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一校 遼寧沈陽 110031)
小學是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一旦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那么就能夠主動的進行以后的學習,能夠有效的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長遠的發展。然而在當今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老師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了學科知識的傳授中,忽略了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培養,忽略了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學習的興趣,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導致學生們數學課堂學習效率低。[1]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老師感覺已經把知識講得非常透徹了,但是學生仍舊無法理解,對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難度。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忽略了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導致難以出現理想的效果。小學的孩子們理解能力比較低,對問題的思考缺乏邏輯性,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自己認為清晰的教學方式,忽略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導致學生們常常聽不懂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不理想。[2]
“問題”被喻為數學的“心臟”,告示數學教育工作者,“問題”乃數學生命活力的源泉。數學教師應當創造一種是課堂涌動生命活力的數學問題情境。通過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體驗某個角色,體驗實踐探索過程和體驗某種社會情感等,都能使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激發學習內驅力,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促使主體自主參與。
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它重在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旨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活動課,應讓全體學生“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中對實踐活動課提出了“聯系周圍事物組織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的教學要求。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又能改善生活。實踐活動的內容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活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學中可打破時空的限制,結合教材內容適時、適地安排相應的實踐內容。
兒童對任何事物都懷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一種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數學情境,以游戲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可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活躍學生的創造才能。
數學課上,必須加強操作活動使學生人人動手,思維隨之展開,這很容易把全體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概念記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學習內容中的新知識,轉化為問題,隱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讓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或新舊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構成學生認識活動的內部矛盾,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促使學生不斷質疑問難,發現問題,再經過積極思考、探討去解決問題。
我們在教學中,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在集體合作中展示自己,創造個性。
在活動教學中,我盡量創設生活情境,采取讓學生體驗生活原型,再現生活事實,喚醒生活經驗和解決生活問題方式,使學生把理性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學生而言,數學學習比較枯燥,難以對其產生興趣。為了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利用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效學習數學知識[2]。例如某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加減混合運算中,首先呈現了一個小明超市買學習用品的視頻,最后教師提出,同學們幫小明算算賣了兩個筆記本和4只筆共用了多少錢?小明給超市收銀員50元,收銀員應當找給小明多少錢?如此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之有效學習。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學習數學知識,還可以利用巧妙的運用游戲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的、愉悅的游戲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自身知識水平。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游戲活動的創設應當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并且注意游戲活動時間,以便最后能夠有時間梳理數學知識,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總而言之,數學活動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引用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不斷創新數學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整合到一起,構建優質的師生關系,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