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南昌 330038)
媒介素養是舶來品,不是中國的本土新聞概念,其主要是指在新媒體環境中,增強新聞工作者的綜合媒體素養。伴隨著中國新媒體技術的進步,社會對當前我國新聞從業人員的要求逐漸提升,對于高校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僅僅的采編技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前,中國新媒體技術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不僅僅對新聞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其他專業的學生而言,新聞素養同樣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所以,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該不斷培養新聞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媒介素養觀念,提高其專業水平。
對于新聞媒體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未來所從事的工作一定與新聞信息相關聯,并且將會將工作的重心放在與大眾傳媒相關的產業,由此可知,新聞媒介素養對于當前新聞專業的大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媒體技術的水平,促進媒體過程的實現能力,形成更好的認知世界以及認清現實生活的關鍵性作用。
新聞專業在培養人才的路徑中需要將德智體美勞作為考量人才的標準,因為一位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應該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還應該熟練的掌握現在網絡技術,通過熟悉中國新聞領域的法律法規樹立明確的新聞發展思路,對新聞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新的認知。當代新聞專業的學生需要在大眾環境中生存與成長,在日常工作中此類人群必須與媒體打交道,這就要求這部分人群必須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對傳媒的認知要比普通人更加深刻,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新的媒體類型。但是目前,這些學生并沒有對新聞有一個新的認知,他們對新聞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書本層面,缺少一定的實踐性,由此加強媒介素養是新聞人才未來發展中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是高校必須重點考慮的部分。
傳播媒介作為傳播領域不可忽視的環節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中國當代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比較大。新聞專業的學生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他們在生活以及學習中受過較為系統的媒介基礎性教育,很多學生在專業學習以及專業訓練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實踐的指引,所以這類人群在參與媒介活動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所以在媒體資源的使用以及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基礎性。所以,提升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將會為全校師生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他們作為學生中的代表,作為影響校園文化以及校園環境的成員能夠起到一定的典范作用。通過以點帶面的作用,能夠促進高校學生整體媒介素養的提升。
媒介生態環境是中國未來媒體發展路徑中需要重點考察的問題,提升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媒介素養將會為此方面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對于目前大多數學生而言,新聞學專業是一個具有較強應用性的專業,該專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也相對較好,所以很多學生對該專業的仰慕日益提升,因為該專業能夠改善我國媒介生態環境,為中國培養更多的專門性人才。
從當前中國高校新聞媒體專業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看,他們中的很多學生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以同學之間相互攀比為目的方面,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己學習的本心,沒有將自身能力的培養放在關鍵性的位置之上。但是從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新聞媒體所發揮的功效性在逐漸提升,人們對新聞媒介的要求在逐漸提升,但是很多高校新聞專業在培養人才的路徑中并沒有將傳統的培養觀念進行必要的改進,以此適應現代社會對新聞媒體專業學生的需求。除此之外,中國社會的進步帶動了新聞媒體領域的發展,網絡傳媒、數字傳媒等新媒體的出現與產生,將會為新聞專業學生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表現得比較明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矛盾性:財政支持與學校財政需要之間存在矛盾、師資力量與學生學習要求之間存在矛盾,設備條件以及生源質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除此之外,還存在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矛盾性。正是由于這種結構性的矛盾性,才使得新聞專業的學生在媒介素質培養方面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模式。
新聞學專業的學生主要的就業方向是新聞從業人員,也是未來把握大眾信息的關鍵人物,所以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應該在日常學習之中不斷的接觸新聞,通過多種方式與渠道掌握新聞媒介,并且從中找出媒介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尤其在日常的學習中,應該提高信息的甄別能力,并且通過提升質疑能力以及評價能力的提升把握信息的規律性,使自己對信息的掌握程度能夠形成普遍的認知。但是從當前新聞專業學生培養的模式上來看,依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對于社會上的特殊人群,新聞專業并沒有足夠的精細化,在對待問題的過程中也嚴重的缺乏理性,這就能夠說明新聞專業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沒有理性思維。新聞媒體專業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作為“準新聞人”首先應該具備較強的媒介素養,并且具有高超的新聞駕馭能力,在信息的辨別方面也應該做到細致入微。
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較強的新聞媒體素養,但是在該素養提升方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不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在應用型新聞人才培養方面,更應該將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相結合形成立體式的教育格局。但是,從總體發展格局上來看,學校應該是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的重要地點,為此,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媒介素養的教學規劃,充分發揮媒介教學實踐的功能,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深刻的意識到媒介發展以及運動的規律性,進而能夠逐漸的增強動手能力,提升媒介實踐的水平。
媒介素養教育在中國國內發展的起步比較晚一些,但是國外在此領域的研究以及發展相對比較快,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水平,為了能夠將中國媒介素養水平得到一些新的認知,需要不斷的借鑒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以此形成對我國新聞專業學生的引導作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媒介專家學習了國外的成功經驗,從基本概念、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內容等方面對媒介素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且與很多成員進行了切磋與交流。隨著觀點的多元化使得中國在一段時間之內出現了很多媒介素養方面的專家與學者,對中國當時新聞專業的學生在媒介素養方面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但是在今天,中國處于新媒體以及新技術時代,在媒介素養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增強,所以,當前中國還需要不斷的提升媒介素養的綜合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媒介思想,為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提供更多的媒介思想引領,使得中國學生在新媒體時代能夠更好的促進媒介素養的提升。
新聞專業學生在媒介素養方面與大眾傳媒所要求的媒介素養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性,在新聞學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提升對新聞媒介的認知,通過對新聞媒體知識的掌握程度來改善新聞媒體在學生思想層面的認知,通過對學生新聞認知水平的提升把握學生對新聞素養的熟練程度。除此之外,高校新聞專業的教師還應該不斷的更新個人的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新聞的細節,并且仔細甄別新聞具有的特殊性,應該培養學生具備“新聞把關人”素質,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減少負面新聞對他們的影響。
在新聞傳播領域,尤其在新媒體時代,中國應該不斷的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新聞人才,為社會培育更多具有媒介素養的綜合性與應用性人才,為此,相關部門應該同時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學校,教師應該通過本土化實踐基地的建設,活化課堂教學氛圍,通過課程內部的互動與溝通使其班級內部能夠形成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加強對新聞的認知,并且通過課堂小結的方式鞏固學生對新聞的掌握;在課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通過課外新聞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學習新聞的發布,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地方新聞的撰寫。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在網絡上發布新聞,形成對新聞媒介的監督預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