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貴陽 550025)
梵·迪克指出:話語分析就是要從文本和語境兩種視角對話語進行清晰且系統的描寫。話語分析中,文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話語分析不可脫離其文本所在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因素構成的語境。對“十九大”期間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時,必須對我國現今的社會環境進行大致考量。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從圓夢工程到創新科技,從綠色中國到共享小康,這些飛躍不僅體現在新聞報道中,而且是可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十九大”的召開關乎國家命運、人民福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社會各界對“十九大”的召開滿懷期盼。《環球時報》作為主流媒體,必然不會減少對十九大的關注,對于本次會議其既有宏觀層面的把握,又有微觀層面的關照。
話語是基于意識形態的一種表述,同其他類型的話語一樣,新聞也有很多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意義。新聞報道的宗旨是“讓事實說話”,然而在報道過程中挑選何種事實、怎樣描述事實等都存在隱含的主觀態度。
“文本的主題是建立在世界的常識性知識和個人信仰與興趣基礎之上通過宏觀過程從命題族群策略地推導出的一個宏觀命題”[1],從新聞報道的主題便可推導出媒體對某一事件的大致態度。由于我國新聞媒體一直以來充當著政府宣傳“喉舌”的職能,在對十九大進行報道時,《環球時報》大多是以圖文的形式發布會議議程、議題、領導講話等會議內容,保證消息及時地、準確地傳達到公眾平臺,完成了作為官方媒體的最基本任務。但除此類傳達信息的新聞報道外,《環球時報》作為官方報紙其作用不僅是傳達信息,同時還承擔著態度輸出的職能。
費爾克拉夫認為:“標題就可能是主觀的和帶有偏見色彩的,它依賴于對這個世界知識、觀點態度、宏觀結構及其表達。”[2]據費爾克拉夫所言,分析新聞報道的標題對于理清其報道中所含觀點態度十分重要。《環球時報》在10月18日的報道標題中寫道:《前進,向著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寫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將“十九大”的召開與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在一起,認為這是中國發展路上的一大進步。這篇報道無論是在主標題還是在文中的小標題“勇立濤頭、只爭朝夕、筑夢不息”中都給予了十九大極高的贊譽,用類似“口號標語”的形式做文章標題更顯現出《環球時報》對國家蓬勃發展的必勝決心。“主題可以用標題的形式進行表達和暗示,標題顯然是消息文本的綱要性概述。”[3]“十九大”召開前的9月8日的新聞《國強,僑則安(喜迎十九大)》中,新聞標題用上了“強”“安”“喜”等字眼,突出十九大的召開令萬眾期待,海外僑胞雖人在萬里之外卻依然團結一心向祖國。9月1日的報道《歡欣鼓舞迎接十九大》展現出全國上下干部群眾都以飽滿的熱情、優異的成績迎接“十九大”的召開的畫面,以人民群眾翹首期盼的細節來凸顯“十九大”的召開是關乎全民福祉的喜訊。
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認為:“他者的存在實質上是為了凸顯自身。主體只有存在于與他人的反身關系網中才能確認自身。所以,在話語感知和建構世界的過程中,他者的存在就顯得極其重要。‘我們’就在與‘他者’之間的對比中實現了自己。”[4]在進行“十九大”新聞報道時,《環球時報》作為面向國際的新聞媒體充分利用其他國家領導人或媒體的“聲音”,讓其以“他者”的身份出現來幫助建立十九大的積極的話語意義。例如10月16日的國際新聞《外媒:十九大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再譜新篇章》就以外媒為主體,從外媒的角度看待十九大,認為十九大為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巨大貢獻。類似主題的新聞報道還有《普京評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國著眼未來前景非凡》《斯蒂芬·佩里:十九大報告彰顯中共決心和自信》《海外華媒聚焦十九大:世界將分享“中國機遇”》等也都報道“他者”對十九大會議的肯定評價。證明十九大的重要性和正面意義不僅僅是來自中國一方的“自我夸贊”,而且是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以此對十九大進行歌頌稱贊。
《環球時報》作為面向全球的官方媒體在對“十九大”進行報道時,整體表現出擁護國家政策、展現國家正面形象的報道態度。在報道主題上大多是發布“十九大”會議相關議程及報告,在及時傳達大會精神的同時給予“十九大”以極高贊美和充分肯定。
