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素英
經濟的不斷發展,帶動著新技術的更新換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原有的資源開始逐漸向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傾斜。新媒體的蒸蒸日上,襯托的是以廣播為代表等傳統媒體的沒落[1]。因此,廣播必須將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才可以在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中搶得先機,站穩腳跟。雖然媒體的線下活動已經得到了各大媒體的重視,但相比之下,廣播仍然顯得十分弱小,因此,我們先從線下活動的概念入手,找出廣播推廣線下活動的有效方案。
線下活動的定義,學術界尚無定論,就連其名稱都是隨著互聯網興起而產生的。目前,公認的內涵為:人們使用互聯網時就是“線上”(online)狀態,反之人們不用互聯網時,就是“線下”(offline)狀態。換句話說,“線上”更多強調虛擬,而“線下”強調實體。無論是用戶體驗,還是廣告都可以分成線上線下,在購物領域也常被使用。而對于媒體來說,其線下活動對應線上活動,只不過在媒體參與方式和程度上各不相同。線上活動更多偏重媒體的節目產品展示,而相關活動只是幫助節目更好呈現。到了線下活動剛好反過來,變成活動為主,媒體為輔,制造活動效果。線上活動主要面對媒體,但線下活動主體是受眾,與受眾面對面,甚至零距離接觸,活動本身為受眾服務[2]。
廣播電臺的線下活動,既保證了在活動中向受眾宣傳,又推廣了媒體的文化產品,都在無形中為廣播媒體增加了經濟效益。廣播的線下活動整合了傳統的“媒體——受眾”模式,把“香農——韋弗”的傳播模式理論中的“噪音”元素,通過線下活動的形式將到了最低,讓企業和媒體直接與受眾進行接觸,使受眾可以獲得對企業和媒體最直觀的印象。這樣,線下活動就成為媒體宣傳自身的機會,也是和受眾互動的最直接平臺。
廣播的線下活動與地方特色息息相關[3]。這點和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形式相比,廣播的地域屬性極其強烈。就像各地的交通廣播,實時報道路面路況信息,為路上的司機師傅發福利。這幾乎不可能會有其他城市的受眾,所以受眾在這種程度上就被嚴格劃分了。而且,廣播不同的聲音,也能引起本地人的共鳴,普通話中有時夾雜一點鄉音,反而會讓聽眾覺得更親切,產生強烈的區域認同感。
廣播線下活動的推廣,不只會起到媒體宣傳作用,還可以增強用戶黏性。如果說線上活動是為了拓寬受眾廣度,那么線下活動無疑是偏重挖掘受眾深度。這也讓廣播的線下活動添加了社交屬性,可以對媒體產生新期待,在受眾和廣播媒體之間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擴大媒體社交平臺。
市場經濟引領商業競爭,使“品牌效應”成為各家追求的目標。媒體多元化,受眾獲取信息渠道明顯增多時,只有樹立自己的品牌,才可以借此提高知名度、強化在受眾心中的形象,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廣播的品牌包括品牌節目和品牌主播兩方面,雙管齊下進行推廣。品牌節目可以針對地方特色,開辟一些適合當地人聽的節目,這樣可以讓受眾形成收聽習慣。而品牌主播的推廣,則可以讓平時在播音室里面錄節目的主播走出電臺,參加線下活動的主持工作,讓更多人熟知[4]。而且,因為聲音具有辨識度,所以可以將廣播主播的聲音打造成品牌,讓該時段的廣播節目符號化。這些工作的有效推進,都可以加深廣播媒體在受眾群體中的印象,使線下活動宣傳發揮先“聲”奪人的作用。
媒介融合,是多媒體時代的必然趨勢。不只是簡單的媒介形式融合,而是多功能一體化,包括傳輸渠道、受眾、傳播手段、資本等元素的融合。廣播線下活動的推廣也可以借鑒這個思路,為廣播媒體開通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進行話題互動,為聽眾提供和廣播媒體交流的平臺。而每一次的線下活動都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提前發布消息,關于線下活動的感想或建議可以從社交平臺上接收信息。而且,廣播可以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發布每天精選的廣播節目供聽眾收聽,這樣就實現了線上到線下的交流。以新聞節目為例,廣播媒體播報新聞之后,可以在后臺開通評論,讓聽眾隨意評論新聞,且后臺可以從中精選評論,提高受眾的參與興趣。
線下活動應有的放矢,所以,找準定位是線下活動取得效果的前提。如果想讓線下活動和品牌節目兩者取得“1+1>2”的效果,則必須先弄清楚,節目適合哪些策劃活動,哪些活動可以和哪些節目相配合[5]。舉例來說,如果地方廣播電臺中有一檔戀愛交友類的節目,那么,線下活動就該舉辦大型的交友會、相親見面會,這樣才能與節目完美契合。節目可以通過線上征集單身男女報名,也可以利用節目組本身即具有的信息資源,號召那些單身男女踴躍加入。讓線上報名參與和線下見面會結合,同時運作,這樣就可實現從線上節目到線下活動的推廣。如果想要深度挖掘節目的可塑性,可以進行信息登記,一年半載后詢問登記者現在的感情狀況,這樣就可以將時間維度大幅拉長,增加受眾對節目的信任度,同時提升節目和活動的關聯度。而且,線下見面會的舉行,還可以趁機拉廣告贊助,吸引珠寶首飾、婚紗攝影等公司的關注,可以增強廣播節目的品牌效應,同時帶來經濟效益。這些都是將線下活動效果發揮到最大化的例子,廣播媒體可以借鑒這種思路,讓線下活動真正“活”起來。
一次性的線下活動或許有助于提升品牌效應,但如果要保持受眾黏性,那么廣播要更注重線下系列活動,使活動的影響力更持久。舉例來說,廣播線下活動是“獻愛心”活動,那么就不能只有一次的現場捐款,應對受助人之后的情況進行跟蹤報道,樹立愛心品牌。再如,上述提到的戀愛交友見面會,也需要舉行系列活動,才能吸引廣告商,帶來品牌經濟雙重效益[6]。
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以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要想擺脫沒落的困境,就一定要轉變思路,創新節目運作流程,將線上和線下活動結合起來,利用線下活動推廣自身品牌,讓更多受眾參與到活動中,構成良性互動機制,讓廣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陶建國.電視臺新媒體微信公眾號運維[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5(9):56-58.
[2]陶建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紅傘相撐與愛同行”品牌推廣活動[J].中國廣播,2016(6):96.
[3]向顯焱.無處不在的聲音:傳統廣播如何擁抱新媒體[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8.
[4]彭程.從鄭州新聞廣播《大咖幫你購》節目淺談廣播購節目的發展和潛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313.
[5]修長明.大連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線下活動發展策略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5.
[6]邢勇強.基于價值共創理論的揚州廣電媒體線下活動推廣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