪者一個同樣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媒體報道,你個人贊同嗎?”超過半數的人紛紛表示,這樣的報道陳述的確有一部分客觀事實,但僅僅是一部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早已不像從前那樣只能依靠人的雙腳去丈量,測繪地理信息的年輕一代工作者幾乎都沒有經歷過老一輩人的那種艱辛。但這樣的報道陳述,往往會使人們對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產生一種刻板印象,并心生幾分疏遠,覺得還是不要從事這種職業為好。
那么,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真正希望留給公眾的美好印象是什么樣的呢?如何通過媒體報道為測繪地理信息從業人員構筑符合時代特征的形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考慮:
反觀大眾傳媒對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的形象解讀,我們關注的落腳點是否真的與采訪對象的期望值產生了偏差?在我們的報道中,是否真的少了些許溫情脈脈的片段,而多了幾分風霜雨雪的凄苦?我們是否在落筆之前就已經深受“刻板印象”的干擾,有所取舍地選擇能為己用的客觀事實,以便更加貼切地展現我們用“刻板印象”在腦中描繪的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形象?我們是否從未站在“他者的視角”審視過自己的采訪與寫作行為,反觀自身視角的“刻板”與“單一”?
隨著時代的進步,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分辨率衛星影像、雷達遙感技術、航攝技術、測繪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的成熟與應用使人的視野得到無限延伸,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不再需要真正去那些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無人區”,便可輕松獲取當地的地理信息數據、影像資料等,甚至可以不受雨雪等天氣變換的影響。此外,交通技術、野外設施、移動互聯網的不斷完善,為外業生活提供了種種便利,外業隊員的工作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也能夠如愿與家人保持聯絡,通過方寸屏幕便可感受到親情的溫度。
如今,在教育領域,測繪地理信息專業的就業率穩居全國前30名,甚至像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這類的大專院校就業率已達到99.5%,這個數字相當可觀。盡管如此,高就業率的背后預示的是人才資源的短缺,有太多學生及家長在大眾傳媒所營造的刻板印象中對測繪地理信息專業望而生畏。
由此可見,借助大眾傳媒的傳播內容來改變長期固有的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的刻板印象,打造新時代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新形象已成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當務之急。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因為建立在受眾心中的刻板印象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很難在短期內得到實質性改變。正如20世紀20年代美國知名新聞評論家李普曼在他的著作《輿論學》中所作的比喻,他將人們對刻板印象的認知心理比喻成像澆鑄的鉛版一樣牢固而一成不變,即使隨著時代的變遷,某個群體的特征已經發生變化,刻板印象的僵化模式依然使認知主體對客體的新變化視而不見。
李普曼指出,刻板印象是人們對某一社會群體預先設定的觀念和態度,人們用這種預先設定來判斷這一社會群體,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關于這一社會群體的印象。他認為,一個人的觀念和態度并非依據自身直接和確鑿的知識,而是依據這個人自己創造的或者別人留給他的印象。就新聞采寫而言,大眾傳媒記者對各類社會群體的描述就是其本人刻板印象的反映,在對想要報道什么、有什么將被公眾所感知等方面,記者、編輯們早已進行了嚴格的選擇,也就是“選擇性知覺”。“選擇性知覺”是指人們在某一具體時刻只是以對象的部分特征作為知覺內容,是一個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進行組織加工的過程,這與個體自身的需要、興趣乃至刻板印象息息相關。
新聞報道由于追求時效性,采訪時間往往有嚴格的限定,在短時間內對采訪對象作出判斷往往考驗的就是媒體人如何進行“選擇性知覺”。受新聞截稿時間所限,記者更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甚至采訪還沒有結束時,其已經根據刻板化思維模式描繪出了新聞事件的“結論”。而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其只需要進一步進行“選擇性知覺”,通過搜集各方面的所需素材去證明那個已經形成的“結論”。事實上,這個“結論”就是其頭腦中的刻板印象。
就社會公眾而言,由于他們大都無法身處新聞事件當中,設身處地去了解新聞當事人的實際狀態,只能習慣并依賴于新聞媒介為他們再現的這個只有部分真實的世界,這也就助推了刻板印象的深入。對此,李普曼指出,人們“需要知道的世界和確實知道的世界,往往是十分矛盾的兩回事。”
受刻板印象的影響,記者、編輯們會逐漸忘記站在“他者的視角”來審視客觀。“他者”是相對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與事物。他者對于自我的定義、建構和完善必不可少,自我的形成依賴于自我與他者的差異,依賴于自我成功地將自己與他者區分開來。善之所為善,是因為有惡;好之所以為好,是因為有壞。自我的建構依賴于對他者的否定。而要想做到客觀,就要跳出主觀的囚籠,也就是超越自我的局限,站在“他者的視角”看待問題,審視自我,就會發掘一個與自我主觀臆斷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更接近真實的世界。大眾傳媒對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的形象解讀,不應困于刻板形象中,而是應該站在“他者的視角”來塑造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的群體形象。
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對于“測繪之苦”的困惑給新聞記者、編輯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采訪對象真正的訴求是什么,他們希望被關注的焦點在哪里,想要展現出怎樣的新聞事實,這些都是媒體人下筆之前需要厘清的問題,也可以幫助媒體人巧妙地規避刻板印象的陷阱。
對新時代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而言,他們亟須打破傳統,一改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塑造一個全新的形象,為自己代言,促進事業發展。新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大眾傳媒,更依賴于大眾傳媒轉變觀念和思路,將新聞關注點向以下幾個方面傾斜。
近年來,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開拓創新,研發出了一系列測繪地理信息“黑科技”,從精度更高、室內外一體的移動導航技術到新一代多源航空航天遙感數據處理系統,從城市地下管線監測技術到智慧城市一體化解決方案,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的突飛猛進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媒體人應更加關注這些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貢獻的源源不斷的動力,更加關注科研人員敢于突破、勇于創新的攻關精神,更加關注測繪地理信息通過科技改變未來的鏗鏘步履。
2011年,國家測繪局更名為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明確了其在監督管理地理信息獲取與應用、組織協調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工作、組織指導基礎地理信息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職責。就在不久前的兩會期間,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取消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等單位,新組建自然資源部。國家針對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一系列重大決策背后,是測繪地理信息工作面向國土、交通、水利、農業、住建、發改、環保等多個社會領域的深度融合,是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步伐的加速。媒體人應更多地去挖掘測繪地理信息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展現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兼收并蓄的美好愿景,再現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作用,讓更多的人了解測繪、認識測繪并愿意從事測繪。
2018年年初,多家主流媒體全文刊登了新任中國陸軍司令員韓衛國的《致陸軍官兵家屬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在父母生病臨終時、在妻子生子臨產時、在孩子升學臨考時,只要沒有打仗任務和確實離不開的特殊任務,都必須及時請假回家。對于父母生病不回家、妻子生產不照顧、家庭有難不幫助的個別官兵,不但不表揚、不宣揚,而且還要對他的真實品德進行考察”。一封樸實的書信卻敲打著無數人心中最柔軟的一部分。對于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媒體人也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在平凡崗位上的普通職工,展現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的多面人生,而不是把所有的焦點放在那些舍小家顧大家的無奈與辛酸上,要讓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的形象更加有溫度、有情懷、有力量。
相信通過以上三點新聞視角的轉變,大眾傳媒為社會公眾所呈現的將是一群新時代新形象的測繪地理信息從業者,他們將打破傳統的刻板印象,離每個人的生活更近、更真實。
[1]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56.
[2]任福君.科技傳播與普及概論(修訂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89.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