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新陽路小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在小學數學階段,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大多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所以,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就要仔細研讀數學課本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讓生活中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中,這樣既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培育出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對數學學習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方法由死記硬背轉變為融會貫通。下面,就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方面探究關于生活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
課前導入作為教學中的第一步,關系到整節課程的質量好壞。好的的導入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通常會根據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引入生活問題,以此來進行課堂教學。[1]
例如,在教授《認識鐘表》這一內容時,就會在授課前導入生活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要按照規定的時間來上學,那么誰能回答老師,你們都幾點出門、幾點到學校呢?”同學甲:“老師,我每天7點出門,7點30到學校。”老師:“好的,回答的真棒,那么你是怎么知道時間的呢?”這時同學們會說是家長告訴自己的,之后筆者就會根據學生的好奇心特點提出問題:“有沒有同學可以自己認鐘表呢?如果沒有的話,今天老師就來教教大家。”經過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可以將生活問題順勢引入,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即將要學的知識點,并能夠清楚的了解到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用數學來解釋和解決。[2]
再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我為學生準備了一些生活中熟悉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和球類實物。先讓學生進行分類,再通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動。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幾何圖形的不同形狀,知道它們的名子,實物引入——抽象模型——圖形名稱。再如教學搭配時,我為學生創設生活情況,小紅六一時要去游園。她要穿的漂漂亮亮的,她有兩件上裝,有三件下裝,怎樣搭配好呢?這樣激起了學生搭配的積極性,輕松愉快地學習了知識。
相較于其他科目,數學學科中關于概念、公式類型的知識性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果單純的讓他們通過死記硬背來獲取這部分知識,那么學生的數學意識就會被弱化,同時也制約著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就會將教學內容融入到生活實例中,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感知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不只是為了做練習題、準備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夠讓生活更簡單、方便。
如,在講到《可能性》時,就可以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跟父母在商場買過東西后,遇到能夠抽獎的事情?該如何描述抽到獎品的可能性?”、“太陽一定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這句話描述的對嗎?”等等通過列舉學生生活中出現的例子,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在舉例中將關于“可能性”的知識概念加深印象。又如,在《百分數(二)》的學習中,“折扣”這一節的內容不僅是教學中的重點,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筆者會在課堂中列舉出某一商場在“周年慶”活動中的打折方案,讓學生進行優惠計算,這樣能夠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今后再遇到打折情況時,學生就能夠根據已學知識來判斷出某件商品的打折力度是否合適。
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便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提高理解能力,但還需注意的是,一節課程結束后,課后作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會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一些可以動手操作的實際問題,來鼓勵他們活學活用。
例如,認識人民幣是小學低年級的重點內容,在課后筆者要求學生到商店、超市等地方調查商品的價格,等下次上課時跟其他同學分享調查結果,并比較出同一類商品之間的價格高低。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學會買東西,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又能夠鍛煉他們的自主能力。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會布置更高層次的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探究。六年級下冊“綜合與實踐”中有一節內容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北京五日游”的規劃,包含了時間、行程、交通工具、旅游地點和花費預算,這時筆者就會讓學生課下查找資料,自行規劃路線,再到課上進行描述,最終讓學生自己選出最好的方案。通過布置這一類型的家庭作業,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身影,這樣更加有利于以后的深入學習。
本文主要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來分析如何讓生活問題走進課堂教學中,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不排斥數學課程,并通過解決生活問題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根據教學經驗,通過捕捉身邊的數學現象,聯系生活中的案例,使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