“新聞話語的修辭還通過確切數字所隱含的精確性來強烈地暗示其真實性。”[5]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其發展速度驚人,但國家形象卻一直以來飽受詬病,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作為轉折點為國家形象的構建樹立了正面的榜樣。“十九大”召開期間同樣是中國抓住機遇向外界展示自我形象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其形象與國家形象必不可分,《環球時報》在會議期間同樣加強對共產黨執政方針的報道。10月17日的報道《重磅!十九大會期、議程定了》除了介紹會議議題外還將中國共產黨會前充分的準備工作作為重點描述部分。其中有言:“中共中央組織了59家單位就21個重點課題進行專題調研,形成80份調研報告……”從細枝末節處報道我黨對此次大會的重視和會前充分的準備工作,說明會議議題的提出并非紙上談兵而是對現實情況進行充分調研后方擬定。這一點充分證明我黨在工作中始終貫徹“實事求是”的方針,一切從實際出發。“……確認2280名代表資格有效……其中工人黨員占8.7%,農民黨員占3.8%,專業技術人員黨員占12.4%,少數民族黨員占11.5%。”這一報道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在國家事務的參與協商上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以上報道都是利用事實或數據從側面展現我黨堅持民主、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正面形象,此種做法有助于讓共產黨的形象扎根于受眾心中,讓世界加深對中國及執政黨的認知。
在新聞報道中,消息來源的主體差異也會影響新聞報道效果的呈現:國家領導人或官方機構的話語更具權威性、知識分子的話語更具專業性、平民階層的話語更具心理接近性[6]。在對會議進行報道時,《環球時報》采訪多個社會階層,結合精英話語和大眾話語,讓不同社會階層的代表“發聲”突出話語多樣性。10月17日的一則報道《十九大新聞發言人:黨章修改是十九大一項重要任務》中,新聞發言人庹震向廣大民眾介紹黨章修改的相關信息,以官方發言人為消息來源說明此條新聞中的相關內容不容置疑,增強其權威性。十九大會議中陸續出臺多個工作報告及新規新政,篇幅較長且專業性詞匯頗多,專家的相關解讀可以幫助民眾更好地理解、領會會議精神。在《韓慶祥帶你梳理十九大報告的十二個亮點》報道中,以中央黨校韓慶祥教授為消息來源,對十九大報告進行梳理并劃出十二個亮點,可讓民眾更加簡便地讀懂報告重點、領悟會議精神。然而此前的報道大多是從官方、媒體、權威的角度對十九大進行報道,但十九大會議并非是簡單的“從上至下”“唱高調”,對人民群眾的采訪讓群眾“發聲”則令報道更具說服性。學者曾慶香認為報道中直接引語的運用可以增強新聞的人情味和感染力[7]。10月23日的報道《十九大時光:新時代新作為各地群眾熱議十九大報告》中甘肅天水的建筑工人說道“……對我們農民工是一個保障,我就覺得我們走到哪兒心里都特別暖。”四川北川桃龍藏族鄉九成村村民說道:“最重要就是我們村里三個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對人民群眾的訪談進行直接引用,在增加報道說服性的同時一反硬新聞嚴肅冰冷的風格,平易近人。
丁伯銓教授提到時政報道的三個弊端之一便是與受眾新聞需求錯位,缺乏鮮活內容的報道占很大比重[8]。如何將國家的政策及會議精神準確地傳達到民眾心中,同時增加報道的可讀性是媒體必不可少的功課。時政報道略顯乏味的主要原因在于專業詞匯過多、報道風格嚴肅、報道內容冗長,而在時政報道中適度增加日常生活詞匯可使報道略顯活潑。只有報道可讀性增強,受眾才會更有興趣閱讀,政府期望傳達的信息才能順利被受眾接收。《環球時報》在10月19日《2050年,中國會是這個樣》中將十九大報告用更加平民化的簡單詞匯加以闡述,例如形容中國社會“升級換代更自信”、形容中國是“講道義的大國”的國家形象、形容中國制度“能成主流模式”,這樣的詞匯簡單且精煉,讓讀者不用仔細查看繁雜的報告便能直接、準確地領悟報告的要點。再如《十九大后,習近平頻頻喊話“關鍵少數”》一文中摒棄硬新聞中常用的嚴肅、刻板的高級詞匯,而是更多地運用“節奏不一般”“敲黑板”“過硬”等詞匯增強報道可讀性,不至于讓政治新聞枯燥無味。
在對新聞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平民化視角講求內容必須站在平民的立場上,對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予以高度重視[9]。十九大召開期間,各大報紙對會議本身的報道多如牛毛,平民化的報道視角從更加微觀的生活角度出發展現十九大精神,可謂見微知著。《環球時報》10月18日的報道《“00后”孩子們眼中的十九大》中,以孩子們的眼光是如何看待十九大的。孩子們關注“選拔干部”“反腐敗”等問題,認為“有責任心”“清正廉明”的人才有資格當黨代表,“最喜歡中國共產黨,因為咱們祖國就是他們建立的”……“孩子們”的話雖天真簡樸,但卻不會讓人以為是套話、空話,更易深入人心。《笨辦法磨出技術大拿》一文中,以全國勞動模范、江蘇某公司鄧建軍為角度進行報道展現十九大代表風采。文中寫道:“機器轟鳴聲記錄了他不斷學習創新的歲月,牛仔褲里沉淀著他攻堅克難的技術人生”。牛仔褲、機器轟鳴等平民化的細節,都足以拉近讀者與這位代表的心理距離,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展現出十九大代表真實、敬業的一面。
綜上所述,通過對十九大召開前后的新聞報道進行話語分析,《環球時報》從宏觀層面及微觀層面都肩負起了對外宣傳的責任,樹立了國家和黨中央的良好形象。工作報告的梳理及解讀及時、準確地向讀者傳達會議精神,完成了作為政府宣傳“喉舌”的本職工作。在工作報告中穿插不同群體對十九大的看法成功避免了政治新聞假大空的問題。在報道時尤其注重對細節的描寫,讓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形象深入人心。從宏觀、微觀的角度讓世界對中國、對中國共產黨都有更加全面、更加嶄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