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昕
大眾傳媒成長的幼年期,絕大多數都是以一種“跳梁小丑”的形象問世。換句話說,所有的大眾傳媒在即將變為技術可能的時候,若想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就不能依靠嚴肅的面貌或乏味的技術。一般意義上,某種新的傳播媒介誕生以后,如果它能利用獨特的趣味吸引社會群眾,那么它就不會作為沒有價值的實驗品而被社會淘汰,而一旦被淘汰,就幾乎永無翻身之日了。
無論媒介趣味,還是其他趣味,最根本的機制其實是一種應激反應,即從外到內引發人們對于某種關注點的積極情感的流露。
新媒介通常伴隨著新技術的成熟而產生,新技術自然而然成為新媒介的基礎和介質。新技術的產生往往會伴隨著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信息品種、受眾接觸途徑、大眾反饋模式和受眾群體等。
但是社會信息系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信息的傳播方式也不是封閉的,反之,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帶有極其復雜和時刻保持變化的特點,是一種類循環模式。因此,媒介的基本趣味也是信息傳播者和受眾者的趣味。
若將新產生的大眾傳播認定為人格化傳播者,那么該傳播方式的問世及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歷程中,有決定性影響的不是傳播者的趣味而是受眾者的媒介趣味因素。
以廣播技術的發展為例,信息的傳播載體由原始的紙質媒介(報紙、書籍)演化為無線電波,社會普通大眾因此可以享受到廣播帶來的嶄新的信息獲取體驗,也就是聲音的傳播。這是一種在廣播誕生之前,由于極其高昂的成本(有線電話)而很難大規模普及的大眾消遣或消費。
回顧大眾媒介的發展史,帶有新媒介技術的產品產生,一般都具有以下超前的優良品質:更快捷、更便宜、前所未有的信息接受形式以及媒介操作方法。
從技術意義上來看,如果把大眾傳媒看作是一種科技成果,那么它們的后臺操作技術水平提高的速度和更新換代的速度將是非常迅速的。例如,電腦CPU的理論運算速度及其互聯網上傳、下載的理論速度。但是如果想把大眾信息傳播媒介改造為社會群體廣泛接受的信息載體,必需的一個條件就是要維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并在用戶群體能夠接受的范圍內,以適當的前進步伐來完成后臺技術的更新。
所要維持的這種較為穩定的狀態或許包括了能夠對比參考的技術指標,相對穩定的、緩慢改進的受用方式等。例如,電腦的操作運行方式,就經歷了從電視主機按鍵操作到遙控器遠距離操作這一次大變革。
這樣就出現了矛盾:新媒體依賴技術優勢、新的使用體驗等優點站穩腳跟,然而他們想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要把這些優點逐漸轉變為一個普適原則,即當社會群體熟悉了新媒介的新特征以后,那些新特征就會逐漸被淹沒,直至它們的個性特點消失殆盡。
社會大眾在接觸到某種媒介的時候,起先會產生外在的感覺上的行為,不過,感官帶來的沖擊是短暫的、碎片化的。精神趣味卻能調動用戶的心理行為,這使得用戶從最開始的感覺沖動走向心理活動和精神滿足。
想要實現這一過程,一般來說,是離不開媒介的具體內容的。
長期來看,大部分用戶群體在了解了媒介的使用機制以后都會對該媒介產生一種相似的興趣愛好,久而久之,媒介在傳播信息和正常運行活動中就會發現這種被社會群體廣泛偏愛的趣味。于是,它們在以后的操作運營中就會傾向于制造更多這種趣味元素置于媒介信息中。由此,不同的大眾媒介就逐漸為自己量身打造了某種獨特的趣味類型。
但是,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大眾傳媒的內容普遍都是兩種因素共同影響的變化過程。一個是傳播者的興趣,即傳播群體們的興趣愛好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用戶群體的認可,使這一趣味增強。另一個是傳播群體在了解了用戶群體的各種反應以后,對自身的興趣進行改造。
新的傳播媒介在接受了“新科技產品問世”和“令人感興趣”兩個階段以后,如果仍能存活下來并可以繼續發展下去,那么這些大眾媒介一般都擁有一種趣味逐漸擴大化的趨勢,突出體現在偶然性趣味向功能性趣味的演變。在前期,不管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區別于傳統媒介得以進入大眾視線,依靠的都是一種出人意料的突然性因素,依靠新奇特點來吸引公眾的注意,使得用戶由一次體驗轉變為長久使用。
但是在大眾傳媒技術發展的最初階段,也要注意穩步前進。于是,大眾媒介在自以為了解了受眾的興趣這一階段以后,媒介的內容也開始一成不變。
由此可見,對于任何一種大眾媒介來說,發展了一段時間以后,對于其主要受眾群體來說,該媒介的新奇特性會快速消退,很有可能轉變為缺乏創新的內容固化的趣味。
功能性趣味基本上圍繞著用戶的主觀心理做文章,它是一種發生在潛意識里可以被預料到的“有目的地期望–試用–試用后滿意–再使用”的心理活動。然而內容型和技術性趣味一般是突發的、難以預測的“試用–對比預期–使用滿意”的心理活動。技術性趣味和內容型趣味經過一定程度的發展以后,會漸漸轉變為功能性趣味,轉變后的趣味不再聽從媒介的指令,而是直接受大眾群體的心理因素作用。
當然,社會中存在著兩種趣味相伴相隨的現象,特別是對于某種媒介發展成熟后的新的受眾群體來說,極有可能出現“有目的地期待–試用–試用后意外滿意–比較預期+滿足預期–產生一種多種趣味共存的新預期–再使用”的主觀變化。
身處信息發達的當今時代,我們對社會變革的反應較為遲鈍,這將使得我們會有一些慢節奏、找不到節拍的行為特征。在我們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必需的確定性的信息之外,偏向于把自己置身于不確定的信息環境之中。由此可見,媒介既要爭奪吸引受眾的時間,又要滿足客戶對于不重要的又不能肯定的信息的要求。媒介的趣味需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在不久的將來,無論何種媒介,趣味都有可能變得更加獨特和更加濃厚。
參考文獻:
[1]呂景舜,余曉泓.湖南衛視品牌發展策略及啟示[J].現代經濟,2008(7).
[2]王慶起.品牌欄目對電視媒介發展的作用[J].聲屏世界,2011(1).
[3]何小飛.淺析電視媒體的品牌經營策略——以湖南衛視、鳳凰衛視為例[J].中國商界,2009(4).
[4]歐陽宏生.廣播電視學導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5]李定清、母小曼等著.應用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6]吳國英.高校人文社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7]馬健生等著.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國際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8]閏玉.中國廣播電視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0.
[9]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10]郭小平.視聽新媒體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1]李曉嘩.新媒體時代[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
[12]唐緒軍.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 N0. 6 (2015)[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