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六幼兒園文苑分園 四川成都 610000)
在游戲活動中,當幼兒積累了豐富的感知經驗后,需要教師以集體活動的形式幫助他們梳理,歸納和提升。怎樣提問才能引發幼兒思考?怎樣提問才能讓他們想說,并且說得清楚明白?怎樣提問才能激發幼兒在活動中積極應答,幼兒之間的分享交流才會更有價值,更利于教師引導幼兒提升認識,建構新的概念?反之,如果教師對幼兒當前的認知水平沒有足夠的了解,幼兒在活動中沒有積累大量經驗的情況下,教師設計的提問過深或過淺,就會給幼兒的分享和交流造成很多困難,“分享”也就會流于形式,難以引起幼兒之間的碰撞和共鳴。
“體育游戲設計”這個活動,第一個環節是回顧運動會上的三個游戲。在設計提問時,我在“這個游戲是怎樣玩的?”和“你是怎樣玩這個游戲的?”兩個提問之間思考了很久?!斑@個游戲是怎樣玩的?”幼兒在回答時應該說出游戲的玩法和規則,可是在運動會上教師沒有特別強調游戲規則,而且這個環節只是活動的引入部分,幼兒說的時后會有一些難度;“你是怎樣玩這個游戲的?”幼兒說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會談到自己在游戲過程中情緒情感的體驗,說起來更容易,更加生動有趣。所以在組織活動時我選擇了后一種提問,揚金金生動有趣的講述使每個幼兒都聽得很專注,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三個游戲都是請幼兒介紹,如果三個提問一模一樣,語言顯得比較呆板,缺乏變化性。因此,我這樣設計了三個提問 :
1.“這是什么游戲?誰能清楚地介紹一下你是怎樣玩這個游戲的?”
2.“剛才××小朋友非常清楚地介紹了他是怎樣玩‘趕小豬’的,現在誰愿意來介紹自己是怎樣玩‘跳跳接力’的?”
3.“小小解放軍”這個游戲真好玩,××小朋友你給我們介紹一下你是怎樣玩這個游戲的好嗎?”
第二個環節是請幼兒自己設計“小小解放軍”這個游戲,讓幼兒把自己設計的方案講述出來。當鄧亦張說:“我的設計是在操場上挖一個大坑,小朋友先跳下去然后再爬上來,如果爬不上來就算輸?!蔽矣X得這是一個激活幼兒思維的好機會,于是就面向全體幼兒提問:“你們覺得鄧亦張的方案怎么樣?”這一問題的提出使每個幼兒的思維都活躍起來了。
趙天逸說:“我覺得鄧亦張的方案不好。”我追問:“為什么?請說出你的理由。”“如果跳下去爬不上來怎么辦?小朋友會出危險的,所以我不同意他的方案?!?/p>
如果想讓幼兒圍繞話題進行辯論,安靜地傾聽別人發言非常重要。我提醒鄧亦張:“你要仔細聽小朋友的意見。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方案好,可以找理由反駁他們?!?/p>
陳子為:“我覺得可以栓一根繩子在身上,如果爬不上來可以讓別人拉上來?!?/p>
何啟云:“我覺得可以在坑里放一個梯子。小朋友可以從梯子爬上去?!蔽依^續提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嗎?”想再次激發幼兒積極應答,培養思辯能力。。
徐星:“如果梯子是軟的,就是那種用不好的木頭做的,垮了怎么辦?小朋友就會從上面摔下來,我覺得不行?!?/p>
何啟云:“我的梯子是鐵的,是不會垮的那種?!?/p>
在爭辯的過程中,我對每個孩子的發言都以微笑的眼神給予支持,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說得更有條理。
梁露是一個四歲的女孩,來幼兒園一個星期,從不主動和老師交流,從不在集體面前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老師的要求和指令非常樂意接受。例如:做游戲時,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舉手要求參加,而露露只是睜大眼睛看著老師,眼里充滿了渴望,嘴里卻什么也不說。自由活動時,朋友們三三兩兩結成對玩耍和游戲,而露露卻一個人靜悄悄地去圖書角看書。老師說:“露露,你去把餐巾拿過來好嗎?”露露會說:“好的。”并立即幫老師拿過來?!奥堵叮銊e看圖書了,你去和小朋友玩一會兒吧。”“好的?!笨墒钱斅堵蹲呓笥褧r,卻游離在朋友們的游戲之外,不能融入。面對這樣的“乖孩子”,老師怎樣才能聽到她的心聲,了解到她語言發展的需要呢?
策略一 : 主動與梁露對話,拉進師幼距離。
四歲左右的孩子雖然能夠比較清楚的表達自己親眼看到的事物,但詞匯量的積累還不夠豐富。在與露露對話和交流時,我特別注重豐富她的詞匯,讓她在親身感受周圍事物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交流很容易,但語言還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在她表述不清楚時,我進行了語言示范并讓她學說了一遍,讓她在模仿中提升概括語言的經驗。
策略二 :在閱讀活動中培養言說能力
為了幫助露露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提供了大量的有具體意義、形象生動的閱讀材料。閱讀時,老師首先引導露露仔細地觀察圖片,圍繞主線理解、體驗作品內容;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鼓勵她大膽想象和思考作品情節并對她說:聲音再大一點,說錯了沒關系。
四歲左右是幼兒詞語積累的敏感期,因此在她講述的過程中老師通過釋意、提問等策略來幫助她梳理和運用詞語,積累語言表述經驗,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
策略三:在環境豐富語言經驗,提供語言發展的條件
老師經常鼓勵露露向朋友講述“小畫廊”中自己的美術作品,講的過程不但培養露露與朋友的交往能力,而且還能在講述中獲得自信。同時,利用游戲區角、班級環境等讓她潛移默化地接受書面語言的知識。例如:在每一個區角和所有的物品旁邊都配上文字符號和文字標簽;語言區增加了三段卡、填動詞、動詞游戲、字卡配對、組詞造句等工作;一米以下墻面提供了圖卡和字卡配對的游戲;在每個幼兒坐椅的正面貼上漢字姓名等。
通過一個階段的培養,露露開朗活潑了許多,在集體中愿意主動服務他人,每天碗桶送來后,主動向老師要求擦桌子、擺筷子。自由活動時,常常聽到露露和朋友游戲的笑聲:“來追我呀,來追我呀!”在給全班朋友介紹自己的窗花時,露露說:“這是我剪的窗花。我先把紙對折,然后再對折。在每一個角上都剪一個口子,最后再打開,窗花就剪好了。我覺得我剪的窗花最漂亮!”
踐行《指南》讓我們更加明白,師幼互動中要給幼兒提供更多表達和交流的機會,為幼兒創設更好的語言環境,才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